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一回 民革成立共產党添翼 國大選舉蔣介石受挫


  書接上回。卻說自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在解放戰爭的第二年度里,解放軍共殲敵152万人,斃俘國民党將級軍官174名,使國民党軍總數減至365万人,解放軍總數增至280万人,中共所占城市為586座,解放區人口已達1.6億。就全國戰局看,解放軍雖在總人數上還略少于國民党軍,但在其他方面無疑都強于國民党軍。
  更令蔣介石憂心如焚、切齒痛恨的是,由于政治气候的蕭蕭暮雨,由于他的一意孤行,國民党內部又一次分裂了。
  還在1946年5月,李濟深在重慶和馮玉祥、陳銘樞、朱蘊山等人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互相約定:如果蔣介石發動全國性的內戰,就聯合國民党內部可以聯合的力量,組織團体,開展反蔣斗爭。
  6月下旬,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為了鎮壓反內戰運動,又先后制造了“下關慘案”和“李聞慘案”。11月下旬,李濟深、朱蘊山等由南京到達上海,加緊反內戰反獨裁活動,受到國民党特務監視。
  1947年2月,李濟深由上海秘密到達香港。他一面公開舉起反蔣旗幟,一面開始籌備建立組織。
  3月,中共駐南京、上海、重慶辦事處代表相繼撤回延安。董必武將离南京時,朱蘊山赶往梅園新村和他見面。他對未蘊山說:“你可轉告任潮(李濟深字)先生,不要專靠武力,要注意政治旗幟。請你多幫助任潮先生及其他民主派同志,秘密赴港,分頭努力。”
  5月4日,李濟深在港邀集何香凝、蔡廷鍇、彭澤民、陳其援、李章達、鄧初民、陳此生、朱學范到他家中聚會,醞釀成立革命組織問題。最后,李濟深高興地宣布:“今天就是新組織籌備會成立之日,從今天起大家要用實際行動投入籌備工作。凡有志同道合的愛國之士,爭取他們參加到我們的行列中來,但必須小心謹慎,以免坏分子混入。”
  7月,朱蘊山在上海得到張稚琴幫助,介紹認識了一個民航飛行員。于是,他化裝成飛行員親屬隨机到達香港。隨后,他先后和李濟深、何香凝等交換意見。他的任務是協助李濟深籌組革命組織,盡快把國民党民主派的力量聯合起來。他首先在香港成立了“民聯(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南方執行部”和“民聯粵港澳總分會”。不久,“民聯、民促(中國國民党民主促進會)南方聯合執行部”又建立起來,實現了國民党內兩個民主派組織的初步聯合。
  當時譚平山、柳亞子、郭春濤、陳銘樞等重要人物均在上海。李濟深、何香凝出面給他們寫信,委托朱蘊山專程赴滬。信中說:“國民党民主派,集中力量,正名領導,對內對外,緊要万分。盼先生等迅即來港,共同籌策一切。詳情由蘊兄面報。”
  這封信是寫在手掌大的一塊白綢巾上的,原准備由朱蘊山帶往上海,后得悉國民党特務正在上海多方嫂捕未蘊山,遂改請在港講法完畢、准備返滬的高僧巨贊法師,將此信帶到上海交給陳銘樞。10月,柳亞子、譚平山、陳銘樞等陸續到達香港。值得一提的是柳亞子看完信后藏在一個鏡框里,得以保存下來。鏡框正面是孫中山遺像,密信放在像片和鏡框背板中間。新中國成立后,它作為一件珍貴文物,收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
  在籌備過程中,李濟深提出想請宋慶齡領銜。宋慶齡表示對此事完全贊成,愿作后盾,全力支持,但以不公開出面為好。
  李濟深還打算請馮玉祥擔任新組織的領導,然而馮雖參与了最早的發起活動,此時卻正在美國考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談話、協商,于11月31日召開第一次籌備會,正式推舉李濟深、何香凝為召集人,柳亞子、蔡廷偕、王葆真、鄧初民、張文、梅龔彬、朱蘊山、陳此生、朱學范為委員,柳亞子兼秘書長。組織名稱定為“中國國民党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
