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經營北洋 第703章 華約VS北約 文 / 巡洋艦
隨著二戰落下序幕,全世界似乎進入了新的和平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2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96%,戰火燃及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31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2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5萬億龍幣,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70%至9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累計價值達6萬億龍幣。
戰爭中損失最大的無疑蘇聯。蘇聯二十多年的發展一度取得了世界第三的巨大經濟成就,但蘇德戰爭之後,蘇聯經濟損失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納粹侵略者給蘇聯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7200億龍幣,間接經濟損失高達2.5萬億龍幣,令蘇聯一下子倒退了20年。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3%是蘇聯的損失。其次是納粹德國,占32%。一戰期間德國本土幾乎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但二戰期間,德國本土遭到聯軍的猛烈轟炸。尤其當中華帝國視圖阻止德軍研製核武器時,每天派出一萬多架次對德國各大城市進行轟炸,導致德國損失慘重。據德意志第三帝國公佈的材料,德國二戰期間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的價格計算達21.6萬億馬克,折合5800多億龍幣。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1.7億人死亡。其中,蘇聯約為3800多萬死亡,德國2900萬人死亡,美利堅約為2700多萬死亡,意大利約為93萬人死亡,法國約89萬人死亡,英國共有4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死亡,其中平民佔到多數。
而中華帝國僅僅只有1.3萬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軍人。平民不足一千人。這主要得益於中華帝國參戰最晚,本土沒有遭到任何攻擊,還有就是很多僕從隊為中華帝充當炮灰等原因。
另有至少1.3億人受傷,但已經無法統計了。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帝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
截止光華四十三年年底。中華帝國內閣出台年度國民經濟成就報告。報告中對衡量國民經濟重大項目進行了統計。中華帝國以國民生產總值3180億龍幣繼續雄踞世界第一。佔全球經濟總量75%。德國繼續佔據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戰爭的國度消耗使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降至450億龍幣。而戰前第四的美國,更因為分裂成十三個小國家而落榜二十名開外。
英法意等主要列強國家的經濟排名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依然在世界前十當中。就是遭到戰爭的破壞和拖累。經濟都陷入崩潰之中,全都倒退了至少15到25年。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儘管亞洲和南美洲很多國家沒有遭到戰爭波及,經濟穩步增長,但跟歐洲幾百年原始積累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是拍馬難及的。
戰爭期間,中華帝國大發戰爭財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這突出表現在中華帝國的鋼鐵產量突破了8000萬噸大關,達到了驚人的8450萬噸。其中超過60%的鋼鐵被用來出口到各個交戰國家。而因為戰爭的破壞,原本世界第二的德國鋼鐵年產量則從戰前的1900萬噸降至可憐的73萬噸,德國本土的鋼鐵工廠幾乎88%都遭到了嚴重破壞。
中華帝國如此龐大的鋼鐵產量,在戰爭期間自然發了大財。但是戰爭結束後,各國鋼鐵開始恢復,失去了戰爭的刺激,鋼鐵需求開始下降。
面對鋼鐵供大於求的局面正在形成。要麼減產,要麼銷毀過剩鋼鐵,要麼打開新市場,挑戰是非常嚴峻的,中華帝國內閣因此積極推行經濟刺激計劃。
減產影響員工就業和福利分配。增加就業壓力。銷毀過剩鋼鐵則又很是心疼,那麼就剩下開闢新市場了。
