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繁榮

第二卷 奮起 第三章 慘案(下) 文 / 龍夫

    不知該說是幸運呢,還是該說趙一飛的理論確實非常的出色,初期的推導和試驗都非常的順利。大概是因為派來的這些研究人員大都是年輕人,本來對傳統就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這也讓他們能夠很好的接受自己的觀念,趙一飛心裡想道。

    由於本身就是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趙一飛確實非常清楚到底什麼是科學研究。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樣神秘,由於人類的學習功能實在是非常強大的,所以知識的海洋往往在學到一定程度後就變成了小水坑,想要生存的魚類(實際上是想進一步有所突破的科研工作者)必然會向未知的岸上爬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繼續活下去。

    科學研究也是如此,如果已經掌握了前人的成果,在此情況下如果不自己向岸上爬去,通過自己的大腦進行創新來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那麼就只能是憋在小水坑裡的小魚而已,是永遠也長不大的,而上岸之後就會發覺未知的領域是多麼的遼闊,如果選擇的方向合適、自己對這種未知的分析也合適,那麼就可以在這個岸上繼續活下去,這樣他就有了兩棲生活能力,對他來說,岸和水已經沒什麼區別了,而對於那些還呆在水坑中的魚兒(其他科研人員)來說,水平面相應的提高了。

    而之所以會出現隔行如隔山的情況,主要是個領域內研究人員的知識維度結構剛性伴生的信息篩造成的,如果能夠又一個良好的環境,如現在大家之間這種寬鬆而有密切合作的環境,這種剛性完全可以被最大限度的打破,這種打破就導致了初期的理論推導和試驗順利完成。

    隨著時間的流逝,2011年6月25日很快就到來了,這是一個載入人類史冊的日子,這一天是中國遠程航天有限責任公司進行首次大規模實測試驗的日子,遠在新疆烏魯木齊的試驗場上麗娜的一聲「發射」令後,只見眾人面前那巨大的玻璃鋼罩中的一米大小的飛船模型周圍突然泛起了一陣綠霧,玻璃罩中宛如沸騰了大鍋一樣,絕對真空的罩中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在眾人目瞪口呆的看著這些的時候,包裹起飛船模型的綠霧突然間好像被一台巨大的抽風機突然的抽空了一般消失了,綠霧中的飛船模型也不見了蹤影。

    就在眾人緊張的等待中,10秒鐘後,電話鈴響了,是正在哈爾濱的飛船航行接收端試驗場的趙一飛打過來的:「試驗基本成功,這裡已接收到模型,飛行耗時1秒,具體情況待檢測結束後另行通知。」

    聽到這個消息的眾人高興的一下子把手中的帽子高高的拋向天空,每個人都在笑著、哭著、擁抱著,激動的人們流下了幸福的淚水,感受到這一成功的人們只能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

    就在趙一飛打電話給烏魯木齊試驗場的時候,張元的電話也已經打到了中南海,正等在那裡中央領導們聽到這個消息也是一片歡騰。

    出於保密的需要,所有的這一切都沒有進行現場直播,只有部分場景進行了實況錄像,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張元打電話匯報的原因。隨後進行的為中央領導們的專場匯報工作中,趙一飛指出了現在這種遠程航行的缺點,由於自身動力裝置還不過關,現在只能通過傳送器進行飛行,這也就決定了在飛行的始發點和終止點都必須有傳送器,而且飛船規模越大,傳送器的要求和耗能也就越厲害。

    當然,耗能問題比較好解決,由於採用了完全不同於現有能源消耗的標準,所以能量消耗是以完全不同於現有能源消耗標準進行的,如果換算成現在的能耗標準,那麼每傳送一次也只不過相當於火箭上天一次的能源消耗而已。而傳送器自身的要求則較高,不過在宇宙中航行卻有其優點,由於宇宙真空的程度遠高於人工真空,因此可以不再需要玻璃鋼罩,所需要的只是傳送時對飛船本身和重力反覆裝置的抗拉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

    當然,目前的測驗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進行過人體實測,在飛船模型中只是放入了一定數量的植物和動物,從動植物在飛行前後的各種基本測試指標來看,尚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現象,但由於人體畢竟在某些方面,如大腦,要遠比動植物複雜,故此還不清楚這種通過層次變換進行的飛行對人體是否具有什麼不良影響。