  在中共的幫助和宋慶齡的支持下,民革于1948年元旦在香港堅尼地道52號正式宣告成立。出席代表90人。會上宣讀了中共中央賀電,通過了宣言等4個文件,同時選舉成立中央領導机构。大會公推宋慶齡為名譽主席。鑒于李濟深在國民党的資歷与聲望,大家一致認為他足以胜任領導民革之重任,遂推舉其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何香凝、馮玉樣、蔡廷鍇、譚平山等16人被選為常務委員。
  李濟深在會上旗幟鮮明地說:“蔣介石言而無信,反复無常,這是我李濟深几十年親身經歷,毫不虛假的,我們只有各盡其力,走擁護共產党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這一條道路。”
  這樣一來,蔣介石便陷入了內外交困、腹背受敵的境地。他苦惱万分,夜不能寐,任何安眠藥都無濟于事。從不沾酒、只喝白開水的他,現在每晚卻要飲一杯半威士忌,才稍能安眠片刻。這年寒冬的一個深夜,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反省錄”,承認:
  “全國各戰場皆陷于劣勢被動之危境,榆林(陝西)、運城(山西)被圍日久,無兵增援;石家庄陷落之后,北方之民心士气完全動搖;加之,陳毅股匪威脅徐州(江蘇),拆毀黃口(江蘇)至內黃(河南)鐵路,而后進逼徐、皖(安徽);陳賡股匪竄扰豫西、南陽,襄陽震動;江南各省几乎遍呈風聲鶴唳之象;兩廣、湘、豫、浙閩伏匪蠢動,李濟深、馮玉祥且与之遙遙相應,公然宣告叛國,此誠存亡危急之秋也。”
  為了挽救垂危政局,蔣介石決定召集“行憲國大”,按照首屆國大制定的憲法,實行總統制,借以強調其合法地位,鞏固其集權統治。
  1948年2月29日,“行憲國大”,即第二屆國民代表大會于南京開場,其主要議程就是選舉總統、副總統。
  總統的位置非蔣莫屬,這早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不料4月4日,蔣介石卻在國民党臨時中央會議上提出自己不參加總統競選,并說要把此職讓給北大校長胡适博士。消息傳出,國大頓時熱鬧起來。原來,早些時候司徒雷登表示美國的意思是讓胡适當總統:由文人學者任此虛職,以顯示國民党政府“致力于民主改革”,而蔣介石作為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仍掌握軍政實權,以全力“剿共”。既要權力又要名譽的蔣介石,對中華民國總統的頭銜豈肯輕易讓人?他將計就計,口頭上答應美國人的建議,表示不當總統,實際是作為權力斗爭的一种手段。因為一年多以前“制憲國大”通過的那部憲法,還缺少一條“在戡亂建國非常時期賦予總統處置非常事變的權力”。蔣介石素來專制獨裁,豈肯甘當傀儡,做林森第二?所以,他使出招數,以退為進。
  果然,最善于体會蔣介石用心的張群對大家說:“并不是總裁不愿意當總統,而是依据憲法草案,總統是一個虛位元首,他不愿意處于有職無權的地位。如果能想法補救,規定特定期間,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置的權力,他還是要當總統的。”經張群一說,國民党中常會大員們茅塞頓開,隨即推張群、陳立夫、陳布雷三人帶著這一條意見去見蔣介石。
  4月17日,中常會決定,在憲法外增加臨時條款,授予總統“緊急處置權”。蔣介石心情暢快,親自到總統候選人討論會上講話。他先追述自己如何追隨先總理參加革命,如何誓師北伐,定都南京,削平內亂,領導抗戰胜利,最后激憤地說:“我是國民党員,以身許國,不計生死。我要完成總理遺志,對國民革命負責到底。我不做總統,誰做總統?”
