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序——



              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

                 趙耀東

  人類的歷史于本世紀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變化——象征世界兩极化的柏林圍牆于一九八九年倒了,東歐各國政權的變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兩大強權領導的民主和集權對壘的局勢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亞太經合組織等,突破既有國界的限制,代替傳統政治勢力,成為主導世局的力量。全球環境的變遷,更加深了人類命運与共的一体感;全球溫室效應不斷升高,工業國家排放的大量廢气与熱帶雨林的濫伐,更加重了臭氧層的破坏程度。面對即將來臨的、人類命運更緊密相連的二十一世紀時,我們絕不能如上個世紀末般,以消极抗議、頹廢,或一場大戰來解決問題。人類除了攜手共同迎接這個無常的變局之外,再沒有其他籌碼可擲了。
  再看看台灣的情勢,自解嚴以來,我們雖欣見政治更民主、人心更開放,然而社會也因失序而亂象叢生、是非不分、物質挂帥、投机取巧,隨取隨棄的速食文化侵蝕了中國傳統勤奮踏實的美德。今天我們已走到一個不得不反思傳統与尋找新未來的關鍵時刻。

              超越混沌、走出雜亂

  這樣一個亂与變的局面,是危机,也是轉机。三年前,在台灣中鋼公司即將歡度二十歲生日時,有鑒于企業必須要有因應變局的能力方能生存,我于是提出在企業內創造一個“混沌”的環境,讓員工能從其中培養出迎接變局与創造的能力,令讀圣吉博士所著《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的概念》,深覺它便是一個提供在亂中超越混沌、走出雜亂、迎接新時代的指引。它將引導人,由看片段,到重新觀照整体;由看事件,到看變化背后的結构;以及由靜態的分析變因,到看見其間的互動,進而尋得一种動態的平衡。
  就企業而言,值此轉型的時刻,要聯合上、中、下游產業,以求生存并創造最大利基。而對中小企業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台灣企業而言,由于土地、勞力等過去輕易可取得的比較优勢已不在,走向國際化已是唯一的生路,因此如何使產業升級,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优勢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再將企業置于整体人類活動來看,它原就是社會運作下所產生的一种机制;正如圣吉所言,企業家是當今最有力量改變世界,創造公平正義社會的一群。當面對饑餓、貧窮、環境迫害、道德淪喪等人類生存的危机時,企業家當有舍我其誰的擔當。
  就台灣而言,在積极參与國際社會活動時,于政策之制訂,更應有系統思考。舉例而言,在主客觀環境改變之下,島內的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成為不可避免的情況,因此應如何規划一套具体而微的對外投資政策?而為防止產業外移時造成島內產業空洞化的危机,島內投資環境的改善應如何同時兼顧?在爭取參加GATT等國際組織時,島內弱勢團体的利益應如何照顧?此外,在鼓勵企業發展時之補貼或低利融資等优惠政策,是否會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之扭曲,或需要更大的社會成本去彌補?這些都需要各部門間拋棄本位主義、建立共識,才能減少著力之磨損,并尋得真正有效的、而不是挖東牆補西牆的根本解決之道。

               自省与再出發

  當世界大勢分合遞嬗,亞洲已然又躍上國際舞台時,讀圣吉博士此書,尤讓人憂喜參半。喜的是,系統思考的精神竟与許多古老的中國思想不謀而合;憂的是,這些思想与智慧,經過清末以來的西化与反傳統運動,至今已被棄之如敝展。這些二十世紀的思想家,憂心仲仲的想為人類尋找的出路,是一种自心靈徹底的革新,啟開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有感于此書中的觀念精湛而將對人類有關鍵性的影響,本人曾力荐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此書。今此書即將付梓,衷心希望藉此書之出,讓我們重拾中國古老的智慧,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起點,重新建立自省的能力,如此方能在變局中泰然自處,并嶄獲生机。序——

