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
作者簡介
索爾仁尼琴于1918年12月 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親曾在沙俄軍隊中供職,戰死在德國;母親系中學教員。由于他是個遺腹子,童年全靠母親的微薄薪水維持生活。學習上他刻苦努力,1941年畢業于羅斯托夫大學數學物理系。与此同時,作為莫斯科大學的函授生,他在攻讀文學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績。衛國戰爭時期,他應征入伍,當過炮兵連長,并因作戰有功,兩次獲得勳章,后升至大尉軍銜。1945年2月,他在前線被捕,按他本人的說法,是因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評斯大林”而“案發”被捕的。從此,他被監禁在勞改營里8年。刑滿后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1957年,終于宣布他“無犯罪事實”,被恢复名譽。此后,他定居于梁贊市,在一所中學里任數學教員。在擔任教學工作的同時,他從事文學創作。1962年11月,《新世界》雜志發表了索爾仁尼琴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中篇小說《伊万·杰尼索維奇的一天》。据《文學報》報道,它是“在蘇共中央贊同之下發表的”1。著名詩人、《新世界》雜志主編特瓦爾多夫斯基為這篇小說寫了“代序”,說它“意味著一個新的、獨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進入了我們的文壇……它說明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沒有什么領域或現象不能給予真實的描寫”2。赫魯曉夫也夸獎這部小說是“從党的立場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實情況的作品”3。小說即刻轟動了整個前蘇聯,在文藝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繼它之后,前蘇聯文壇寫斯大林時代勞改營、流放地。囚車和監獄的作品便大量產生。索爾仁尼琴也于1963年連續發表了3部這類主題的中短篇小說:《克列切托夫卡車站事件》《馬特遼娜一家》《為了事業的利益》。
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伊万·杰尼索維奇的一天》從1965年3月開始又受到公開批判。可想而知,旨在暴露斯大林時代陰暗面的長篇小說《癌症樓》(1963—1967)和描寫政治特別收容所的《第一圈》(1969)已沒有可能在蘇聯國內問世了,它們同索爾仁尼琴此后的其他作品都是在國外出版的,且引起巨大的反響。1969年11月,索爾仁尼琴被前蘇聯作家協會開除會籍,但瑞典皇家學院卻于第二年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金。當時,前蘇聯官方認為這是“冷戰性質的政治挑釁”。自然,索爾仁尼琴沒有前去領獎。1971年,他的長篇小說(191年8月》在巴黎出版。1973年底,以揭露十月革命以來“非人的殘暴統治”為主旨的《古拉格群島》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這是一部自傳兼特寫性 的3卷本長篇小說。1974年2月,索爾仁尼琴被驅逐出境。他先到西德,后移居瑞士,并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了4年后補發的諾貝爾文學獎狀。1976年他遷往美國。1994年,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邀請回歸俄羅斯。他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