  4月19日,蔣介石登上了總統的寶座。
  “行憲國大”的高峰,是競選副總統。圍繞競選,風波迭起,險象環生。
  當時參加副總統競選的,有國民党內的李宗仁、孫科、于右任、程潛,民社党的徐傅霖和社會賢達莫德惠。徐、莫參加競選,明眼人一看就知,這不過是民主的一种擺設。于、程雄心勃勃,志在一博,企圖僥幸取胜。而李、孫實力最雄厚,志在必得。
  李宗仁對競選副總統十分積极。他對政治秘書程思遠說:“我并不想擁有這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虛名,只是想借此擺脫北平行轅主任這個職務。照我看來,東北和華北軍事是沒有什么希望的,如不趁早走開,我不知道將來如何得了,不是准備做俘虜,還有什么好的下場?”
  程思遠問:“如果競選不成功,那怎么辦?”
  李宗仁說:“那只好解甲歸田,不可能有別的打算。”
  白崇禧原來是反對李宗仁競選的,還動員了黃旭初、黃紹閎、韋永成等先后勸阻。在白看來,李若競選不成將有失桂系面子,而且蔣介石剛讓他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所擁有兵權,指揮中原大軍,要是競選成功將破坏他与蔣的關系。然而李宗仁不听眾人勸阻,主意已定,不惜孤注一擲。事已至此,大家便都竭盡全力幫助李宗仁競選。桂系的几乎全部要員都出動了,“一白二黃”(白祟禧、黃紹閎、黃旭初)及程思遠、韋永成、邱昌渭、夏威、李品仙等都為此使出了渾身解數,連夫人們也出動而大使外交手腕。競選中共用了1000多根金條,約合黃金1万兩,由廣西、安徽兩個桂系控制的省份供給。因為原任北平行轅主任的李宗仁這次率競選團來南京還沒有安家,當然就住在白崇禧公館里,接待賓客和召集桂系骨干商討重大問題。
  白崇禧利用國防部長的身份,去對軍方施加影響,并利用他到中央任職多年形成的關系,去各方活動,還利用“中國回教協會會長”身份,拉攏宁夏馬鴻逵和青海馬步芳。白夫人馬佩璋也去拉攏“二馬”的夫人,并到處請一些要員的夫人打麻將,進行內線活動。又在桂林造了一台榨米粉的小机器空運來南京配合競選活動,因而賓客可以在白公館里嘗到地地道道的桂林米粉。
  李宗仁暗中得到美國人的支持,又有桂系朋友們的鼎力相助,更加信心倍增。為了拉選票,他和夫人郭德洁每日結伴跑旅社拜客,或臨開會時站立會堂門口和代表們握手,寒瞳打招呼,以示熱情和藹,平易近人,有民主風度。在黃紹豌舉行的一次招待代表的午宴上,他風趣地說:“我是軍人,不懂政治。今天來學習民主,好比一個鄉下小姑娘初次跑到城里來談戀愛,這是平生破題儿第—遭,沒有經驗,難免鬧笑話,丟人現眼。代表先生女士們都是我的‘大姐姐’,是‘情場’的過來人,經驗丰富,可千万不能見笑,還該多多指導幫助我這個‘小妹妹’逐漸熟悉起來才是。”在座的人都為之忍俊不禁,暗說:值得投他一票。