               偉大的時代先驅

                 楊通誼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最先進的“系統思考、學習型組織’管理科學新技術,通過“五項修煉”及其工具,不斷學習,提高企業組織的競爭力,并采用電腦模擬系統,使网絡時代的新企業能立于不敗之地。
  新興的系統思考、學習型組織是以“系統動力學”為核心的。系統動力學導源于控制論(cybernetics),它的創始人是維納博士(Dr.Norbert Wiener),他是筆者三十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的著名數學教授。控制論名詞來自希腊語。原意為“駕駛者”,它指引出由工程技術轉向管理技術的門徑。
  系統動力學的創始人是佛睿思特教授。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學生圣吉博士以十年時間發展出系統思考、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与實務,并寫出這本名著。財星雜志(Fortune)的報導曾指出: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致力探討的管理科學新技術,將是未來最具競爭力的管理技術。
  通常一個企業的系統分析,須包含結构和政策對行為產生什么影響的研究。令人惊异的是:企業賴以解決問題的政策,往往就是產生困境的原因。如果只對現象做正面的進攻,而其內在原因依然存在,最后必然以失敗告終。反之,當企業設計是著力于驅除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僅注意現象,必然會脫穎而出。根据上述經驗,佛睿思特教授最近提出下個世紀“企業經營和社會系統”的新典范。值得高興的是,系統動力學的使用范圍正在逐漸擴展中。相信通過本書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在二十一世紀初,或許第二個十年內,某些先進國家,便會出現這樣的“社會系統”。到那時,甚至在教育方面也都會運用系統動力學了。
  本書現由上海三聯書店以中文翻譯出版。圣吉博士曾函邀參加翻譯工作,圍于時間,未克如愿,深為遺憾。謹敘數言,以示淵源而附驥尾。

  (本文作者為上海复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榮譽院士)中文版序——

              為人類找出一條新路

                彼得·圣吉

  我的朋友与工作伙伴楊碩英教授,在請我寫這篇序文的時候,提供了以下的方向。他說:“只要靜坐冥思,想象有許多中國讀者坐在你面前,想要听听你從內心深處所發出的肺腑之言,就這么簡單。”當我靜坐并思考碩英的建議時,下面這些話便自心中源源涌現。

               重新觀照整体

  遠古的人類并未把自己跟所處的世界加以區分。那時的人類所看見的世界是一個未被打破的整体,人与自然合而為一。但不知自何時起,我們學會了區分自己,視自己為分离的個体。我們刻意凸顯個人意識,強調獨立的意志、個人需求和個人的愿望。這种自我意識的演化愈來愈強,我們也愈來愈与他人以及上帝所創造的万物區分。這對人類的演進而言,是福,也是禍。
  如果不懂得區分“自我”与“環境”,人類無從發展出現在所有的智能,也不可能發展出科學分析方法,學會認識自然宇宙,更不用說創造出二十世紀的科技文明了。
  然而,這樣的區分也演變成分割与孤立。農業革命和后來的工業革命加深了專業化程度、加深了社會的分化,更加深了人類思想的割裂。到后來,我們不僅自外于自然,而且認為有權主宰自然。今天,人類的文化自幼教導我們:自然世界是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存在,它不過是等著我們去使用的一個自然儲存的“資源”而已。
  現在,我們正處于十字路口上。一方面,人類的文化告訴我們,我們走在正确的路上,只需繼續向前邁進即可,人類原本生來就要征服自然的。然而,种种跡象顯示,我們可能已快走到這條路的盡頭了。
  我們學會了如何影響及改變環境,但沒有想到,這樣的影響力,已經嚴重到危及人類物种生存的程度。人類的自我意識已經膨脹到极點,認為“小我”的福拉和周遭及自然的禍福不相連屬,竟至失去了那份對宇宙生命奧妙應有的敬畏感,也失掉了我們從屬于某种比自我更大整体的那种感覺。
  在西方世界,我們的社會組織已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我們把生理的健康与心理的和精神的健康分割開來探討,以致于人們雖然活得久些,但整体身心健康狀況卻每況愈下,所支付的社會成本也愈來愈高。學校的教育成為片斷知識的傳授,和枯燥的學術性演練,最后竟發展到愈來愈和個人成長与真正的學習脫節,成效也愈來愈差。政府各部門不僅已被分割得各自為政,且被各利益團体的不同需求分割,變成一部老舊癱瘓、無法有效運作的机器。事實上,与現代管理系統有關的每一件事情,都根源于這种分割的思想上,這也無可避免的造成競爭。在企業里,行銷部門与制造部門處于對立狀態;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對總公司管理當局怀有近乎憎惡的敵意;各部門的競爭更甚于跟同業的競爭。

