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16年春,李大釗乘海輪返回上海,參加國內的革命活動。 林伯渠早李大釗兩個多月回國,他們兩人分別后保持書信往來,建立了革命友情。 林伯渠,名祖涵,湖南臨澧涼水井村人,1886年生。父親林鴻儀是前清副貢生,但終生未曾入宦,一直賦閒鄉里。盡管家中尚有祖上留下的几石薄產,也常常是入不敷出。于是只得像當時多數落第文人一樣,很早便開始了教書生涯。他先是在本地鄉塾教書,后被聘至澧州城中執教,不久便頗有名聲,于是被召回本縣縣城道水書院任山長。 林伯渠的母親李氏,是鄰縣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略通文墨。林伯渠童年体弱,在10歲之前,一直沒有正式入學,由母親教他識字,《三字經》、《百家姓》,他都背得滾瓜爛熟。 林伯渠有一位比他大6歲的隔壁堂兄林修梅,后來成為著名的革命党人,1921年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代理參軍長。這小兄弟倆很要好。林修梅從小愛讀書,并酷愛習武,林伯渠常向他問這問那。一天,兄弟倆走進村口樂二庵,將菩薩推翻,闖了大禍。 父親得到消息,急忙赶回家來,將儿子責打一頓,向村中父老陪情,并和林修梅家立即請人塑了一個觀音金身。 父親決定讓他上學,先是送到鄰近的家館寄讀。林伯渠生性穎异,學習進步特快,不到兩年,四書五經,便已授完。父親把他帶到身邊,親手編成一套《勵志文選》、《勵志詩選》、《勵志詞選》、《勵志曲選》,嚴加教授。他要求林伯渠非禮勿視,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得有半點差池。 林鴻儀治學,素以嚴謹著稱。對儿子更是毫不放松。每每夜闌人靜,他總是秉燭臨案,反复講授“三統”、“三世”的理論。 1902年,16歲的林伯渠以优异成績考取常德西路師范。林伯渠在常德讀書期間,結識了常德府中學堂學生覃振。由于覃振從事革命宣傳活動,被學校開除。覃振被開除后,寫了一篇頗具煽動性的文章《死里求生》,同學們爭相傳抄,并且張貼在大街小巷,吸引了不少讀者,覃振在常德名聲為之大振。林伯渠支持覃振的活動。倆人友誼日趨加深,后來覃振成了林伯渠加入同盟會的介紹人之一。 林伯渠還支持同學蔣翊武的革命活動。后來蔣翊武被開除學籍,并遭到通緝。林伯渠暗中邀集同學,秘密捐資,幫助蔣翊武潛往上海。 父親不幸早逝,母親為了家中有個幫手,要林伯渠提前結婚。 林伯渠的這樁婚事,本是指腹為婚。父親林鴻儀在澧州城教書的時候,城里人有個名叫司馬瀚的同窗學友,兩人一向友善。司馬瀚新近中了舉人,被朝廷選了四川浦江縣令。司馬瀚比林鴻儀稍長,而兩人几乎是同時婚娶。一日,司馬瀚邀林鴻儀飲酒,席間,司馬夫人一旁作陪。酒過三巡,林鴻儀看了一眼身怀有孕的嫂夫人,笑著對司馬瀚說: “辛硯兄今年真的是雙喜臨門,又是黃金甲第,又要新添貴子,可喜可賀!” 司馬夫人嗔笑著瞪他一眼,回敬道: “小仙兄過獎了,尊夫人不也是有了么?”司司馬瀚接過話頭:“當真?” 林鴻儀不語,表示默認。 于是,司說來,直是上蒼有眼。小仙兄若不嫌棄,倒不如咱們兄弟兩個結個親家,親上加親。賤內如果生個女儿,將來就是你林家的;尊夫人如果生下個女儿,那就是我司馬家的人!如何?” 林鴻儀推說不敢高攀,后見司馬夫婦如此誠意,也便欣然應允下來。 不巧,司馬家生了個女儿,林家也生了個女儿,但林家的女儿不到周年就夭折了。司馬家的女儿細鳳5歲時,林家伯渠出生了。那時當地有句俗話:“女大兩,黃金日日長,女大三,黃金堆成山。”女比男年長5歲的婚姻也是有的。于是,司馬和林家這樁婚事也就這樣鐵定了。 細鳳和林伯渠結婚,司馬家備上一份十分体面的嫁妝。