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在北京郊區蘆溝橋燃起來的戰火,很快就波及華東地區上海,八月十三日傍晚,終于爆發了第二次上海事變。[1] -------- [1] 即日本帝國主義出兵上海的“八·一三”事變——譯者 日本為了增援正在同強大的中國軍隊進行苦戰中的海軍陸戰隊,同月二十三日,向上海派遣陸軍兩個師團(第三師團〔名古屋〕、第十一師團〔善通寺〕),接著在九月底,向上海派遣軍增援了三個師團(第九師團〔舍澤〕、第十三師團〔仙台〕、第一○一師團〔東京〕)和一個旅團。但是,對方是精銳的中央嫡系軍,其抵抗出乎意外地頑強,致使戰線呈現膠著狀態。為了打開局面,日本又于十一月五日派遣由三個師團(第六師團〔熊本〕、第十八師團〔久留米〕、第一一四師團〔宇都宮〕)与一支隊合編而成的第十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 十三日派一個師團 (第十六師團〔京都〕)作為上海派遣軍的一部分,在揚子江上游的白茆口登陸,以与正面的上海派遣軍相策應,實施包圍上海地區的作戰。當時,為了指揮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的二軍團,日本設置“華中方面軍”司令部,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2] 大將就任司令官。當時,松井曾暫時兼任上海派遣軍司令官,十二月七日,朝香宮鴻彥王[3]接任了上海派遣軍司令官一職。 -------- [2] 松井石根(1378-1948),日本甲級戰犯。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后, 任上海派遣軍最高司令官,后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指使進行南京屠殺.1948年12月被遠東國標軍事法庭判處絞刑——譯者 [3] 朝香鳩彥(1887-),日本舊皇族,故久邇宮朝彥親王第八子,裕仁天皇的叔父。1906年封為朝香宮。歷任第一步兵旅團旅團長、近衛師團師團長、軍事參事官等職。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任上海派遣軍司令官(1937年12月到任),后晉升為陸軍大將——譯者 至此,中國軍隊唯恐被截斷退路,自十一月十一日轉向總退卻。處于优勢地位的日本軍急起追擊敗退的中國軍隊,十二月十三日,終于占領了中國的首都——南京城。 會津若松聯隊抓到俘虜一万五千 在攻打南京的戰斗中,城內外的大批中國軍隊被俘,潛伏在城內的殘兵敗卒,即所謂“便衣兵”多數被搜查出來,成了俘虜。根据隨軍記者的報道,大致可推測出當時這些俘虜的人數。 首先是城外的俘虜,如根据十三日《東京朝日新聞》的號外——它就這些俘虜情況作了首次報道,記述了下列情況: 据同盟社南京中山東路十三日電 城外的殘兵敗卒為了不讓皇軍發現, 隱藏在附近的山里,可是很快就被發現,約有三千人被俘;在城牆外最后 一戰中失敗的中央軍精銳部隊,避開了皇軍的視線,潛入紫金山后山里, 但我軍采取火攻手段,向殘兵敗卒四周放火,我士兵僅五十人等待著從煙 熏中逃出來的約五百名中國兵,終于俘虜了他們(照錄原文。下同)。 這樣多的俘虜,是由兩角業作大佐率領的會津若松的第六十五聯隊從鎮江出發,沿揚子江岸而上的追擊中所取得的“赫赫戰果”,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記憶猶新。這個屬于第十三師團的兩角部隊,曾于十三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占領了紫金山東北部的烏龍山炮台,接著于翌日十四日上午十一時占領了南京北側的幕府山炮台。當時,第十八師、第三十四師、第八十八師以及軍官學校的教導隊等中國軍隊土崩瓦解,從南京城內敗退下來,而兩角部隊才得以輕而易舉地俘虜了這支喪失了斗志的部隊。俘虜達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七名,東京朝日新聞社的隨軍記者橫田曾于十六日發來電報就這批俘虜的情況,報道如下: 在烏龍山、幕府山炮台附近的山地里,兩角部隊俘虜了一万四千七百 七十七名從南京城潰退下來的敵兵。總之,那是前所未聞的大批俘虜,因 而抓獲的部隊似有點吃惊發愣,以至于我方由于人數少得無法相比,應付 不過來。先是叫他們丟掉槍支,然后把他們押進營房。雖說是一個師以上 的軍隊,就是擠得緊緊的,也塞滿了二十二棟大營房,情況空前……最感 到困難的是伙食,連部隊也要在當地想辦法,再來這么多俘虜,僅為他們 解決吃飯問題也實在夠戧。第一,根本不可能弄到一万五千只飯碗,因而 頭一天晚上也就不可能給他們吃到飯。部隊只得盡快集中全部馱馬,四出 搜羅吃的東西。 也有人傾向于這樣一种主張:當時,在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七名“俘虜”中,有相當數量的非戰斗人員,并已釋放了他們,因此實際收容的約八千名。這個說法是否正确,我將在第二編第2節中進行論述,希予參照。 