             中國傳統文化与新未來

  就我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途徑与西方文化略有不同。你們的傳統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觀點來了解的、万事万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于奧妙的宇宙万有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在西方文化中,我們傾向于看見的則是由一件件事物所組成的世界;我們深信簡單的因果關系,不停的尋找能夠解釋一切的答案。
  因此當中國社會進入現代世界經濟体系的時候,特別令我們注目。在全世界都拭目以待的情況下,相信你們必定戒慎恐懼地期許自己,千万別重蹈西方人所犯下的錯誤。工業化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分割力量;隨著工業的進步,分割在西方以加速的步調演進,并不意外。農業革命時播下的分割种子,在煙囪、工厂和傳統工業管理的气候中,步調更加快了。
  看著你們的進展,我們自然會想問,你們會不會步入工業社會的后塵?物質愈富足,就愈惟我獨尊,傲視于自然秩序之上?你們會不會犧牲社會來發展經濟?你們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不擇手段的剽竊自然、以非永續性及危害后代的方式發展的社會?或者,你們會找出一條新路?
  這些問題的答案,至少部分可在中國所發展的主要管理体制中找到解答。因為管理体制將決定企業、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特質。而這些机构的特質將會塑造未來社會的形貌。現代社群的精神生活,与其所處的許多大机构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而我們跟自然的關系和諧与否,与我們所處的許多大机构能否跟自然和諧相處,同樣也密不可分。
  因此,能把這本書獻給有心為人類尋找一條新路的中國領導者与管理者,我內心深感惶恐与榮幸。我相信《第五項修煉》這本書中所介紹的原理和技術,可以提供這樣一條途徑的初始架构。它植基于不斷省思我們心靈深處的真正愿望,強調尊重個人愿景(本書將經常用到這個詞,它的含義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遠景或目標),并建立共有愿景;它植基于我們本有的創造性群体交談能力,而使集体遠比個体更有智慧;它植基于我們對人類系統概念化和建立共同了解的能力上;它植基于重視整体互動而非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它是一條在本質上与西方工業發展完全不同的途徑。

               全球管理新趨勢

  現在,許多西方的企業及學校已開始努力嘗試這條途徑。全世界在管理上也正在醞釀一個新趨勢,這個趨勢是由全球競爭所帶動的。在全球的競爭風潮之下,人們日益發覺二十一世紀的成功關鍵,与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成功關鍵有很大的不同。在過去,低廉的天然資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傳統的管理系統也是被設計用來開發這些資源。然而,這樣的時代正离我們而去,發揮人們的創造力現在已經成為管理努力的重心。然而更重要的是,有些領導者与管理者已經開始深切地体驗到,我們一定能找出對策來化解那些根源于不斷分割所產生的組織病毒,它使許多組織充斥著你爭我奪、互相防衛的內部競爭,以及勾心斗角、玩弄手段的政治游戲,它只會消耗人們大量的精力,不斷打擊人們的工作意愿,使組織永遠不可能建立偉大企業所必須的根基。
  在我撰寫第五項修煉的時候,深覺自己從許多睿智的前輩獲益太多,無以回報。每當有人問起:“你花了多少時間寫這本書?”我常常回答說:“只花了几年,但這完全是因為有了先前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努力了百年的成果。”這并非夸張,這本書是以一些不凡的人畢生的成果為基礎。其中麻省理工學院佛睿恩特(Jay Forrester)(我的恩師),他是“隨机存取記憶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的發明人,也是建造第一部通用型數位電腦的領導人,他所發展的“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對了解人類動態性复雜系統,提供了全面性的研究方法;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是研究管理團体及其障礙的世界權威;鮑姆(David Bohm)是當代最重要的量子物理學家之一,他在群体“深度匯談”(dialogue)方面的研究卓著,后來終身致力于探索思想意念与真實之間的關系;弗利慈(Robert Fritz)是一位极有才華的音樂家与作曲家,也對于創造過程具有獨到而深入的見解;基佛(Charles Kiefer)和許多其他組織變革的專家,他們的成果已經開始顯示如何憑借人們的夢想,而非畏懼,而使大家自行產生變革。
  對于這几位前輩,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回報方式,就是將他們的成果介紹給中國。你們的學習,也將使我們大家更進一步地學習。導讀——