  黃紹閎是李宗仁競選的參謀長和策划人,對競選不遺余力,出了許多妙計。
  當時立法委員絕大多數是支持孫科的,因為孫科繼胡漢民后一直擔任立法院院長。黃紹閎經過分析,認為還是可以瓦解對方陣營的。因以前有些立法委員企圖策動孫科与蔣介石抗衡,借以擴大政治影響和推動民主改革。然而目前蔣、孫非但沒有反目,反而結成了“統一陣線”。孫科的出馬競選,也是蔣一力促成的,蔣許諾給孫科以財力和人力支持。很明顯,蔣的目的在于抬孫壓李,他不愿看到桂系勢力尾大不掉。洞悉內幕的黃紹閎于是找到立委譚惕吾、于振瀛,對他們說:“你們過去捧孫是為了反蔣,而現在各种跡象表明,蔣、孫正連為一体,如果孫科當選副總統,反而增加了蔣介石的力量,這不是停离了你們的初衷嗎?”譚、于二人与黃作竟夕之談,明了內情,并轉變了立場。以后不但把自己的選票投給李宗仁,而且奔走于陝西、山東代表間,為李拉了不少選票。一些立委在他們的游說之下,改變了態度。范予遂不但轉變了立場,還淚諫王法勤,而山東代表大都听命于元老王法勤。
  最成功的一招是,在決選副總統的前三天,黃紹閎居然把支持孫科的CC系最頑固的堡壘——浙江代表團攻破了。黃曾在浙江任省主席10年,許多人与他熟悉。他利用這一优勢,頻頻走訪浙江代表。這些代表以為黃做過兩任省主席,也許還會做第三任,自然為巴結黃而投李的票。當時,李宗仁、孫科兩人旗鼓相當,浙江的選票因而成為最關鍵的籌碼。后來李宗仁當選副總統的當日,陳布雷懊惱不已,集合浙江代表臭罵一通,一時傳為笑柄。
  正在競選活動緊鑼密鼓地進行的時候,忽然盛傳副總統候選人要由中央提名。原來這是蔣介石有意放風,如無大的反對風浪,就在國民党中常會上將李宗仁從候選人名單中剔除,只提孫科一人,而在中常會上一旦提出,李宗仁、黃紹閎連反對的机會都沒有,因為他們都不是中常委委員。
  黃紹閎敏銳地感到,這是對方即將大動作的訊號。經過反复權衡,他決定給對方一個“當頭炮”:直截了當地反對由中央提名,使這一計划胎死腹中。
  他未同李宗仁商量就直奔國民党中央党部,要找秘書長吳鐵城和組織部長陳立夫理論一番。恰巧兩人不在,副秘書長鄭彥芬接待了他。黃紹閎單刀直人,詰問外面哄傳副總統選舉由中央提名是否屬實。鄭說不知道。黃威脅說:“如果所傳非虛,廣西、安徽的國大代表就一体退出,不參加選舉,望轉告吳秘書長和陳部長。”隨即告辭出來,去找李宗仁。李正六神無主,聞言大喜,連聲說:“你的當頭炮狠及時,很及時!”
  果然,次日一早,吳鐵城、陳立夫和內政部長余井塘、國大秘書長洪蘭友相偕來到黃紹閎寓所,向黃解釋。吳鐵城向黃表態:“季寬先生昨日對鄭秘書長所言都是謠傳,望匆輕信,今日立夫先生、洪秘書長、余部長都在這里,保證無中央提名之事。”
  黃釋然一笑:“既然如此,我還有何話可說!”
