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32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332章
這個時候完全沒有人顧忌到王承宗同平章事、魏州北面招討的身份,在魏博諸將的眼裡,成德和他們是一樣的,向朝廷示弱可以,但是讓成德騎到自己脖子上來,那可真是奇恥大辱了。
魏博歸降,已成定局。而恆州何去何從尚沒有一個定見。王庭湊等諸將樂於自在,又依仗成德多山,形勢可用,不肯歸附,而已經被王承宗刮目相看的幼弟王承元卻力主王承宗示弱,請刺史,輸兩稅,裁軍隊,甚至最好現在自請入朝。
「非如此我王氏不足以自保。」
王承元道:
「王庭湊所為者,私利耳。聽起來他句句是為我家,可是實際上是句句都在害我家,大兄不可為其蒙蔽。大兄可曾聽聞,李師道曾經也自請割地遣質歸朝,左右僕婦勸他說,先公十二州之地不能憑空把與他人,先打到打不過再歸朝也不遲。李師道聽信讒言,結果父子都被斬下了頭顱。那些當初勸李師道的人哪裡去了呢?正是李師道最信任的將軍劉悟殺了他。王庭湊現在阻止大兄歸朝,安知他日朝廷大軍壓境,害我王家者不是他王庭湊?我若是大兄,必定先要殺他。」
至於貝州之地,王承元道:
「弟以為大兄還是快快撤出貝州吧,我軍取貝州是在朝廷應允魏博歸降之後,時機不對,白白給人口實。我對田興瞭解不多,但是聽說那田興為了避免田季安猜忌,居然能裝中風,隱忍兩年多,田季安死了以後依然在裝,這份心勁,只怕不是個易於對付的。」
「四弟,為何辛苦拿下的土地要再拱手交回呢?若是這樣,將士們未免不服。」
坐在王承元對面的王承簡驚訝道。王承宗卻是目光一閃,卻又旋即黯淡下去。王承元道:
「當初我們的計劃是拿下貝州之後向朝廷獻禮,如今朝廷已經得到了田興歸降的大禮,咱們這小小貝州已經入不得朝廷諸公的眼了。淮西、淄青、魏博三戰打完,封了一大批國公國侯,像裴度相公,貞元二十一年的時候不過是個縣尉,如今才六年時間,就已經進爵拜相,朝野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紅,如今可供人建功立業的,不多了。可惜的是,我們家就是這不多的中的一個。」
王承元的話裡似乎還帶有些對王承簡不識時務的譏誚,讓王承簡不由得臉上掛不住。眼看王承簡要發作,王承宗冷哼了一聲,道:
「什麼時候了,你們還在這裡鬥嘴!」
王承簡這才把話從嘴邊嚥回到了肚子裡。王承宗板下臉道:
「承元,你也太輕狂了。」
王承元趕緊告了個罪,王承簡才把氣消了。王承宗道:
「承簡,承元也不是故意要氣你,只是眼下的形勢對我們王家確實非常不利。王家的事情,靠不得那幫牆頭草似的外人,只能靠我們王家自己人,承迪領軍在外,只我們兄弟三人,如何還窩裡鬥呢?」
見到王承簡也認了錯,王承宗才罷休。王承宗喟然道:
「想大父(祖父,指王武俊)本是契丹人,靠著陣前反戈殺了李惟岳(李寶臣之子,割據叛亂,被王武俊所殺)才得恆冀數州之地以自立,居於中原。河朔三鎮以我家地盤最小,勢力最弱,如今魏博歸降,幽州又與我家不和,劉濟那老兒坐擁十餘萬精兵,是寧肯歸朝也不肯相幫我家。我家三十年基業,難道真的不能保全嗎?」
說罷竟然垂淚。王承簡也跟著嗚咽起來。王承元歎了一口氣道:
「自保的辦法也不是沒有,只是這樣的話只撐得過一時,撐不過一世。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大兄真想保全我家基業,小弟以為還是趁早上表,請求舉家入朝吧。」
王承簡道:
「承元你要讓我們到長安去低聲下氣,看人家臉色過日子?」
王承元道:
「基業在人不在地盤,只要我王家人在,何愁不能打拼出另外一片基業來呢?」
見王承宗不表態,王承元知道兄長依然留戀這份基業,道:
「剛剛說的是上策,還有中策,就是遣使奉表入朝,求割德、棣二州,請刺史,輸兩稅。朝廷大戰之後,國力消耗極大,眼下不肯妄動刀兵,估計很有可能答應。朝廷答應之後,我家立足恆州、冀州,謹守臣道,等待時局變化,或許能夠恢復。只是這樣一來未免會給朝廷留下搖擺不定的印象,將來即使入朝,我家再想出頭也難了。下策是擁兵自重,拒王師於門外。以四州之地抗衡天下百萬鐵甲,即使能得勢一時,也支持不了多久,還能成全不少小人仇人,這是必敗之策,不需多言。」
王承迪道:
「我選中策,走一步,看一步,未必沒有我家的機會。」
王承宗道:
「既然如此,就準備上書吧。承元,到時候少不得要你去一趟洛陽了。」
王承元心裡歎息,知道無法勸說王承宗,起身道:
「承元一定盡心盡力。」
王承簡問道:
「那貝州如何辦呢?」
這才是今晚的正題。王承元年紀尚輕,能有如此見識已經不簡單了,如何處理這麼複雜的難題還真是感覺很難。思來想去,勉強說道:
「靜觀其變吧。」
王承宗和王承簡等人本來就不想把到罪的肉交出,怎麼著這將來算賬的時候也是一樁軍功,也就樂得王承元不反對。至於命令王承迪、王庭湊等人嚴加戒備自然不在話下。
洛陽,明堂之內,陸贄奏道:
「陛下,裴度密報,在淄青被俘軍士中檢出數百夷人。」
「夷人?」
李誦驚訝道,
「可是紅髮碧眼,高鼻深目的夷人?」
這下輪到陸贄驚訝了。陸贄道:
「陛下差了,世上哪裡有這樣的人?裴度奏報,這些人是李師道從搜來的死士,裴度審訊他們,皆說自己是來自大海之上,日出之處。」
李誦一愣,小日本?陸贄道:
「裴度疑心這些人是渤海人。」
所謂渤海人就是渤海郡國人,渤海國(698年-926年)是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始建於公元698年(武則天聖歷元年),初稱「震國」。七年後(公元705年)歸附於唐王朝,十五年後(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由於諧音也成為北邵國,與南面的南昭國相呼應。公元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此時,正是渤海最強盛的時候,佔據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國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以吉林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鹹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