    儘管還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但以國家主席海天碧為首的中國政府首腦們還是非常的興奮,在趙一飛的介紹結束後,海天碧和國務院總理錢錦成兩個人當即表示要撥出專款進行遠程航天的開發,畢竟相對於遠程航天的成本來說,其它星球上的各種礦藏對這些政府高官們的吸引力太大了,由於恐怖主義氾濫和已經持續了這麼多年的持續增長,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越來越弱,所以才會發生紅花炸彈爆炸試驗後軍委會議中錢錦成對軍委要錢的舉動不予配合的尷尬情形。

    而現在的情形明顯的不同,如果能夠通過航天開發刺激經濟,那麼中國的經濟就會在短期內再上一個台階,同時各位高官的傳記中也都會加上一筆輝煌的政績——新型航天開發,這次的誘惑力顯然明顯的超過了上次,所以各位政府高官們在主席與總理的帶頭下紛紛表示支持。這種情形讓趙一飛不由得吃了一驚,他沒想到會有如此熱烈的反響。當然,最後的決議中決定,保密仍然是當前的第一要素,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中國政府的介入下秘密而有序地進行著。

    2012年9月20日,中國宣佈進行登月計劃正式進行,在這一天的晚上8點整,一隻長征6號甲火箭載著嫦娥1號飛船緩緩地升入了太空,全世界人民通過現場直播觀看了這支火箭升空的情形,長長的火舌從火箭下方吐了出來,飛行3分鐘後,火箭進行一級脫離,之後5分鐘時間進行二級脫離,然後花費了3分鐘的時間進入了中國這些年間建立的中華1號太空站軌道內進行對接,對接結束後中國登月的第一次現場直播結束,下一次直播時間將在十月一日,直播內容為嫦娥1號飛船在月球的登陸。

    剛剛對接完畢,中華1號太空站的站長楊利偉就迫不及待的打開了艙門迎接新來的四位登月隊員,這四名航天員要在航天站裡與現有的3名宇航員一起生活兩天,等待月地之間位置合適後再次進行飛行,同時也要在航天站中補充部分燃料。由於大家平時已經非常的熟悉,所以在鬧了一會兒後眾人就各自轉會各自的工作去了。

    楊利偉領著幾個人來到了一個隔間中,把身上厚重的太空服卸下來後,四名航天員再次敬禮,並告訴楊利偉下面帶來的最新指示。看完指示後楊利偉沒有表示什麼,只是點了點頭,「我們這裡早已準備完畢,等再過一個小時後,美國的間諜衛星就會轉過去,到時候馬上就可以給你們加裝設備。記住,這次試驗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試驗,它關係到今後我國航天事業在世界上的發展和地位,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團結一致,順利的把它完成。」

    「是!」四名航天員一起敬了個禮,乾脆的回答道。

    一小時候,中華號航天站內的派出了兩名宇航員再加上新來的兩名宇航員一起進行了太空行走,在楊利偉的統一指揮下四個人在航天站的外側的太陽能板下安裝了一個o形裝置,同時嫦娥1號的航行艙打開了外艙板,裡面由機械手操縱著伸出了一個同樣的o形裝置,與裝在航天站的o形裝置不同的是,嫦娥1號的o形裝置內部固定著登月艙。幾個人重複試驗了幾次收放之後,楊利偉滿意的下令停止試驗,所有人員返回航天站。

    七天在時間長河中可能連一個泡沫都算不上,轉眼間10月1日已經到來了,這一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日子,中央決定把這一天作為登月日顯然有著自己的意圖。上午10點鐘,電視開始直播嫦娥1號的登月。趙一飛等人在這一天也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和幾乎所有中國人一樣,他們坐到了電視機的前面觀看登月的現場直播,實際上和美國人在上世紀的登月看起來沒什麼區別,儘管如此,所有的中國人還是陶醉了。