  4月23日,國大代表開始投票選舉副總統。開票結果,五位候選人都未達到法定票數。24日,依法再選,按規定只有前三名參加競選,即李宗仁、孫科、程潛。但是,二選、三選都沒有結果,于是依法進行決選。決選按得票多少,只剩下李、孫二人進行角逐,雙方競選班子無不全力以赴。
  正在這關鍵時刻,社會上忽然出現許多對李不利的言論,如說李“有通共嫌疑”、“勘亂不力”、“台儿庄胜利純屬子虛烏有”、“李夫人郭德洁在北平貪污受賄”等等。CC系報紙更是對李宗仁低毀中傷,說他“個人生活腐化、作風不檢點”,“敲榨某省當局錢財”等等。
  黃紹閎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此時保持沉默,就無异于承認所有對李的攻擊言論屬實,使自己陷于被動。同時他也知道,這些人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是因為蔣介石在背后撐腰。于是,黃立即赶往白公館,与李宗仁、白祟禧商量對策。黃說:“依我愚見,不如宣布退出競選。”李、白愣然,認為在此關鍵時刻退出競選,豈不是把果子拱手讓人?黃分析道:“形勢已然明朗,蔣介石正竭力為孫科捧場,志在必得,什么手段都會使出來,如果与他們硬碰,就會吃不著羊肉反惹一身膻。而如果宣布退出競選,我方代表都不入場參加投票,國大如何收場呢?這樣,我們就會變被動為主動。”
  李宗仁不敢冒此風險,白崇禧也滿腹狐疑。在此情況下,李、白、黃只好把桂系骨干們都召來,以決定進退。會場气氛熱烈,逐漸形成了對立的兩派意見,爭得難解難分,相持不下。會議從下午;點開到晚上10點,仍是沒有結果。黃紹閎站起來,大聲說道:“退不退讓由德公作決斷,今晚我就去上海,競選的事我不再插手。”說完,抓起衣服就往外走。白祟禧連忙拉住他,對大家說:“季寬的話有道理,先退出再說,至于以后如何辦,這里仍需季寬策划。”此言一出,原來反對退出競選的人也表示贊成,李宗仁只好讓步。
  次日,南京各大報以顯著位置刊載了李宗仁的聲明:“唯進來忽發覺有人以党之名義壓迫統制,使各代表無法行使其自由投票之職權。以此情形競選,失其意義。用特函達,正式聲明放棄竟選。”全國輿論頓時大嘩。尚在觀望的國大代表對李宗仁的處境深表同情,對最高當局幕后操縱、破坏民主的行為表示憤怒。而孫科為表白自己,亦于翌日聲明退出競選。此時,蔣介石騎虎難下,急忙召見白祟禧,表示他決不偏袒任何一方,要白勸李仍參加競選。李宗仁見已達到預期目的,乃順風收帆,宣布繼續參加選舉。
  4月29日,在國民大會的第四次選舉中,李宗仁獲得1438票,而蔣介石支持的孫科獲得1295票,李宗仁以微弱的多數取胜,被稱為競選中殺出的黑馬,當上了國民政府的第一屆副總統。
  那天最后投票時,蔣介石在官邸內靜听電台報告投票情況。當播出李宗仁當選時,蔣介石盛怒之下,一腳踢翻收音机,臉白如紙,拿起手杖和披風,立刻命令侍從備車。上車之后,也不說到哪里去。司机按其習慣,開向中山陵。剛駛進陵園道,蔣高叫:“回去!”司机再開回官邸。蔣才下車,复又上車,再吩咐開出去。隨從侍衛見他喪魂失魄,怕他自殺,乃加派車輛隨行。
  5月20日,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這是國民政府成立以來第一任正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南京城里張燈結彩,十分隆重。与會的文武百官及各國使節均穿鮮明整齊的禮服。人們發現,蔣介石穿著長袍馬褂,旁若無人地站在台上,而李宗仁穿一身軍便服,佇立其后。在當時的气氛中看去,李宗仁不像參加宣誓的副總統,倒像隨待總統的馬弁。
  白祟禧會后問李宗仁為何這樣裝束,李告之本來找上海有名的西服店赶制了一套高冠硬領的燕尾服,誰知就職前夕,侍從室傳出蔣介石的手諭說要穿軍便服。白崇禧听后,倒吸一口涼气。
  果然不久,白祟禧丟了國防部長的位置,被調往武漢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黃紹閎也不敢常在南京了。李宗仁則處處受到冷遇,只好表面上寄情山水,暗中待机觀變。按下不表。
  再說開春以來,解放軍發起更大規模的攻勢作戰,粉碎了國民党軍隊“分區防御”的戰略。西北、東北、華北、中原各地戰場捷報頻傳。為了實現“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宏偉目標,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戰略轉移,東渡黃河,遷往華北。
