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重生之魔神傳

第一卷 第33章 人格分裂問題 文 / 七夕使者

    第33章人格分裂問題

    孫芸芸跟著她師傅去了太一門。她體內經過虛火灼燒,煉化掉了多年沉積的雜質和毒素,修煉起來將會事半功倍。

    孫勝己則與兩名警衛人員回了家。

    見著老太爺後,孫勝己將小姑的去向跟老太爺表明,老人只是默默的點了下頭。

    老爺子在華夏官場素有鐵面之稱。在家裡卻並不霸道。

    雖然對子女的要求很嚴格,卻不會去干涉子女們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在華夏極為難得。

    華夏人有著近乎病態般的家族情節。從「家天下」一詞的出現就能看出。

    家長在家裡有著絕對的權威,不容冒犯。

    那些有能力的家長們,他們甚至想要將兒子、孫子、甚至重孫的前途都給規劃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人類社會的悲哀。

    我們很多人都讀過《愚公移山》一文,大家對故事所表現出的主題,褒貶不一。一種認為,這是在強調人的品質:堅定,執著,人定勝天。還有一些人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那是蠻幹,瞎干,一根筋。

    這兩種觀點,很難分出個對錯來。因為雙方看問題時候的出發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起來自然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

    我從裡面體會到的又跟以上兩家不同。

    你愚公自己去挖山,自己去「愚」,是你的權利,你的自由。只要不違反法律,不損害他人利益,你可以盡情的去挖,至死不回都行。

    可是你不該留下什麼祖訓,要你的子子孫孫都去挖,你沒權力去干涉你的子孫後代的前途。什麼「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是一種狗屁理論。不錯,他們是你的子孫,是你血脈的延續,可他們不是你意識的延續,不是你的意志的延續。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而不是你人格的衍生品。他們是你的子孫後代,他們是人,不是你意志延續下的傀儡。

    孫勝己突然發現,自個似乎又走神了。難道真是人格分裂?

    嗯,還真有這個可能。

    要說這人格,它其實就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體現。

    孫勝己兩世為人,又修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功法,還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長。其固有的人生價值觀與其新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生價值觀自然就格格不入。這也是雙人格形成的主因。

    一般情況下,由於固有人格的存在,第二人格的形成會很緩慢,也很隱蔽。等到發現,他其實已經自發形成。

    孫勝己卻是在機緣巧合下,將那潛伏著的剛剛開始萌芽的第二人格提前觸發。這引起了他的警覺。

    這件事情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處理,兩世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

    此事卻又急不來,它並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這種情況並不是就他一人有,選擇奪舍這條路的都會有。

    那些同行者不乏一些驚材絕艷之人,肯定也有人能夠順利解決這雙人格問題。

    只是,普通的典籍上並沒有記載過。最主要是,人格問題不屬於功法範疇,它是心法的問題。而心法方面的問題,各大宗門頂多會有一些心法境界的劃分,卻也沒有哪種固定的方法來推進修者的心法境界。

    就算最注重修者心境的佛門,它也只有一個框架供修煉者去對照自己的心境修為到了哪個境界了。至於怎樣去達到某個境界,這些都得靠個人自己去悟。

    每個人提升自己心境的方法都不會相同。所以,對於修者,最難提升的是心境。法力倒在其次。

    孫勝己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自己去領悟。再大能的師傅都不可能有具體的解決辦法給他。

    這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急不來。

    孫勝己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二天跟著婷婷一起去了鼎世界見禹王。

    孫勝己將禹王交代的藥材,一股腦的交了過去。禹王接過藥材後,卻一直盯著孫勝己的儲物手鐲在看。

    看得孫勝己心裡直發毛,少不得又將在四季谷得到此物的經歷交代了一遍。

    對於禹王,孫勝己並沒多少戒心。因為眼前的禹王,只是一個分身,而且被改造成了器靈。禹王的真身早就去了仙界,真身與分身之間的聯繫由於空間法則的關係,也已斷絕。

    當禹王聽到炎冰蟲後,神情陷入了沉思。

    最後還是無奈的歎了口氣道:「馭獸之法,老夫倒也知曉一些。這馭蟲卻是不同。一般要想馭使妖蟲,修士須得收集妖蟲卵,以自身精血來餵養,這樣孵化出來的妖蟲就會記住餵養著的氣息。像這種成型後的妖蟲,修士欲將之收服會很難。老夫這裡,也沒這種術法。」

    「禹王前輩,晚輩理解不錯的話,您的意思是說,收服成年妖蟲應該是有辦法的,只是很難得到是吧。」

    禹王點了點頭道:「可以這麼說。老夫記得咸陽一帶有個叫」馭靈宗「的門派,他們有此秘法。只是外人想要得到卻是很難,除非能成為他們的核心弟子。如今這家門派,是不是還存在也兩說。」

    炎冰蟲的存在,確實很像是一顆定時炸彈。

    這種上古奇蟲進化到極致,就連大羅金仙都能殺得死。放棄的話,很不甘心。留著又很危險。看來得去一趟馭靈宗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