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經營北洋 第73章 工業與海上力量 文 / 巡洋艦
李鴻章離開後,丁汝昌繼續主持會議,同王辰浩、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等水師要員們商議購艦的一些細節,主要是對當前各國主力艦隻進行比對分析,找出性價比最高的一款戰艦作為新購軍艦的設計藍本。
王辰浩在這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丁汝昌等人以王辰浩的看法和建議為主進行規劃。在規劃前,王辰浩先同丁汝昌等人合計了新式戰列艦的級別名稱問題,最終確定為登雲級戰列艦。
海上力量威懾,必然引起海軍軍備競賽,反過來亦然,二者之間相輔相成。
為了給登雲級戰列艦定位正確,把錢花到刀刃上,省去軍備競賽之苦。王辰浩跟丁汝昌等海軍將領們需要掌握在1895年開工建造至1897年前後服役的各國所有軍艦型號、級別、準備部署位置、針對哪國,以及該艦的具體戰鬥力參數進行全面分析,以便找出各**艦的差別和弱點來彌補登雲級的缺陷。
作為清帝國的第一級全鋼製戰列艦,登雲級戰列艦的作戰目標除了針對日本富士級之外,還得應對亞太地區的俄國、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的海軍力量,得威懾住他們才能盡量避免戰爭。
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隨著歐美列強工業的進步,衡量國力水平的強弱也由生鐵的產量轉為鋼鐵的產量。新的工業標準必將帶來新的競爭,突出表現在海軍競賽上。
美國在1894年以年產800萬噸鋼,2300萬噸生鐵位居世界第一。美國取得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後,這經濟強大了,軍事卻無法凸顯國力。
早在1889年3月共和黨的本傑明-f-特雷西向國會的提交的報告,忠實地反映了馬漢的思想觀點。他指出,美國海軍需要一支戰鬥的力量,必須有強大的戰列艦,以此來打退敵人的到來。報告提出建設兩支戰列艦隊,12艘用於太平洋,8艘用於大西洋。
1890年,國會終於放棄了大陸政策和孤立主義。開始擺脫舊的海軍戰略思想,建立深海海軍,著手建立一支現代化海軍。美國終於向海洋跨出了堅定的步伐。
美國第一級戰列艦是「印第安納」級,同級四艘。前三艘噸位均為10288噸,配備有16門火炮,最大的口徑達13英吋,裝甲一般,但速度太慢只有可憐的15節,不過因為美國海軍在海外沒有殖民地,因此續航力非常高達到一萬海裡。
1893年,第四艘印第安納級戰列艦衣阿華號開工建造。但甲午戰爭使美國海軍學到了經驗,速度太慢無疑等於『自殺』。1895年初,美國海軍對衣阿華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航速增加到17節,排水量增加到11346噸,配備了12英吋和8英吋火炮共12門,成為單獨的衣阿華級戰列艦。
美國海軍有錢,其強大的海軍擴張法刺激美國海軍迅速擴張,從1888年的世界十三,一下子升至世界第八,並以火箭的速度追趕英國、法、俄三國海軍。
美國海軍強勢崛起,但王辰浩認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工業能力不足,海軍威懾有限,加之沒有大型海軍基地,對清帝國海軍暫時構不成威脅。
同樣都是新興國家,1894年德國鋼產量520萬噸,1200萬噸生鐵,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二,德國也不甘心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控制著世界格局。
1895年元月,德意志統一、第二帝國成立二十多年後,德國年輕的國君弗裡德裡希-威廉二世在他登基的第七個年頭公然宣佈:「德國是個世界強國」,「德國的未來在海洋上」。
當然,他在大言不慚的說這番話時,根本不顧及英國人已經海上稱雄的這一事實。但他不顧這些,開始致力於建造一支龐大的海軍。威廉二世在新年致辭中說:「我不把我的海軍建立到和我的陸軍同等水平,我決不停息。」
早在1890年,德國從英國那裡獲得了赫耳果蘭小島,四年後這裡成了德國的一個巨大的海軍要塞。隨後德國公海艦隊成立,主基地設在威廉港,第二基地便在這裡。
1895年,隨著德國工業力量的不斷壯大,德國在鋼產量和鐵產量全面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因此威廉二世希望在每一個領域都趕上赫超過英國的誓言也是很有說服力的。
自俾斯麥被威廉二世趕走後,德國海軍對外擴張的步伐加快了,在勃蘭登堡級戰艦完工後,德國擁有了一支遠洋作戰艦隊。
甲午戰後,德國又在朝鮮半島上獲得了濟州島和全羅南道作為勢力範圍,在遠東地區有了立足點。因此濟州島海軍基地的建設便提上日程,德國總參謀部撥款2000萬馬克,並派出工程師和技師們在濟州島上修建要塞防禦體系和海軍軍港。與此同時,德國海軍部也著手打造遠東艦隊,以配合濟州島海軍要塞基地。
德國海軍參照英國君權級戰列艦設計思路,結合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速射火力的表現,在德國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基礎上研製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
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沒有走英國的大炮主義,而是將305毫米主炮改為240毫米速射炮。犧牲火炮口徑換得17.5節的優勢速度,但在裝甲上不打折扣,比君權級裝甲覆蓋率高了5%,生存能力強悍。
德國人稱之為戰列艦,但英國人更喜歡稱其為大型裝甲巡洋艦。
不過,關鍵技術不在這裡。英國的艦炮水平在1895年僅僅能製造152毫米以下口徑的速射炮,再往上發展英國的哈維鋼無法滿足要求。而德國人的克虜伯鋼材恰恰幫助德國人搞定了240毫米主炮使用速射系統的要求。
英國人的戰列艦的305主炮威力強大,可惜發射速度慢,德國人的戰列艦使用240口徑主炮,威力是小了很多,但勝在速射。
另外一個原因是北海氣候惡劣,受限於觀瞄設備落後,視線距離短,因此德國人認為使用240主炮足夠了。
受甲午戰爭速射火力影響,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副炮改為150速射炮,威力等同於英國的阿姆斯特朗6寸炮,德國人拆除了105中口徑副炮,換上了更加靈活的88毫米速射炮作為二級副炮。
這樣一來,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便成了風靡一時的速射戰列艦,成為十九世紀末的一道亮點。
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同級建造五艘,全部以德國國王和王號冠名,首艦1895年1月開工,預計1902年全部完工,全部補充德國公海艦隊。
這一時期的德國海軍還不具備全球投送,王辰浩認為其對清帝國的海上威脅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