  毛澤東、周恩來、任粥時率領中央机關于3月21日离開米脂縣楊家溝,經過兩天行軍,23日到達黃河西岸的吳堡縣川口渡口。當地政府早巳在這里准備好了十几條渡船。他們登上木船,緩緩地离開岸邊,向送行的人群揮手致意。渡船繞過許多順流而下的冰塊,沖出激流,渡過了滔滔黃河。船一靠東岸,他們便踏上了晉綏解放區的山西臨縣境內,很快就同駐在這里的中央后方委員會會合了。
  3月26日,毛澤東等到達興縣蔡家崖,同賀龍、李并泉會面,8天后又上路了。他們經過岢嵐、神池、雁門關、代縣,在大風雪中翻越五台山,于4月13日到達阜平城南庄晉察冀軍區駐地。
  毛澤東在上年初即曾提出訪問莫斯科,同蘇共中央和斯大林研究一些問題。這年7月1日,斯大林致電在陝北擔任醫生兼聯絡員的奧爾洛夫:“鑒于即將舉行的戰役,鑒于毛澤東若离開,會對戰事發生不良影響,我們認為暫時推遲毛澤東的出行為宜。”在到達城南庄的前一天,毛澤東向周、任又提出這個問題,周、任都表示同意,決定到城南庄后,周、任先去西拍坡同劉、朱會合,毛則暫留城南庄作去蘇聯的准備。26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表示:決定提早動身赴蘇聯。斯大林先在29日复電同意,到5月10日又致電毛澤東:考慮到中國戰局的發展和他途中的安全,再次建議他推遲來蘇。這樣,毛澤東便在城南庄住了35天。
  在此期間,從4月30日到5月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城南庄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都出席了。這是自撤离延安后5位書記第一次在一起參加的正式中央會議。時間相隔只有一年多一點,而國內形勢卻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會議結束沒几天,國民党方面即獲得了毛澤東住處的情報,5月18日派出飛机突然轟炸城南慶,擊中了毛澤東的住房。由于聶榮臻當机立斷,与趙爾陸匆忙間把毛澤東扶上招架,秘書和警衛人員抬起來就往防空洞跑,才使毛澤東躲過了危險。當天晚上,毛澤東就轉移到了20里外一個隱蔽的小村子。
  5月27日,毛澤東到達中共中央机關所在地西柏坡。此后,毛澤東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指揮作戰上來,從下半年發起濟南戰役開始,部署和指揮了震惊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大決戰,消滅了國民党軍的主力部隊,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胜利。
  這時,蔣介石由于軍事失敗,人心動搖,為了阻止解放軍的胜利發展,阻止國民党內分崩离析的趨勢,正在焦慮地探尋局勢好轉的計策。國民党內一部分人認為:“不能再拖下去了。”主張停戰談判。司徒雷登大使也向蔣介石建議:“在目前极端危急的局勢下,要產生一個聯合宣言,与共產党成立協議,以謀求和平,把它當作一种思想戰爭。”蔣介石表示:“要將此事再仔細考慮。”隨后,即放出了求和的空气。
  毛澤東一眼看出了他們在此時提出和平運動的目的。在他改定的《中共中央關于揭破敵人的和平陰謀的指示》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反動派所謂和平運動,只是戰爭失敗時求得喘息机會以利再戰的陰謀計划。國民党反動政府必須打倒,反動軍隊必須解除武裝,人民民主政府必須在全國建立,美國侵略勢力必須退出中國,中國對外必須實現完全的獨立,中國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否則所謂和平必定是假的,只是過渡到更殘酷的內戰的一种手段……我們如果不愿意被敵人消滅,就必須把戰爭打到底,必須不要上反動派的當。”
  正是:
  早知今時求和難,
  何必當日把門關?
  未知蔣介石如何舉措,且听下回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