林家六口,全靠几石薄產過活,常是入不敷出,細鳳日夜操勞,家境也難改善。 林伯渠在校刻苦學習,報考官費留學,名列第一。校長熊希齡見林伯渠不僅學識淵博、談吐不凡,而且有愛國之心,竭力推荐,林伯渠才得以東渡日本留學。 1904年,林伯渠進東京弘文師范學院學習。 覃振亡命日本,林伯渠同他异國相逢,格外高興。覃振与黃興、宋教仁等關系密切,經覃振介紹,林伯渠很快同黃、宋熟識起來。 1905年8月,林渠伯應黃興邀請,參加同盟會成立大會。會后,他請求黃興和宋教仁帶他去見孫中山,要求參加同盟會。 孫中山當即表示:“我代表同盟會總部,接納林君入會。” 林伯渠填寫了同盟會盟書,黃興主盟,宋教仁、覃振介紹,林伯渠加入了同盟會。 1906年初,林伯渠和劉道一、秋瑾、姚鴻業等人一起回國。林伯渠抵達上海后,受同盟會總部派遣,回湖南長沙,負責同盟會秘密刊物《民報》的發行工作。 為了掩護身份,林伯渠一回到長沙,便開辦了一所振楚學堂。學堂主要用來掩護革命党人的活動,規模不大。 這年秋天,劉道一、蔡紹南策划萍醴瀏起義,以失敗而告終。孫中山、黃興認為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暫時面臨困難,轉而南圖兩廣和云南。林伯渠被派往東三省調查邊疆,聯絡綠林。 林伯渠通過一位親戚介紹,擔任吉林省勸學總所會辦。他在東北發展了關顯庭、陳仙舟、林武等10多人為同盟會會員。 1909年,同盟會派廖仲愷和林伯渠同東北“馬賊”建立聯系。這支“馬賊”擁有四五千支槍,在延吉和樺甸縣間的南山溝子建立了一個秘密的自治政權,其勢力范圍南北約百里,東西約300里,引起同盟會注目,認為這支“馬賊”可以作為革命的盟友。最初由宋教仁帶領几名同志前往,不料立足未穩,被清軍發覺,使命受挫,只好撤回東京。在林伯渠、廖仲愷的爭取下,東北“馬賊”終于成為同盟會的盟友。 林伯渠的妻子在湖南家鄉去世。林伯渠在精神上蒙此巨大不幸,使他悲痛欲絕。 林伯渠擔任勸學總所會辦,積极興辦新學,名聲大振。因為常到各處查學,1909年,他認識了吉林女子小學新來的年輕女教員伍崇賢,倆人一見鐘情,又有提學使吳魯說媒,便于1910年春結婚。 1911年8月,林伯渠應中部同盟會之召,從吉林赶赴上海。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派他到湖南運動新軍和巡防營的策反工作。 林伯渠帶著妻子伍崇賢和不到半歲的小女儿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他把妻子、女儿安頓好,便前往常德。 同盟會湖南分會焦達峰派林伯渠在常德新軍和巡防營中活動,林伯渠原來在常德西路師范的同學,多在新軍25混成協50標三營中任職,因此,他便把活動的重心放在三營上。 在武昌首義前,營中反正工作已基本醞釀成熟。 10月23日,即長沙光复的第二天,焦達峰便委任楊任為兩路招撫使、余昭常為總參謀長,前往常德招撫。楊任、余昭常等抵常德時,由于林伯渠等人預先布置,商民們皆懸白旗以示歡迎,并獻牛酒,常德遂告光复。三天后澧水流域各縣也全部反正。 焦達峰被殺,譚延韖臛ㄦ,潭密令西路巡防營統領陳斌生捕殺楊任等人。在湘西一帶活動的林伯渠,惊聞兩路招撫使楊任等人被殺慘案,异常憤慨,決定偕數位同志立即离湘,前往南京、上海。 林伯渠來到上海,恰逢孫中山也從歐洲回國。他和中部同盟會的同志們一起,熱烈歡迎孫中山歸來,并參加同盟會的活動。 國民党發動“二次革命”,林伯渠奉命回到湖南。湖南宣布獨立,林伯渠出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參議,要塞司令是他的堂兄林修梅。 二次革命失敗,林伯渠、林修梅被通緝,不得不离開祖國,亡命日本。 