    而與這些陶醉的中國人不同的是,趙一飛登遠程航天公司的高層人員卻在焦急的關注著登月之後的進展。登月進行的很快,不到3個小時所有的新聞都已經轉回了正常的節目播出,接下來看到的只是各級領導的發言等內容。趙一飛等人此時已經把電視切換到另一個頻道,這個頻道是航天部的專用頻道,由於走的是光纜通信,所以非相關機構是無法看到的。從這個頻道可以看到整個登月後的進展情況,首先是採集了一部分岩石標本,然後是一些基本的地質測量和實地採礦分析等內容,大約兩個小時後,登月艙開始返回航天艙。

    看到登月艙返回到航天艙的過程中,航天艙內的機械手將那個o形裝置伸出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都情不自禁的閉住了呼吸,看著登月艙一點點的靠近,減速,再靠近,再減速,然後慢慢地懸停在o形裝置中,由於太空中受到的萬有引力之間的近平衡,所以在短時間內登月艙並不會有多大的移動。

    就在登月艙回歸航天艙的同時,地球軌道的中華1號航天站內,楊利偉指揮著宇航員將隱藏在太陽能板下的o形裝置緩緩的轉到了航天站的下方,為了防止突然的質量增加給航天站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命令航天站點火將航天站向外空間推移了30公里。在航天站、嫦娥1號、地下指揮所和趙一飛所在的遠程宇航指揮中心四方通話後,嫦娥1號航天艙向登月艙內發出了信號,示意在裡面的兩名宇航員做好準備,遠程傳送還有3分鐘就要進行。隨著時間的臨近,所有的人都變得異常的緊張,各處的空氣似乎也隨之而變得非常的凝重。

    「10,9,8,……,3,2,1,開始。」隨著電腦合成音那毫無感情的命令下達後,一團淡綠色濃霧憑空出現在登月艙周圍,整個嫦娥1號航天艙也似乎戰慄了一般不停的抖動著,隨著越來越濃的綠霧把整個登月艙完全的籠罩後,突然一下子,整個綠霧詭異的蹤跡皆無,同時嫦娥1號航天艙的戰慄也漸漸的緩了下來,剩下的只是宛如若有若無的震動繼續著。

    就在開始命令下達的同時,中華1號航天站的o形裝置上也開始出現淡淡的綠霧,慢慢的慢慢的逐漸變濃,龐大的航天站隨著綠霧的變濃也開始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戰慄,這種情形令站內的宇航員非常的驚慌,倒是站長楊利偉仍然非常鎮靜,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發生任何的差錯,否則自己不但對不起這些宇航員,更對不起自己的祖國,指揮著航天員繼續增大重力反覆裝置的重力強度,以便在規定時間達到事先擬定的條件接收傳送過來的登月艙。

    一秒,兩秒,……,一分,兩分,在時鐘指到了兩分五十秒309微秒的時候,中華1號航天站的o形裝置內的綠霧突然劇烈的翻滾起來,接著一個形如登月艙的物體漸漸的變得清晰起來,綠霧也隨之越來越淡。

    從電視中始終觀看著遠程傳輸的四地中,每個人心中都開始鬆了一口氣,剛才那雖然不長但給人感覺卻像是度過了千萬年的煎熬已經過去了,只要綠霧徹底消失就代表著飛船已經成功傳輸,如果裡面的人員在實測中沒有發生任何的生理上不良反應出現,就代表了趙一飛的遠程航天可以大規模的展開。此時的許多人腦海中已經在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未來,無數的宇宙飛船穿梭於太空,繁忙的太空港上不斷的起降了各種飛船,大批的太空礦石運抵地球,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一些沉不住氣的小伙子們已經把事先偷偷藏起來的美酒取了出來,正在熱心的分發著酒杯,此時的趙一飛臉上也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旁邊站著被特意邀請來的岳琪和張元等人臉上都是一幅喜氣洋洋的歡樂,面前的酒杯中已經被斟滿了美酒,在燈光下,紅紅的葡萄酒在水晶杯中閃著晶瑩的寶石紅般的光芒。所有的人都在等著楊利偉站長在接下來的對接後宣佈實測成功的一刻。

    就在這時,遠方的太空中一顆未知國家的衛星上突然一束黃光射出,目標儼然就是航天站的o形裝置,只見一團巨大的光團散了開去,整個o形裝置連著裡面的未全部傳送出來的登月艙一下子炸的粉碎,連個成型的碎片都找不到,太空站亦受此爆炸產生的影響而被推向了地球一面。

