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隱相

小說博覽 第一百九十二章 嗣君揭曉 文 / 水葉子

    畢竟是關於水晶安全的事情,李昭德交代的事情唐松很快就給辦了,只是遺憾水晶不在神都,一時無法解開她身上的謎。

    此後一段時間,唐松便專心在了官員新考功標準的指定上,這既是為完成陸元方所托,亦是一個系統熟悉本朝吏治的絕好機會,無論那一點上唐松都不願敷衍。

    與他一樣,姚崇與宋璟都是做事極認真的人,既然接了這個差事,就都存著要做好,甚至將其立為後世之法的心思。如此以來,這件原本就複雜的差事愈發將攤子鋪的大了,光是梳理自先秦以來的考功成例,並系統分析其利弊就是一件耗死人的事情了。

    工作量既大,偏又乏味枯燥的很。但唐松每日沉於其中卻沒有多少煩悶的感覺,這一則是因為他確實把心沉了進來,再則也是因為與姚崇、宋璟兩人一起共事的感覺真的不錯。

    經過這段日子天天泡在一起,唐松與兩人已經非常熟悉,也更瞭解了姚崇慷慨大氣、宋璟春風化雨的行事風格,而這兩人對他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明顯也甚為欣賞。

    當日陸元方在政事公事房中的那一拜其實無形中已將三人聯繫到了一起,再經過這段時間的共事之後,三人間由陌生到熟悉,再因為相互欣賞而由同僚慢慢轉為好友,三個有著共同目標的人之間這種關係轉化來的是水到渠成而又堅實可靠。

    其間三人公務之餘相聚小酌時,也會經常談及當前朝上李武之爭的喧囂。姚崇與宋璟的政治傾向明顯偏於李唐正朔,但越往後再說到這件事情時,兩人越是沉默,沉默的最後常常化為一聲悠長的歎息。

    這其間陸元方曾數次傳見三人。過問新考功標準起草的進程。在每次傳見將要結束時,這位即將油枯燈盡卻還在勉力支撐的老相公總不忘淳淳告誡三人不得捲入李武黨爭,為此,他甚至說了一些頗為忌諱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嗣位誰屬原非爾等所能定斷,與其將心思花在這上面。不如實心辦好你們手中那件大事,那才是有用於天下的利民大政」

    這樣一切以萬民為先的告誡對姚崇、宋璟這等修身有成的官員還是很有說服力的。再則,這段時間以來,不知是誰將廬陵王李顯驚怖之症的詳情給宣揚出來了。

    這回的宣揚真是細緻的很。從李顯每次聽到天使將至時的極度恐懼,到其因恐懼而情緒失控後的涕淚橫流,幾欲自絕,再到他俯身在韋後懷中瑟瑟發抖以求安慰的懦弱,俱都傳揚的清清楚楚。

    此傳言一出當真是神都騷動。天下嘩然。許多心繫李唐的官員百姓欲待不信,但終不敵那傳言實在太細緻,太真實,老百姓們見識少或許還半信半疑。似姚崇、宋璟這等朝廷的中階官員卻是想不信都不行了。

    至此再說到這個話題時,兩人便越發的沉默下來。偶有一次,三人聚飲到酣處。明顯喝高了的姚崇曾在酒意的催逼下放聲悲呼,天道不公,忍看李唐英氣盡絕於太宗矣!

    聞此悲呼,宋璟面色慘然,唐松亦是心有所感。作為一個皇室來說,李唐真是讓人有太多的感慨。

    當年隋末大亂,李唐自晉陽起兵,最終橫掃**定鼎長安。當其時也,新朝初立,何等的意氣風發。而後太宗李世民操柄大政,手創貞觀之治的同時,先戰後和使四夷賓服,共推其為可汗之可汗的「天可汗」,這一份顯赫到極處的文治武功足以光耀千古。

    可惜啊,太宗一逝之後,恰如姚崇所言,李唐皇室的英氣就此沉淪。此後相繼繼位的李治、李顯、李旦父子三人皆是性格懦弱。尤其是兩個兒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可能他二人都被武則天嚇破膽的緣故,皇帝當的真是一塌糊塗,相比之下李旦還強些,感覺到自己幹不了就主動讓位。那李顯做皇帝後的種種作為就是標準的昏庸昏聵,不僅是做皇帝不夠資格,僅就男人而言,這個有名的綠帽皇帝也把古往今來所有男人的臉給丟盡了。