林伯渠入東京中央大學,攻讀財政、經濟和法律。他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去追求新的知識,除了在中央大學上課外,還常到日華、國英、東亞等學校听講。他堅信“過人者,學力之過人耳”,一刻不肯虛度時光。 林伯渠在讀書期間,不忘革命,他在一首詩中說: 沉沉心事向誰說,袖手層樓看雪霏。 遠水如云欲斷續,寒鴉几點迷歸依。 欺人發鬢垂垂白,列眼河山故故非。 獨抱古歡深不語,明朝有意弄晴暉。 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東京駐地精養軒召開中華革命党成立大會,林伯渠和林修梅准時來到會場。會上革命党內部發生意見分歧,林伯渠堅決擁護孫中山,他站起身來說道: “諸位,我來講几句!” 眾人見是素來不太喜歡在公眾場合出頭露面的林伯渠,微微吃了一惊,都靜听著他用湘西北口音說話: “當然,打手印不見得是什么高明的辦法,但作為革命党,我們面前明擺著兩條路:要么是志同道合,團結一致地去和袁世凱斗爭;要么就是無組織、無紀律,成為投机取巧的官僚政客的一時結合。不也有那么一些曾經是同盟會的發起者的人,后來竟說‘革命軍起,革命党消’,主張解散同盟會,竟和立憲党人流瀣一气,反對孫先生,支持袁世凱。我覺得,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總不能群龍無首吧!打手印宣誓,總比烏合之眾好。我愿跟孫先生革命!” 說罷,在誓約上簽名,打手印。 林修梅緊接著說:“我宣誓服從孫總理,共圖拯救中華大業!” 同樣在誓約上簽字、打手印。 孫中山對人說:“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將來必定大有作為。” 1916年2月28日,林伯渠受中華革命党總部派遣,回國參加孫中山發動的討袁斗爭。他赶回上海,被派到漢口、長沙等地活動。 孫中山對形勢始終抱樂觀態度,他認為有志竟成。他說:“惟我輩既以擔當中國改革發展為己任,雖石爛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乎世界進步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即使及身而不能成,四億万蒼生當亦有聞風而興起者,毋怯也!”他還說二次革命“失敗以后,自表面觀之,已覺勢力全歸烏有,而實則內地各處,其革命分子較之湖北革命以前,不啻万倍。而袁氏之种种政策,尚能力為民國制造革命党。” 孫中山東渡以來,日夕共謀,非欲雪癸丑之恥,實欲竟辛亥之功。 黃興、李烈鈞、張繼、陳炯明等人在新敗之后,認為袁世凱鎮壓一次革命得逞,其勢力如日中天,須緩待時日,待机而動,被稱為緩進派。其對孫中山等積极組織新党亟謀在國內迅舉義幟、以推翻袁世凱專制統治,是抱反對態度的。 孫中山為了爭取李烈鈞、陳炯明等人,曾指令鄧澤如、鄭螺生、李源水、區慎剛等南洋同志,向李烈鈞、陳炯明等進行規勸,但李烈鈞仍發出布告各埠同志書,陳炯明則親往南洋各埠聯絡,進行分裂活動。他們為了貫徹反袁緩進主張,抵制和破坏中華革命党在南洋的籌款活動,以救濟廣東水災為名,于1914年創辦了水利公司,派員赴各埠籌款,聲言辦郵船,并派學生赴歐美留學、習飛机,所至輒阻撓中華革命党之籌餉,反對孫中山。 他們甚至想把南洋地區的中華革命党員也拉過去,聲言:他們只是不贊成以中華革命党來取代國民党。現在惟有各行其是,盡力辦去,務達到倒袁之目的而后已。目的達到,然后請中山先生出來共同維持。他們還說:他們和中華革命党形式上不同,其實精神如一,將來得以傾袁,仍欲輔助孫先生施展救民政策,卻非為個人而生私心。 