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網游動漫 > 大唐元吉傳

小說博覽 雜談 聖門和慈航靜齋(轉載) 文 / 淡白墨

    黃易在大唐中對聖門和靜齋的安排是一個分裂的極端與一個統一的極端作鮮明的對比。聖門和靜齋均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鎮派秘籍:《天魔秘》和《慈航劍典》。在大唐中聖門對《天魔秘》及聖舍利的爭奪貫穿了全文,相對的,靜齋依靠統一的局面才能夠有實力左右天下大勢。這應該是黃易刻意做的安排,否則,聖門和靜齋都作統一的姿態的話,就絕沒有雙龍的空間了。

    一些人認為聖門源本就是邪惡嗜殺的,同門中互相傾軋,心狠手辣,惟恐天下不亂。由此襯托出靜齋仁慈道德,顧念天下蒼生的高高在上的姿態。我想說的是,這些並不是聖門的的本質,而是一個源本實力無比強大的聖門分裂後的各派百年來為得統一大權爭鬥而形成的一時的現象。

    在盧循死後,徐道覆顯然無法控制離心四起的聖門諸派,於是在公元410年左右,聖門諸位高手將《天魔秘》一分為六,正式形成陰葵、花間兩派和邪極、滅情、真傳、補天、天蓮、魔相六道。從常識上說,一個門派能夠分裂成兩道六派,並能流傳下來,那麼它分裂時的基礎肯定相當雄厚,只有經過漢末黃巾起義和晉末天師道起義的實力積累,聖門才可能擁有這種分裂的資本。

    上面只引用了片段,在此可以看到,在孫恩死前,聖門的強大是空前的,亦必是團結向心的。在這種情形下,試問可能如大唐中諸多聖門中人的行事作風嗎?魔門在大唐中的確演繹的很歹毒殘忍,既然黃易在大唐中都把聖門放到了那個位置,想在大唐中扶也扶不起的,除非黃易在另外的書中將聖門做統一且主宰天下的安排。

    之所以提到聖門起源和來歷的問題,對應的慈航靜齋的坐大和以天下自居的嘴臉。靜齋的人修天道寂寞了,想來人世間管一管人間的動亂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你就去選一明君扶而助之啊,那就去做些聯絡武裝力量去支持你的明君啊。卻來一個妄自尊大:我靜齋代表的是天下百姓,我是顧念天下蒼生,我入世的目的是統一中原,你們都得聽我的。

    單說天下的英雄哪個不是為統一中原而努力的?卻偏偏輪到你靜齋統一中國就是大慈大悲,就是胸懷蒼生???這種一出頭就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模樣,呵呵,想不通保師派的兄弟們怎麼就那麼喜歡而且羨慕不已呢???

    再說凌駕於人世之上的力量又不只你靜齋,還有只強不弱的聖門,就算聖門的這些後人如何歹毒不堪,也不該是你靜齋坐大的理由吧?靜齋更想趁聖門虛弱的這個時期把聖門一棍子打死,四處除了宣揚自己的天下蒼生,為國為民外,無時不刻的在教唆所有人聖門的一無是處。我提及聖門歷史考,就是針對的這一點。

    再看大唐中黃易所安排的聖門諸人行事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得《天魔秘》與聖舍利,奪得聖門統一的大權;二是務必在聖門統一前,使天下保持混亂局面,防止靜齋利用李世民統一天下後依靠皇帝大權打壓聖門勢力。魔門固然是在使天下混亂,正如寇仲在北上取寶的時候使南方保持勢力均衡而不可一時的統一一樣,寇仲為此做大家可以理解為替爭天下打算,聖門這樣就是萬惡不道了。而且聖門亂的是北方李家的勢力,也就是靜齋能掌的勢力,在南方林士宏的勢力不也是積極求統一中原麼?不存在誰干預誰誰破壞誰誰就是人民的敵人的問題,——彼此敵對彼此破壞在那個亂世很正常。要批的就是靜齋自以為是天下百姓的利益,把魔門的破壞看做是跟百姓做對,呵呵,魔門雖惡,卻沒有這般岳不群和滅絕師太的無恥吧。這點對聖門還是看得順眼的,保師派倒是樂此不疲哦……哈哈~~!

    本來,在聖門天縱之才石之軒獲得舍利後魔功大增,更與綰綰聯手,聖門的統一已現徵兆,未曾想在李閥內部的爭鬥中因雙龍的介入而功敗垂成(試看若無雙龍,李世民橫死,聖門掌控李閥軍權勢在必然,就算李世民叛出李家,亦鬥不過寇仲),而中流砥柱石之軒亦心灰意冷遁入空門,只剩個孤獨的弱女子綰綰繼續努力於聖門統一的大業。靜齋雖輔佐李世民得天下,壓制聖門成功,卻不想大唐的天下未經幾代就落入了聖門之手,如果黃易再寫一本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的話,聖門當非如此不堪了。

    回頭再看所謂的白道的團結問題。

    其實對於這一點,大家看看〈倚天屠龍記〉就夠說明了。被認做魔門的明教比之所謂的白道團結和彼此照顧強勝百倍,而統一天下的亦靠的是「魔門」明教中的朱元璋,與大唐實是作了明顯的對比。不能就一本書對白道和魔道的統一天下的資格做絕對的評定。在大唐中的確是白道佔優勢,因為聖門本身被污染了。但卻不是他靜齋是白道就有絕對的資格代表天下百姓,我的目的只是讓大家從對靜齋這個白道領袖的盲目跟從裡清醒過來罷了。靜齋在大唐只能說她佔優勢,而不是一出來就有代表天下百姓的資格的。

    最後看看靜齋。

    這個自稱天下正統的靜齋來源的確很正統。一則是佛門,二則是道教。靜齋實是中國兩大宗教結合而成的產物。黃易的這個創意委實不錯,靜齋是出身於佛道而又堅持自己的方式向天道邁進,應該是中國的宗教的最有前途的法子,我的確是衷心的支持,提一下這個是為了把現實的問題和大唐中佛教扮演的角色問題分開。在大唐中,此門中人現身於世的人少之又少,對內部的派別立場及思想構架均不可能摸清楚,但可以確定一點的是,其實力絕比不上聖門全盛之時盛極而衰的根基。然而她們卻有著莫大的支持力量,那就是在封建時代愚民至深的佛教。而佛門要保持自己的清名和愚民的姿態,不可能入世以左右天下,「眾生皆苦,唯佛渡之」至於是和平還是紛爭只是苦海遭遇的一種,亦犯不著佛動其凡心。然而既需要要使大眾信賴之,又要得更多的信奉者,更要得當朝皇帝的首肯,試看歷史上,哪個朝代佛教興盛而大建廟宇寺塔的不是當朝皇帝的指使?所以和靜齋一拍即合,實比「狼」「狽」更合拍,遂有靜齋派入世弟子以種種手段調節天下大勢,更在暗中有佛門的力量支持。靜齋弟子亦不須有佛門中人的種種忌諱的限制,大可使用「美人計」「離間計」等等佛門中人做不出的手段來成就他們的利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