据說俘虜總數達四万余名 除此之外,不消說在城外還有許多俘虜,后來參加第六十五聯隊的隨軍作家秦賢助,他在二十年后寫的回憶錄中記下了這樣一段傳聞: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開進南京城的各部隊,都帶著大批俘虜(《沾滿了俘虜血跡的白虎部隊》,載《日本周報》,第三九八號)。也有一些評論者不同意這一點,他們認為不可能有帶著這些俘虜入城的情況。但我認為,秦的傳聞是确鑿無疑的。我的意見還是請他們看看上述報道。 其次,在南京城內無疑也有許多俘虜。中國軍隊死守南京城,抵抗到底,最后無法逃脫而不得已潛伏在城內,這些中國兵也有相當數量。對此,東京朝日新聞社特派記者平松和藤本在十五日拍電報道說:“殘兵敗卒換上了便衣后,潛伏在市內的估計有二万五千人,我軍努力進行清除,審問殘兵敗卒一類的可疑分子,而對老少婦女加以保護。” 人們認為死守首都、駐扎在南京的中國兵大約有十万人。在南京陷落時,也有士兵從北門和西門逃出來,企圖脫离日本軍的戰線,打開一條退路,然其大半被俘,或遭到被殲的悲慘命運,或當了俘虜。在十万防守南京的軍隊中,除在上述退卻時被打死、被俘乃至順利逃出者外,估計還有二万五千多名殘兵敗卒潛伏在市內。日本軍徹底驅逐了這些殘兵敗卒。 僅從上述介紹的資料來看,也可以知道,在南京陷落前后,在南京城內外被俘的中國兵,其數量是很大的。對此,《東京朝日新聞》和其他各報也都刊登了如下報道: 据同盟社上海十五日電 我軍攻占南京后,在城內外,僅從大野、野 田、助川、片桐等由右翼北面進攻的各部隊來看,被俘或被殲的中國軍隊 也不下一万名,總人數估計至少有六、七万名,另外,還繳獲了無數戰利 品。 這里說是“攻占南京后”,所推測的是在十三日至十四日這段時間。報道說,企圖逃脫日本軍的捕捉而被掃射致死的士兵,加上已被俘的士兵,可達六、七万名。還有一种說法,認為准備在南京城死守到底而堅持不走的防守部隊,有五万名。如果這一說法正确的話,那末上述報道所說的六、七万名這個數字估計過多了,但認為死守南京的軍隊大約五方名,這實際上是估計過少了。我們從已掩埋的遺棄在南京城內外的尸体數字來看,似乎也可以這樣說。這些情況,將在下一節作詳細敘述。可以認為,把戰死者和俘虜加在一起,似乎不止六、七万名。 在攻打南京的戰役的最后階段,對于俘虜的總數有多少,近來可以看到值得注意的證詞,那就是前几年重版的、有一定評价的《野戰郵政旗》(原版于昭和十六年由私人出版)著者佐佐木元胜提出來的,他在這次新版中,按原稿恢复了這樣一段話:“當時,我听說南京城內外的俘虜大約有四万二千名”(上冊,第二一六頁)。佐佐木列舉的數字,有二千名這個零數,由此可推測他所說的四万二千名這個數字是軍隊當局俘虜的實際數字。 綜合戰果則發表說“俘虜數千” 這樣,在攻打南京的戰役中,俘虜當達四万名以上;但究竟情況如何呢?十七日那天舉行入城式,第二天,即十八日就攻占南京的戰果發表消息如下: 當攻打南京時,敵軍遺棄的尸体不少于八、九万,俘虜達數千。繳獲 武器參軍需物資甚多,包括二十四英寸口徑的榴彈炮等等,并有步槍、彈 藥及其他。 報上的這些報道,是由上海軍發布的,但此“上海軍”并非上海派遣軍,不消說,是指揮系統比它更高的“華中方面軍”,因而它所發表的戰果是攻打南京的戰役的綜合戰果。這里說,俘虜的中國兵僅數千。這也許只是一部分,我們通過新聞報道所獲知的俘虜數,与上海軍發表的數字出入很大。据報道,僅上海派遣軍所屬會津若松第六十五聯隊就俘虜了中國兵近一万五千名。 暫且不提遺棄的尸体有多少,但俘虜的實際數字,上海軍理應大体上掌握。可是,它為何含糊其辭地發表說“達數千”呢。我不寒而栗地感覺到,當時可能已對俘虜進行了大屠殺。 關于當時的俘虜人數及其處置問題,當時有關人員在提交遠東國際軍 事審判的宣誓供詞中提到如下:“華中方面軍”參謀中山宁人作證說,听 說俘虜大約有五千名,但沒有屠殺,据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報告,說是已 將這些俘虜釋放到揚子江對岸(辨證一三四五。《遠東國際軍事審判速記 記錄》 〔以下簡稱《遠速》 〕 二一四號,載洞富雄編日中戰爭史資料8 《南京事件》 1,第二○四頁)。上海派遣軍參謀柛原主計說,進入南京 城后,大約收容了四千名俘虜,但把其中一半送住上海,一半留在南京供 一般勞務使用,如無事可做,就予以釋放(辯證二二三七。《遠速》三一 ○號, 載前引資料1,第二五八頁)。上海軍十二月十八日發表說“俘虜 達數千”,正好与上述證詞中的數字相符,但俘虜的實際數字不全少到這 种程度,這是不言而喻的。盡管如此,俘虜沒有全都被斬盡殺絕,可能有 五千名左右幸免于死。 可見,關于屠殺俘虜事件,當時已大体有個眉目,然而我們知道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是在日本戰敗后,在東京進行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檢察官方面對此接連提出論證的時候。 其實,南京大屠殺事件在當時早已為世人所知。完全被蒙在鼓里,并歌頌圣戰的,那只有日本人了。從戰場上回國的士兵也受到言論控制令的嚴厲約束,几乎沒有人泄漏此事。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