              再造組織的無限生机

                 楊碩英

  這是一本不尋常的書,值得有心改變自己,并進而改善周圍世界的人一讀再讀。
  關心人類群体危机及展望未來的書似乎愈來愈多,這真是令人欣喜的現象;然而人類群体危机最根本的症結何在?《第五項修煉》這本書指出,在于我們片段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其所產生的行動;它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使我們喪失了群己的一体感。這本書雖然還是在起步階段,然而所提出的整体互動思考方式及修煉方法,已為人類的未來指出了一條新路。它不只是一本管理新論而已。
  這是一本探討個人及組織生命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個人及組織中几种潛藏著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常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如此方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顧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學習者”;組織也因此脫胎換骨成為“學習型組織”——在其中,人們得以不斷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愿望,并持續學習如何共同學習。否則個人只有被這些巨大的力量所困,而組織則產生了書中所描述的各种令人困惑的“組織學習智障”,即使目前最成功的企業也不例外。書中所探討的問題,其實不限于企業組織,小至家庭,大至全球的問題,都具有類似的組織學習智障。這本書只是把焦點放在企業組織上來探討。

                趨勢之外

  作者彼得·圣吉在八十年代初,匯集一群有崇高理想的杰出企業家至麻省理工學院,以他的老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 1965年一篇論文《企業的新設計》(A New Corporate Design)的构想為基礎,融合了其它几項出色的理論、方法与工具,而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以觀察社會趨勢備受全球矚目的“二○○○年大趨勢”(Mesatrends 2000)作者奈思比(John Naisbitt),几年前在讀到那篇論文時,惊歎佛睿恩特竟能在那么早以前一就正确地預知未來企業必須如何改造,并視佛睿恩特的构想為重新改造企業的最佳藍本。
  其實佛睿恩特既不做預測,也不單看趨勢,而是深入思考复雜變化背后的本質——整体動態運作的基本机制。他所使用的是一套他自己發展出來的方法——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它和自然科學界目前最尖端、深奧而熱門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及复雜性科學(science of complexity)所探討的相同,只是圣古書中所談的更為平易,且与你我生命、生活及工作上,以及人類目前所面臨根本而重大的困境直接相關。

                成長的极限

  基于對人類前途的關怀,1968年由各國精英組成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Rome),決定探討人類目前及未來的困境。結果他們發現問題复雜交錯,根本無法思考。最后佛睿恩特以五個重要因素,建立了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世界模式”(World Model),方完成所托。《成長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這本探討人類困境的未來學巨著,就是佛睿恩特的弟子們將他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改寫而成。佛睿恩特也應用他的方法,在二十多年前就預知美國經濟將于九十年代中期跌入谷底,而与美國在經濟上往來密切的其它國家,亦將相繼下跌。佛氏并不比經濟學家更懂經濟學,而是深入思考經濟變化背后的本質,尤其是其中有一項叫做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因素,是造成許多波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詳讀本書第三章便可了解它。
  佛氏及其門生開始思索,如何教人學會整体運作本質的全新思考方式,以提升人類組織整体運作的“群体智力”。圣吉在這方面的最大貢獻,是把艱深的系統動力學簡化成人人易學的系統思考,并將其在企業組織中實踐及推廣。佛氏則由中小學教育著手。

               突破非線性思考

  為什么系統思考如此重要,而缺乏它會導致組織學習的智障?原來當我們面對复雜問題時,總是習于將其分割成可以處理的片段來思考,然后加以整合。這种先分割再組合的思想是當代思潮的主流,對于許多复雜工作是非常恰當,而且必須,要不然人類怎能完成像登陸月球這樣复雜的計划。然而在另一方面,分割卻使我們喪失了更深入觀察整体形成的要素——組成分子之間整体的互動關系,以及其所形成的复雜現象——即使只是兩三個變數,就可以复雜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圣吉將之命名為“動態性复雜”。有時它會抵消個人或群体改善問題的所有努力,它會“誘使”我們舍本逐末、避重就輕、愈治愈糟、一再犯錯,甚至興奮而努力地制造共同的悲劇。
  怎么會這樣?因為大部分的動態性复雜都是處于緩慢漸變的過程,极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不是為時已晚,就是不知如何有效處理。想想看,水質是突然惡化的嗎?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嗎?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嗎?婚姻是突然變糟的嗎?孩子都是突然變坏的嗎?我們的社會是突然變得如此亂的嗎?國家是突然變弱的嗎?全球生態是突然惡化的嗎?杰出的企業是突然轉弱的嗎?……而對我們威脅最大的,偏偏多屬于這种緩慢漸變的過程,大部分人卻要等到它爆發成“重大事件”時才會處理。