歐美幾乎都成為一片廢墟了,戰後重建工作勢必進行。但歐美各國都沒有能力買中華帝國的鋼鐵了,降價勢在必行。但降價並不是長遠之計。歐美本土鋼鐵工業的恢復會對中華帝國的鋼鐵行業造成嚴重衝擊。
同樣,資源和商品過剩的現象不僅僅是鋼鐵行業。中華帝國在各行各業的工業商品產量都處於世界第一位,商品過剩的規模十分龐大。中華帝國內閣經濟規劃總署判斷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解決,在未來的五年間將導致中華帝國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
為此,中華帝國皇帝王晨浩提出援助歐美的帝王計劃。帝王計劃意在向中華帝國在歐美的盟友國家提供巨額的低息貸款,幫助歐美國家盡快恢復經濟實力。但經濟援助的背後是附加政治條件的。即歐美各國獲得中華帝國的援助貸款,需要開發他們的國內市場給中華帝國,中華帝國提供的貸款只能用來購買中華帝國的工業品和技術援助,這樣就保證了中華帝國的行業優勢,長遠的佔據歐美市場。
帝王計劃很快得到了歐美各國的一致歡迎,於是中華帝國啟動了一萬億龍幣的振興歐美經濟援助計劃。按照中華帝國內閣的評估報告,二十年間,這一萬億龍幣將為中華帝國帶來至少五倍的利潤,即能夠為中華帝國賺得五萬億龍幣。
不過,帝王計劃還有一個政治目的,那就是強化以中華帝國為首的聯合國各成員國之間的同盟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但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並未被徹底消滅。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也沒有完全熄火。
隨著中德密約開始生效,中華帝國支持自由法國向維繫法國進軍,在一個星期內徹底消滅維繫法國殘餘,統一了整個法國。
同樣,德國職責蘇軍在德屬東普魯士屠殺三萬德軍戰俘和強暴十幾萬德國婦女,以此為借口再次向蘇聯宣戰。
斯大林向中華帝國求救,但中華帝國和整個聯合國都只是呼籲蘇德停戰和談,沒有向德國真正的施壓。在德國周邊地區的聯軍部隊更是加速撤離,坐視蘇德開戰。
直到這時,斯大林已經很清楚中華帝國等國家的政治陰謀了,他們不會允許蘇聯這個紅色力量的存在,所以才會放任德國繼續侵略蘇聯而不管。
斯大林於是只能號召蘇聯人民繼續同德國納粹侵略軍作戰,但蘇軍精銳已經殆盡,僅存的百萬蘇軍都是新兵,平均年齡才根本無法抵抗德軍的攻擊。更何況,德軍擁有核武器,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這場戰爭不管怎麼打都將是蘇聯戰敗。
1944年3月18日,第三次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主力三十三萬餘人被德軍黨衛軍第一集團軍群全殲。至此,蘇軍再無力對抗德軍了。
軍事上的失利,政治制度被全世界所排斥,經濟陷入崩潰,沒有任何的國際援助,蘇聯人終於崩潰了。
3月20日,斯大林向希特勒求和無果,於當天下午宣佈投降。
蘇聯的投降,就如同巴黎公社一樣曇花一現。德軍控制了蘇聯全境之後,希特勒立即下令解散蘇維埃政黨,逮捕一大批死硬分子。同時,希特勒扶植原沙俄時代杜馬議會國大黨黨魁,沙皇皇室成員之一的尼古拉維奇重新復辟沙俄政府,但改為君主立憲制,由親德的國大黨執政。
4月3日,沙俄新政府宣佈加入德意志聯邦。與此同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三國也加入德意志聯邦。
4月7日,希特勒在柏林宣佈廢除同盟國條約,成立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聯。11日,德聯各成員國在柏林簽署政治、軍事攻守聯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新生的德聯和北約軍事組織對全世界構成新的威脅,英法等國面臨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華帝國提出了帝王援助計劃,其目的就是將英法等國拉到中華帝國的陣線裡來。
由於二戰後德國等原來的同盟國家也都被批准加入了聯合國,因此聯合國不在是中華帝國一家說的算了。因此,聯合國對於中華帝國不再重要。
光華四十四年五月五日,中華帝國召集大中華共榮圈內的各聯邦成員國開會,會議上一致同意成立大中華成員國間一致對外政治同盟,並簽署軍事攻守同盟條約,針對德意志帝國的北約軍事組織成立了中華帝國為首的華約軍事組織。
這樣一來,新生的德聯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對抗中華帝國的國家,宣告中華帝國同德聯之間的世界兩級格局形成,而雙方成立的華約組織和北約組織成為新的軍事集團並進行對抗。
由於中華帝國和德聯掌握著核武器,雙方都很謹慎的避免爆發正面軍事衝突,避免爆發核戰爭,所以中德兩國表現為冷戰。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難以爆發全面大戰,雙方的爭鬥轉移為以局部戰爭為主的小規模戰爭。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