李烈鈞、陳炯明、柏文蔚、林虎、熊克武等人還在南洋組織“歐事研究會”,假借世運,掩飾內訌,另樹一幟,与中華革命党對抗。1915年1月,林虎、熊克武等歐事研究會部分成員通電,為袁世凱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談判二十一條辟謠。2月,黃興、陳炯明領銜通電,再次辟謠,該電以停止討袁、一致對外為基調,而對二次革命深自引咎,表示:“癸丑7月之役,固自棄于國人,然尚有他途,國政于以修明,興等雖被万死,又何足惜?”二次革命失敗后,“即复戢兵,誠不欲以驟難克敵之師,重生靈涂炭之禍。興等雖以此受同志之責,居簼臚圻W,質之天良,尚無所歉。”他們聲明:“國人既懲興等癸丑之非,自后非有社會真切之要求,決不輕言國事。” 二十一條簽訂后,對黃興等人起震惊作用,黃興等17人聯名通電,指斥袁世凱“外交失敗,喪權蹙國”,“其所以然,則一國政權集結一人之身。” 此后,歐事研究會的骨干分子李烈鈞、覃振、周震麟等人,相繼以個人名義加入中華革命党。孫、黃趨于一致。 孫中山于1915年2月委任陳其美、居正、許崇清、胡漢民、張靜江分別擔任中華革命党本部總務、党務、軍務、政治、財政等各部部長,廖仲愷、鄧鏗、楊庶堪分別為財政、軍務、政治部副部長。中華革命党机關報為《民國雜志》,胡漢民任總編輯,居正為發行人,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朱執信、蘇曼殊、鄒魯等人。 陳其美、戴季陶向孫中山建議:“辛亥、癸丑兩役失敗原因固然多,而以東北各省根基薄弱,不能直搗北京關系最大,今后我党仍偏重南方,勿視北方,覆轍孫中山听從了他孫中山听從了他建議,便派他們到東北大連,進行“培養根基”的工作,他們的直接任務是負責建立革命机關,策動東北三省的革命運動。 大連本是革命党人集中的地方,因受反動勢力的壓迫,革命党人的机關、團体几乎被破坏殆盡,革命党人逃往海外者甚多,余者寥若晨星,或操業以自給,或任教授以糊口,或為謀生活計,于國事竟不聞問。 陳其美、戴季陶到大連后,便分頭去聯絡舊日党人,向他們介紹孫中山在日本堅持斗爭的情況,鼓起他們的勇气。在這些党人的支持下,很快恢复了舊時的机關、團体。隨后,又繼續發展,在東北三省內建立了近30個革命團体。 孫中山委任何天炯主持中華革命党廣東支部,委任鄧鏗為中華革命軍廣東司令長官。其時,朱執信雖尚未履行入党手續,但他自動回粵,与鄧鏗通力合作,共策討伐龍濟光的軍事行動。他們分東北和西南兩方面,東北方面包括惠州、韶州、增城、龍門四路,加上江門、香山,由鄧鏗負責;西南方面,分為南海、順德、番禺、花縣、清遠、新會、高州、思平、開平、陽江、陽春五路,由朱執信負責。在朱執信、鄧鏗的周密策划下,廣東反龍力量呈迅速聚合之勢,為大規模的反袁討龍的高潮到來准備了條件。 1915年复,孫中山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組織中華革命軍,命令陳其美、居正、胡漢民、于右任等分別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軍總司令,在上海、青島、廣州、陝西三原建立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軍司令部。孫中山還陸續委派了各省的司令長官。大批革命党人根据孫中山的指示,陸續回國。 居正在回國之前,孫中山找他秘密面談,孫中山建議東北軍總司令部設在青島八幡町的一座堅固的大樓內,那里原是德國駐青島總督的住宅,現在是日本人的戰利品。萱野長知通過他的軍隊內的朋友,把這座大樓讓給中華革命党使用。 孫中山說: “我們必須火速將革命軍組織好,發展壯大起來。中華革命軍討袁,你們東北軍應做討袁先鋒。東北軍現在實力較為雄厚,基礎不錯,如果再進一步發展壯大,雖有困難,也可取胜。