               大風暴的背后

  而如果再加上整体互動中,令人難以捉摸的、相互增強或抑制的非線性關系与時間滯延,便會產生更令人困惑的現象:例如一個局部決策的小改變,卻使其它看似不相干的部分產生巨大的風暴。貨幣理論權威、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Mition Friedman),在他的新作《貨幣災難》(Money Mischief)中提到,1934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一項小小的購銀法案,導致中國在1946年至1949年間5400万倍的通貨膨脹。其它又如柏林圍牆倒塌,或洛杉磯大暴動這類“突發性的事件”,或令人困扰的各种暴起暴跌現象,或成功之后的快速崩潰,或總是矯枉過正,或長期的不穩定等,都是同樣的情況,其背后滋長的過程是長期而緩慢的。總之,它使我們以為是在改善問題,實則卻往往是在制造問題而不自知;即使我們的用意是良善的,個体潛能已充分發揮,團体內也合作無間,仍沒有用。然而,我們何曾學習過如何有效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圣吉將系統思考發展成一种自我的修煉,堅持這种修煉,能使我們看見自身的行動与外部力量之問,愈來愈多的新連結,而逐漸擴大与周遭的一体感;這也是我們今日最迫切需要的“第六倫”。

                解体与再造

  因此愈來愈多的人,包括品管大師戴明(Edwards Deming),不僅視此書為管理中最具突破性的著作之一,并開始將其視為影響人類未來千百年命運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各种組織与机构,遲早將要解体,全面重新設計、根本改造,以及价值觀空前分歧而混淆的關鍵時代。戴明也和許多著名的學者及企業家一般,由《第五項修煉》的讀者,進而成為圣吉的工作伙伴。戴明的一位弟子曾告訴我說,戴明在過世前,逢人就推荐一定要好好讀這本難得一見的好書。
  除了整体運作這种最大的力量之外,圣吉書中介紹的另外一項极大的力量———一种為了實現心底深處真正愿望的巨大而持久的力量;書中具体的描述個人應如何產生這股力量的方法,以及組織應如何建立“共同愿景”的實際做法。
  還有一种力量我們或可稱之為“求真的力量”——一在組織中不斷相互以檢驗彼此最根本的假設,來追究問題的真相。它是用一种非常特殊而看起來很“危險”的技術來溝通,以穿透團体中人与人之間那些虛偽而令人無奈、沮喪,甚至于導致誤解、敵視、交相指責的“隱形牆”,進而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使團体在心智上由“普通燈泡散漫的光”轉化為“雷射光”一般強大而持久的凝聚力,以及心靈上的高度默契。

                實驗与創新

  創造最重要的動作之一是嘗試,嘗試的最大可能是失敗,而在社會与管理系統中大幅實驗的代价常是巨大而可怕的。這也是為什么管理方面的創新,始終無法像工程、科學或藝術那般具突破性,因為它可以實驗的空間非常的窄。為了克服這個難題,圣吉和其他研究者透過一种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組織學習實驗室”(美國中小學生,郵購一片系統思考軟体STELLA就可以學),能讓他們所輔導的企業主管在其中嘗試各种可能的构想、策略、情境變化,及其間种种可能的搭配,進而產生深進而持續的企業創造力。圣吉將之視為組織創造与學習的演練場。這种學習實驗室也可將我們前述的那种緩慢漸變的長期過程“壓縮時空”來觀察,進而及早尋求因應之道。這种電腦模擬可用以研究許多与人有關的變數。美國一家全球知名的大企業,三十多年來一直應用佛睿恩特為他們建立的系統動力經營決策模式,來輔助重大策略与政策之研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如領導風格、溝通態度、文化、士气等“軟性”的變數。現在就連二十年前持嘲諷態度的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要大家重視這种電腦模擬。
  此外,相對于目前風行的許多管理新思潮或新做法,第五項修煉殊胜之處,在于它始終專注于探究复雜問題更整体而持久的根本解決之道。圣吉以他深廣的智慧,指出許多管理新論在實際運用及未來發展上最需注意之處,非常值得大家警惕。
  圣吉最難能可貴之處,不僅是那极罕見的、整合式的創新才能,能將几位巨人的智慧周密而嚴謹地融匯在一起,也不僅是那始終專注在人類最重要問題上的誓愿,而是那即使站在巨人們的肩頭上,依然不斷質疑巨人的精神——質疑其中隱藏的假設,突破它,進而創新。他也將這种質疑的精神“傳染”了一些給我。前年我們聚會時,我向他提及這本書中譯本的事,他要我順便改寫這本書,我失聲大笑,他說他是認真的,法文版就改寫了。我依照他的話開始重新以質疑的態度來讀這本書,果然發現几處以前從未深思過的書中疏漏之處,并改寫了一個系統基模。

