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第一卷 第349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349章

    魏博只剩下四州之地,再把大將移走,真的是鬧騰不起來了。見眾人沒有異議,李誦遂做了決定:

    「下詔,以田弘正為朔方靈鹽節度使,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以田布為鹽州刺史。以史憲誠為知定遠軍兵馬使。以仇良輔為豐安軍兵馬使。何進滔為右威衛將軍。著田弘正立即赴任,魏博節度使暫由田融代之,稍候由崔群代之,如何?」

    「陛下英明。」

    今天內閣議事本是為討論對吐蕃和回紇的邊事而來。朔方的人事一解決,其他各地就好辦多了。執政裴土自奏道:

    「鳳翔位置重要,需要良將駐守,現任節度使李惟簡長於民政,臣請以涼國公李愬代之。」

    李惟簡鎮守鳳翔後,和吐蕃罷兵休戰,招攬流民數十萬開墾荒地,看起來不思進取,卻為鳳翔軍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前人栽樹,正好後人乘涼,李愬曾經任鳳翔節度使,如今也算是回任了。見內閣各大臣沒有異議,李誦當即道:

    「准奏。以李惟簡為右屯衛大將軍。李愬為鳳翔節度使。」

    裴土自接著奏道:

    「岐國公李願善於守成,若需進取,夏綏也需要良將坐鎮。臣建議以陳國公李光顏為夏綏節度使。」

    「准。」

    「臣請以高霞寓大將軍駐軍延安。李文通大將軍駐軍隴南。酈定進大將軍駐軍華州。韋武將軍駐軍奉天。」

    「准。」

    「臣請以王濟海(王大海)大將軍駐軍眉縣,張茂昭大將軍駐軍鄜州。」

    「准。」

    「臣請以王播為供軍使。」

    「准。」

    自從唐勢力衰落之後,為了防禦來自吐蕃和回紇的威脅,就在京西北設立了一系列藩鎮來拱衛長安。京西北藩鎮這道屏障的中堅是作為朔方軍巢穴的邠寧鎮,它直接統轄著除鄜坊外的全部京北地區。德宗時,即將朔軍一分為三,之後又相繼建立夏綏鎮和天德鎮,形成了在最北線有天德、振武,排成橫向防禦回紇的戰線,作為京西北藩鎮的外圍。在西線,以京西北的風翔、涇原、邠寧、靈鹽形成縱向防禦葉蕃的防線。在北線和西線防禦的中間,又有夏綏和鄜坊二鎮作為北線和西線的後方基地和第二道防線。這樣就在京西北形成了堅實的防禦群體。李誦即位後,合併了部分藩鎮由長安直轄,現在李誦想要化守為攻,鄜坊重新劃出,人事和軍力配置上自然要有大調整。

    此次內閣會議,確定了以鳳翔、涇原、邠寧三鎮為出兵方向,其中鳳翔和涇原主要攻擊隴右,而邠寧將主攻河西。屆時,將以李愬為副元帥,統領鳳翔軍主力以及王大海部近衛軍、鳳翔軍屯兵自左路出擊。而郝玼將以副元帥身份率領涇原軍主力和酈定進部近衛軍、涇原軍屯兵自右路出擊。劉滽率領保義軍和李文通部為偏師。而李光顏將以副元帥身份率領夏綏軍主力和高霞寓部出師河西。

    朝廷的佈置已經分派下去了,李誦對完成這次戰爭意圖信心十足。根據計劃,戰爭將在秋收冬種以後展開。各路大軍還有半年多的時間調運糧草,訓練士卒,磨合戰術,搜集情報。不過三省六部忙碌起來以後,李誦反而覺得自己沒什麼事情幹了。宰相和官員們太能幹,把老闆給閒下來了,李誦忽然覺得這幾個月十分的難熬。就在李誦決定投身到大討論中去,把精力放到思考大唐的長遠發展的時候,終於有人給他找事情做了。

    永貞二三年的大旱,使得唐朝在裁減大批軍人的同時,用之興建了一大批農田水利工程,這批水利工程也使得唐朝安置了大量的流民,開墾了大量的荒地。根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則,這些土地當然不是平白地給農民的。在歷史上,這種政策叫做屯田。屯田既能為朝廷提供大量的糧食,而且朝廷還向邊地的屯民保證,如果願意轉為軍戶的話,繳納的錢糧會減少一半,立下一定戰功,屯田就會轉為永業田,或者另賜一塊永業田。這對失去土地的流民而言是一個致命的誘惑。光李惟簡在鳳翔招攬的幾十萬流民就有大半入了軍戶。粗略估計,光在鳳翔,按每戶一丁計算,就可以征屯兵兩萬餘人,如果每戶兩丁的話,可以征屯兵五萬人。隴右、河西一帶多的是被吐蕃佔據的國土,李誦根本不怕安置不了更多的軍戶。

    有了這麼多的屯兵存在,再加上通過**和贖買政策從宗室貴族乃至寺院收回的土地控制的大量戶口,大唐朝廷現在再也不會為兵源和素質擔憂了。兵部已經動議要將兩川直到朔方的所有加入軍戶的屯民轉為府兵。這一轉的意義極其重大,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府兵乃是政權的基礎,唐朝實行的是強幹弱枝的國策,六百多個折衝都尉府,有四百多個在關中,這就保證了中央對地方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藩鎮割據之所以蔓延這麼多年,根源就在於中央朝廷失去了對民戶的控制,土地兼併和賦稅沉重,致使民戶大量減少,民戶減少就意味著中央控制的賦稅減少,府兵不足,府兵不足就使得朝廷不得不允許藩鎮自己募兵,這就導致了中央弱而四方強。

    名義上,中央雖然也控制著大量的軍隊,但是這樣的軍隊大多來自招募,優勢是短期內可以迅速招募大量的兵員,劣勢是單兵素質和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府兵相比,對朝廷的忠誠度也遠遠不夠。這樣的軍隊組員大都來自沒有產業的流民,或者破落戶、商戶子弟,甚至有乞丐、罪犯、混混等混跡其中。孟子雲,無恆產者無恆心,這樣的軍隊忠誠度或許有,戰鬥力也或許有,但是遠遠趕不上有自己的家業要保衛的府兵。如果朝廷重新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府兵隊伍,只怕歷代先皇在棺材裡都能喜得翻過身來。

    不過事情也沒有想的那麼容易,難就難在一個字上:利。能為一個事業效力的人,要麼同志,要麼同利。而沒有這個同利同志也會變成陌路,光讓人賣力不給好處這事情李誦知道不能做。可是唐集團內部的利益群體實在太多了。宗室是一塊,世家大族是一塊,寒門出身的官員是一塊,逐漸受到重視的商賈是一塊,市井小民也是一塊。

    利益集團多不怕,調和就可以了,怕的是不賣你的帳,不願意給你調和。比如市井小民這一塊,李誦知道市井小民也有利益訴求,而很多宗室和世家大族認識不到。在這些人看來,市井小民的利益就是用來為自己犧牲的利益,什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他們眼裡全是扯淡。所以李誦的很多新政在推行的時候,總是阻力很大,比如贖買土地,儘管從海貿中讓給皇族的幾項都是利益大宗,但是宗室們最看重的還是土地,如不是李誦藉著死掉的舒王李誼做文章,這些宗室的土地才沒有那麼容易就被換出來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