    從太宗逝後的這些年,若非是武則天確有治理內政之才,而李顯、李旦在位的時間又短,只怕李唐的基業早就敗光了。或許是上天也實在看不過眼了,在經過兩代的沉淪之後,李唐皇室終於迎來了一個英氣勃發的玄宗李隆基。

    唐明皇李隆基這皇帝前期干的著實不錯,一手接過由太宗開創,武則天穩穩維持的家底並將之發揚光大,最終創出開元盛世,將李唐帶上了中國幾千年王朝時代的最巔峰。

    可惜的是這廝沒個長性,能山石卻不能善終。開元末期便開始倦政,沉於美色及享受中不可自拔,任政事沉淪,最終在天寶十四年秋季爆發了安史之亂,這一場長達八年,禍亂整個天下的叛亂不僅標誌著盛唐的終結,亦標誌著李唐國運徹底的走向了衰落。

    自此之後,歷數肅宗、代宗、德宗……直到李唐滅亡。其間雖有那麼三兩個皇帝有勵精圖治之心,但整體實在是平庸的很。若僅以歷史成就考量,悠悠三百年大唐,李唐皇室其實只出了一個半好皇帝,而這半個還自己把自己的家當給敗光了。

    歷史啊真是說不得,而今太宗已逝,李唐皇室後面真是沒啥看頭了,尤其是如今李黨要擁立的這個廬陵王李顯更是廢物中的廢物,這混蛋唐松真心瞧不到眼裡,這也是他對嗣李毫無興趣,乃至一直與李黨保持距離的根本原因。

    至於什麼龍種不龍種,正朔不正朔,扯淡吧,君權神授這種玩意兒能唬住穿越者?能跟穿越者有一毛錢的關係?

    廬陵王李顯是個混蛋,魏王武承嗣也不是什麼好鳥。這廝除了在迫害李唐宗室上非常有想法,非常有辦法之外,若論執政也真是操蛋的很。

    攤上這麼兩個二貨,還讓唐松對武李黨爭怎麼提得起興趣?

    姚崇、宋璟是為李唐皇室而悲。唐松則是為輝煌大唐的沉淪沒落而歎,搞到後來意興索然的三人索性再不提這個話題,三個都與當今紛紛揚揚武李之爭拉開距離的人躲在尚書省那個僻靜的小院中專心做著真正於國家百姓有利之事。

    只是三人偶爾對視的時候也有茫然,雖然無人將此說破,但大家心中都明白這份茫然的根源是迷惘,陸相若逝,他們耗盡心力做的這個東西能順利完成嗎?完成之後能用得上嗎?

    若是用不上,還談什麼利國利民?

    這種想法雖然實在難免。但三人恰如陸元方所言,皆是心性堅韌之人,亦是相信事在人為之人。即便不說這個,僅是為了回報陸元方的那一禮和賞識看重。他們也得收了雜亂心思,專注做事。

    他三人躲進小樓成一統,外面卻是亂的天翻地覆。李黨自然不甘於武黨的咄咄逼人之勢,也開始奮力反擊。

    先是有人採用同樣傳言的手段抨擊武承嗣為相多年卻一事無成,不過尸位素餐而已。而那兩句「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的話亦是傳的神都人盡皆知。

    雖然面對這兩種傳言朝廷都有及時干預,但傳言這種東西根本很難封住,更何況這傳言的背後還有強大的政治勢力在推動,如此就更加的封無可封了。

    隨後人們赫然發現前往太宗昭陵。高宗乾陵祭拜的人越來越多,即便是進不去。只在陵外遙祭也甘心。一時間,這兩座皇陵外香煙繚繞。紙灰漫天,若非天子直接插手干預了此事,只怕前往的人會越來越多。

    神都皇城外,這些日子簡直快成集市了,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百姓前來遞請願折子,請願的內容無一例外是請聖天子盡快明確嗣君之位的歸屬,只不過這些請願折子有人支持嗣李,有人支持嗣武。粗粗估算下來,竟是兩邊差不多。

    外面騷動,皇城裡面也不消停,分屬武李兩黨的官員抽瘋了一般寫奏章,遞奏章,奏章的內容先是統一的支持各自的嗣君,而後又分支出兩黨官員間的相互攻擊,這種大撕裂與大政治運動直接導致皇城上空罩上了一層厚厚的躁動氣息,應辦之公務也只是勉強支應而已。