    在巨大震盪中楊利偉臨危不亂,指揮一名宇航員們迅速的把下方的推進器點火,首先穩住航天站面的墜入大氣層中燒燬,另一方面指揮其它的幾名宇航員調動激光武器,尋找並瞄準剛才發射激光的那顆衛星。

    可惜的是,當調整結束的時候,那顆攻擊衛星已經轉到了地球的另一面,由於這顆衛星來源隱秘,事先在航天站的宇航員們也都沒有注意到,同時地面指揮中心的探測裝置也沒有提前發現它的蹤跡,顯然這顆武裝衛星是某個國家發射的,在其發現了中國的這次試驗後發動了攻擊。

    在天上的太空站中一片混亂的同時,地下的指揮中心裡也是混亂一片,總指揮李少剛少將看到天上傳來的受到攻擊信號後氣得破口大罵,但有著多年指揮經驗的他迅速的冷靜了下來,一方面指揮楊利偉保持警戒,做好防禦準備,另一方面調動所有太空偵察設備搜索那顆武裝衛星,而在他旁邊站著的政委則已經開始向中央匯報意外情況的發生並徵求中央的處理意見。

    遠程航天公司的趙一飛等人也在同一時間看到了黃光一閃後突然爆炸的場景,由於航天站上攝像機視角的限制,眾人與指揮中心的人一樣沒有看到爆炸源於激光攻擊的結果,由於發生了武裝事故,所以在第一時間裡楊利偉已經切斷了向遠程航天公司的信號傳輸,所以現在趙一飛等人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爆炸發生時的畫面定格圖像。

    剛才的歡笑一下子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一幅不能置信的表情,這一刻,趙一飛宛如一下子老了幾十歲似的,剛才因為激動而始終挺立的身軀一下子就軟了下去,還好旁邊的岳琪迅速的扶住了他,擺了擺手,趙一飛在岳琪的攙扶下緩緩的走了出去,身邊的張元和麗娜也跟了出去,除了一些負責聯絡的工作人員迅速的和指揮中心進行聯絡詢問情況外,其他的人一片寂然,在一片沉默中眾人跟著趙一飛等人向外面走去。

    就在大家幾乎全部走了出去的時候,聯絡人員終於聯繫上了指揮中心,那裡的人員簡單說明了一下情況,隨即聯絡人員迅速的向門口奔去,把實際情況匯報給趙一飛後,不相信的瞪著眼睛,趙一飛望著他,用顫抖的聲音問道:「你說什麼?你再說一遍。」

    在眾人的注視之下,那名聯絡人員又把剛才指揮中心告訴他的飛船爆炸源於不明衛星激光攻擊的話重複了一遍。聽完後的趙一飛等人已經完全處於暴怒的氣氛之中,由於這些人中本來就以年輕人為主,情緒易激動幾乎是所有年輕人的特點,暴怒下的人們紛紛追問到底是哪個國家發動的攻擊,甚至一些比較激進的認識已經認定是日本——這個中國的宿敵,紛紛表示希望能夠對其開戰,以報這一擊之仇。

    在最初的怒火發洩之後,趙一飛開始認真地考慮起來,能夠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現在並不多,大體上也就是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日本、印度等國而已,而這些國家中在航天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無非只有美、歐、俄而已,至於日本和印度等國,雖然其平時叫囂的非常厲害,但實際上並不具有非常先進的航天技術,除了上述國家之外,實在想不出還有那些國家或者組織具有如此強大的科技力量,能夠利用激光武器攻擊中國的航天站,這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不過反過來想想,當年911美國遭到攻擊的時候不也沒有人想到過嗎?現在要考慮的是盡快找出這只黑手,並迅速的消滅它。

    對了,911,難道是某些組織做的這件事嗎?想到這裡,趙一飛告訴大家首先冷靜下來,然後吩咐聯絡人員通知指揮中心,這件事可能是某些國家作的,但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其行動理智性一般都比較強,這次突襲造成的慘案顯然與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行為不符,那麼很可能是某個具有強大實力的幕後組織所為,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挑起國家間的衝突,那麼這種衝突的最大受益者顯然就是最可能的黑手。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