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第一卷 第95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95章

    見李誦心情不錯,李絳道:

    「陛下,臣愚魯,有兩件事情不知該如何去做。請陛下示下。」

    李誦是老師出身,一聽有人問問題,而問問題的這個是出了名的聰明人,馬上就緊張了起來,道:

    「愛卿但講無妨。」

    「臣按陛下吩咐所做的宣傳,眼下影響僅限於長安,未出關中,宣傳也僅限於忠君愛國的大義,至於陛下所說的朝廷法令等的宣傳,臣暫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向遠處傳播。」

    說著一臉慚愧的表情。不過李誦卻並不怪他,在李誦看來,李絳能做到眼下這樣已經很好了,畢竟古人的宣傳手段有限,比如前不久發的《討劉辟制》,李誦自己說老實話看起來有的詞語都不懂,還能指望士兵和百姓懂嗎?這些東西,充其量也就是給士大夫和讀書人看的,影響力在李誦看來還不如苟勝順口冒出的宣傳口號「只殺劉辟,餘者不問」和「打進成都府,活捉劉矬子」,現在,這兩句口號已經隨著飛鷹衛的滲透傳遍了關中漢中和蜀中。

    人在神經緊張和心情愉悅的時候都容易發出智慧的火花,一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決定就在這一刻作出了。李誦沉吟了許久,對李絳徐徐說道:

    「這兩件事情說難不難。朕從內庫中撥出一筆錢來,愛卿負責做,第一件,愛卿過幾日上書議事,請求開放邸報,驛站在站外貼出條目,士紳吏民只要出一文錢就可以在各地驛站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朕會推動朝臣討論此事。」

    李絳一喜一驚,剛要說話,李誦阻止道:

    「當然,邸報也不是所有內容都可以看。愛卿可以在奏章中建議加上密級,就是保密級別,保密級別低的可以對大唐士民開放。」

    李絳道:

    「陛下英明。」

    「另外,愛卿著力在長安扶植幾家草台班子,在說書,演戲之前,加說時事,務必要形成風氣,然後再運作這些班子到東都,成都,金陵,杭州乃至幽州,青州、蔡州等地演出,將這股風氣傳播至大唐四境之內。」

    「第二件事情,愛卿可以聯繫韓夫子,韓夫子在士林內名望甚高,可以讓韓夫子為愛卿舉薦一些懷才不遇的士子,在長安辦一份報紙。」

    李絳一愣:

    「報紙?陛下,何為報紙?」

    「這個……報紙嗎,是朕這些日子也一直在想如何讓士農工商四民都能知曉君臣大義,朝廷法度,日思夜想才想到的。大概就是一張大紙,內容和邸報差不多,不過更為龐雜。」

    花費了李誦半天唇舌,才向李絳解釋清楚了報紙的形式、作用、排版等,而一領悟到報紙精髓的李絳不禁脫口而出道:

    「逆藩以愚民自固,一有報紙,則民智開矣。有斯物在,只怕貪官污吏都無處容身,人君也不能任性而為了!」

    這下可輪到李誦吃驚了,一個從來都沒有接觸過報紙的人能一眼看到這一點,也太天才了,不過李絳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形象正在高大起來,繼續說道: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若報紙真的辦起來,朝廷的法度、人事盡為百姓所知,民智既開,就會對朝廷的許多做法產生懷疑,如此下去,臣害怕朝廷對百姓的控制力只怕會減弱。」

    這是一個封建士大夫應有的擔心,而凡事能看到利弊兩面,不管什麼時代,都是一個政務官應當具備的素質,李誦可不會像很多穿越小說的豬腳一樣對李絳的反應一概而論,斥責為落後,愚昧,李絳不是穿越者,只能站住自己的歷史坐標點看問題,而在這個歷史坐標點上,李絳無疑看得很長遠。

    古代的中國由於地廣人稀(相對而言)以及信息傳播手段的落後,統治往往採取大方面控制,小方面放鬆的模式,用黃仁宇的觀點來看,就是比較模糊的管理,像劉晏做轉運使時那樣每天派出快馬前往四方瞭解物價的精細管理屬於極度罕見。而模糊管理的問題是各地由於具體情況不同,在具體的做法上也會有不同,比如治理江南和雲貴辦法就不能一樣,而這種不同一旦牽涉到利益問題,必然會引發糾紛。李絳的眼光,不能不說毒辣。

    對此,李誦也是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吃驚歸吃驚,李誦畢竟來自二十一世紀,政治智商不一定趕得上古代的這些牛人,但是見識上要廣博無數倍。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保定某中專學校的學生因為畢業分配問題鬧事,當時的國家主席劉主席在事態平息後就說,我們歡迎群眾鬧事,群眾不鬧事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會犯官僚主義的錯誤。在貞元二十一年冬天,李誦在紫宸殿語重心長地對李絳說:

    「難道我大唐的百姓喜歡鬧事嗎?」

    「不是。」

    「難道我大唐的官員都是貪官墨吏嗎?」

    「當然也不是。」

    「那麼也就是說,只要朝廷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就不會鬧事。大唐的江山就依然是穩固的。如果百姓鬧事,就說明某地的官吏治理上出了問題。有這樣的壓力在,朝廷就會小心翼翼,官員也會小心翼翼,只有上下都小心翼翼,國家才能政治清明,長治久安啊!」

    李絳作為一時人傑,怎麼能體會不到李誦言論的精妙之處呢?同樣讚歎不已的還有當值的起居舍人裴度,和李絳一樣,裴度也被賦予隨時向皇帝提出意見的任務。據說李絳裴度二人出宮後在一起小聚,席間感慨道:

    「如此一來,當官就不再輕鬆了。」

    古人的生活就是再忙碌,節奏也不可能比現代人快。實際上到唐朝開國已經快二百年,許多事情怎麼做都有定規,只要對上級負責就行了,相對而言壓力不大,當官收入也高,生活還是比較優裕的。但是報紙真要興盛起來,就等於上官和朝廷全社會隨時都有知道你做了什麼事情的可能,就跟電話和網絡普及以後的現代社會一樣,再不法的官員都無法封鎖信息的傳播,因而一個又一個貪官倒在因特網上。李絳裴度都是有長遠眼光的人,自然能看到這一點。

    不過感慨歸感慨,李絳的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很快就從韓愈那兒找到了幾個名望極高的落地士子,說起來兩人都不是無名之輩,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一臉寒酸樣,是大名鼎鼎的孟郊孟東野,「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作者,一個是韓愈的得意門生李翱,韓愈的名文《師說》就是為他而寫。除此之外,李絳還撈到一個著名的文人,王建。

    王建,字仲初,穎川(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不過王建此時從軍走馬的生活才過了八年,因事來長安公幹,聽韓愈說有這等好事,就棄了那小吏不做。李絳挑選他,是看重他的經歷夠豐富。王建,孟郊,李翱就專門負責其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