    皇城外躁動,皇城內躁動,更裡邊的內廷自然也難以平靜,武氏宗族中自覺在天子面前還有些體面的人進宮愈發勤的似流水一般,雖然能得到武則天召見的人極少極少,且越來越少,但他們還是勢頭半點不減,對他們而言,來了本身就是在表明一種態度。

    能獲得武則天接見的人著重說的還是那一句老話,「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

    雖然在宗親關係上佔著劣勢,但李黨自然不會甘心內廷失守,品秩夠直接面聖的官員們每天都在請求陛見,李昭德更幾乎是在承天門前安營紮寨了。除此之外,似狄仁傑、張柬之等雖被貶謫卻有著威望的李黨重臣們也再不顧忌謫臣本應有的謹小慎微,從千里之外連連拜表,表章**同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母於宗廟者也」

    李黨這一句針對武黨最引以為傲的宗親關係發炮,直擊武則天的內心,亦把武黨打懵了好兩天。

    但武黨反擊亦速,僅僅幾天後便直接拋出了針對武則天的新說辭,「立武,則武周國號長存不滅,聖天子永為武周開國之君,祭祀供奉不絕;立李,武周異日必重為李唐,如此,武周國不過一代而亡,徒為後世人所笑也」

    面對這種從百姓到皇城再到宮城的集體性騷動,除了最初的兩種傳言和昭陵、乾陵外的祭拜被壓制了一下之外,其它的武則天未作任何彈壓。

    對此,雖然武則天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口風甚緊的說著「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的話,但熟悉其執政風格的人已能明確看出,這一回聖天子是打定主意要明確嗣君之位的歸屬了,之所以對當前的亂象不加彈壓,目的就是要讓所有人把想說的想做的都說出來做出來,為其最終的定斷提供更多考量。

    這種態度反過來又更刺激了武李兩黨的活動,到衝刺的最後階段,從內廷到皇城,甚至整個神都都被捲入了前所未有的癲狂。

    好在當今天子實際執掌天下大權已有三十多年,登基為帝也已數年,加之李武兩黨在結果未見分曉之前都不敢在這時候有絲毫悖逆,使得武則天可以穩穩把控朝政天下,這才沒有因為騷動而鬧出什麼不可收拾的亂子來。

    就在騷動到達頂點的時候,年過八旬依舊精神矍鑠,在北地有人間活佛之稱的神秀大師奉詔進京了。當日,洛陽城內萬人空巷以迎,其經過處兩邊街道上擺下的香爐一眼望不到盡頭,香爐中焚燒的香煙裊繞而起遮蔽了半個都城的天空,其時之盛景,唯有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圓寂時長安百姓傾城送葬的景況可差相彷彿。

    神秀進京被供奉在內廷大遍空寺的第三日,武則天臨朝後一改前段時間的沉默,雷厲風行的發佈了一連串的詔書。

    詔令調兵,自京畿道調四萬府軍進京,附屬萬騎禁軍加強都城之拱衛。

    詔令最為精銳的邊軍若非有戰事者皆全線收縮,閉營整訓。

    詔令兵部及將作監暫停對地方鎮軍的一切軍器供應,對邊軍的物資供應亦逐月補給。

    詔令軍中所有將領暫停一切外出公幹,若必須外出者需有本軍主帥親自簽發的通行過所,過所上嚴格註明行經之處,目的所在。

    詔令廬陵王李顯由看管禁軍護送回京。

    詔令狄仁傑還京。

    …………

    詔令發佈完畢之後就是武則天的嚴令,嗣君之立,乃朕家事,朕自當乾綱獨斷,自即日起,眾官不得再言此事,有違令者交御史台會同大理寺嚴處。京兆衙門須嚴肅都城秩序,不得使百姓隨意聚集,有違者准重處之。一併著政事陸元方、婁師德整肅皇城,使各衙官吏安於公事,少及其餘。

    這一連串的佈置下來,所有人都以為天子該宣佈嗣君的結果了。但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武則天卻沒了下文。

    直到將近一個月後,當廬陵王與狄仁傑皆已進入京畿道,且被神都派出的禁軍迎住之後,當今天子正式焚香沐浴,祭拜天地及宗廟,而後於大朝會上宣佈廢皇四子李旦「皇嗣」之號,改封相王。罷武承嗣政事首輔之位,廢魏王爵,晉位武周嗣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