你到山東后,一定要設法會見劉廷漢,他是同盟會的老同志,如果他能率團起義,那對敵人將是一個沉重打擊!” 居正提出:“東北軍在武器補充方面,還有困難。” 孫中山說:“我与萱野長知研究過,他同意擔任東北軍顧問。他答應在日本給你們買几門大炮和一些炮彈。萱野長知還有一個好辦法解決武器問題:在山東有一批會制造武器的日本人,那是1897年日本為了和德國爭奪膠東半島的控制權,有計划地組織了許多日本浪人改換姓名,留起辮子,化裝成中國老百姓,潛伏在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以便待机乘隙而出。這些浪人都是軍工人員,萱野長知准備去動員這幫人為革命軍制造武器。” 孫中山還派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几十名留學生隨居正回國,參加組建中華革命軍。又命許崇清為東北軍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居正、許崇清等人回國后,在膠東半島建立了革命軍東北軍2師1旅的正規軍,是革命軍中力量較強的一支武裝隊伍,占据墨縣、壽光、高密、濰縣、青島等地,司令部設在濰縣。孫中山命令東北軍攻占濟南。 孫中山把一批革命党人派回國之后,他和廖仲愷等人在東京為革命軍籌集資金,購買軍械、藥品,并參加社會政治活動。他們多次購置大批槍械子彈等物資,運回國內。 黃興在美國也積极發動討袁斗爭,他派儿子黃一歐到東京与孫中山聯絡。 孫中山見到黃一歐,喜出望外。黃一歐向孫中山交出一封父親的親筆信和一些禮物。孫中山雙手捧著信,慢慢地念著,那蒼勁有力的字,流露出真摯熾烈的感情,孫中山頓時覺得全身熱血沸騰,熱淚涌出眼眶。 黃興的信,向孫中山報告了他在美國的生活,表示了他反對喪權辱國之禍首袁世凱的決心:“袁將帝制自為,發難机會已到,如有所命,亟愿效力。”他告訴孫中山,他与云南蔡鍔有密電往來,并已派李烈鈞、熊克武、方聲濤等潛抵云南,協助蔡鍔組織討袁護國軍;另外,他在美國正繼續為討袁之“三次革命”募集經費。 1915年9月,陳炯明由消极反袁轉到積极倒袁,派馬育航等人到香港与鄒魯密商,在香港成立了工作机构,隨后又親自前往香港,召開會議。陳決定返回廣東,發動討袁戰爭,根据与會者各自的籍貫和地位,作了分工:陳炯明負責東江地區,蘇慎初負責高、廉、雷、欽地區,姚雨平負責廣惠地區,鄒魯負責潮梅地區。 部署既定,陳炯明于1915年冬潛回惠陽、博羅一帶招集舊部,組織討逆共和軍,計划10路同時起兵。 1916年1月6日,陳炯明在惠州淡水誓師討袁,并以“廣東都督兼討逆共和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布討袁檄文。宣稱要“征討逆賊,傳檄中原,飲馬沅湘,會師吳楚,直搗燕薊,擒治元凶,事定之日,与我國人共同建設聯邦政府,公選元首,代表國家,鞏固共和之基礎,發揚民國之光輝。” 朱執信、陸領等領導南海、順德的綠林揭竿而起,向佛山進軍,迎頭痛擊前來的龍軍。 湖北革命党人蔡濟民等在武昌南湖策動馬隊起義;湖南革命党人楊玉鵬等率討袁軍在長沙襲擊將軍署;陳其美等人率革命軍進攻制造局。 1916年4月27日,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戴季陶等人秘密离開東京,“直挂云帆濟蒼海”,返回上海,指導全國各地的反袁斗爭。 孫中山約黃興在滬相見。黃興于4月22日由舊金山啟程,5月9日到達東京,7月8日由日本啟程回國。他和孫中山在上海戰友重逢,悲喜交集,從此和好如初。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