               管理的新契机

  目前除了許多企業之外,有些頂尖大學的課程中(不限管理學院),也將這本書列為指定讀物;而其它方面也開始推展。我三年多前曾專程向甫自麻省理工學院退休的佛睿思特教授請益,他那時正興致勃勃的領導一群年輕學生,到美國中小學向老師及孩子們介紹系統思考,成績斐然。目前全美大約有四百多所中小學引進這方面的教學,成效最著的是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Tucson)橘樹中學(Orange Grove Middle School)。那些十二至十四歲的學生,一大早就赶到學校,用麥金塔電腦以系統思考軟体STELLA來思考許多社會、經濟、自然、保育、物理、數學、家庭等問題,甚至周末都會到學校和小組成員共同探究那些連專家都還不一定弄得清楚的課題。這是校方在過去從未見過的現象。其中有些表現不錯的學生以前還是令校方頭痛的問題學生。
  在政府方面,行政效率被評鑒為全球最佳的荷蘭及新加坡已開始体認這個新領域的重要性。荷蘭于1992年7月由原任交通部長的Nijenrode大學校長 Mevr.drs.N.Kroes女士領導,成立了一個組織學習研究中心。新加坡的國防部去年也曾邀我為他們的主管開設系統思考研習營。
  有些公共事務學者開始以第五項修煉的觀點,反省目前許多公共事務觀念及政策上的偏差。美國及荷蘭的醫療保健界也推動了好几年。史丹福大學法學院有人開始運用這方面的觀念,重新思考人類未來全新的法律体系。麻省理工學院校方也開始請圣吉輔導該校成為學習型的組織。此外,我在國際系統動力學年會中,也遇到愈來愈多的經濟、社會及政治學家,他們對自己領域的大師們多年來只能換個角度談老問題,毫無真正重大創新,以解決目前舉世政治、經濟、社會亂象困惑不已,轉而在系統動力學中得到不少啟發,有的甚至成為系統動力學的中堅分子。

                終身的學習

  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或許有許多地方不容易懂,尤其是那些環路圖,不過如果你知道就連財星雜志(Fortune)的企管專業編輯都形容看完這本書會頭痛,或許會感到安慰些。然而你可知道這本難讀的書卻已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為它能深入探討許多困扰大家已久、而又無可奈何的困境。例如,如何兼顧工作与家庭,如何面對理想与現實的沖突,如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何在忙碌之中還能擁有充分的學習空間,如何解除各种壓力等,并指出一條正确的新路。在每年往返波士頓的途中,我曾不止一次的碰到正在閱讀這本書的美國人,有一次甚至是一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我發現他們常看不懂書中的環路圖,當我自告奮勇地為他們加上一些符號解說之后,都能幫助他們了解。所以我在取得圣吉許可后,在中譯本的環路圖中,加上一些符號,相信可以使它們較易于理解。
  如果你只將學習型組織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的組織,那你就忽略了它的真諦——人們可于其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而活出了生命的意義。這才是它真正可貴之處。我們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才能再度擁有丰沛的生命力。否則,只一味追求階段性目標,個人或組織最后往往陷入不滿意、但只得接受的一种無可奈何的生命狀態,很難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能量。這本書可讓我們看到,原來這個世界在你我這部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從而產生很大的力量。它提醒我們不要只做自己得心應手而立竿見影的事,而應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新領導能力的上乘武功

  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一書中系統思考精華所在的系統基模是很親切的,因為它們像是中國古圣先賢智慧的結晶,而且對于本、末、先、后,和輕、重、緩、急更容易掌握運用;圣吉一直致力于將東西方古老智慧的結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學融合。他對老子的領導哲學尤為推崇;而其所提出的五項修煉,有許多与儒、道、釋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
  至于想要真正精熟圣吉所提出的這些“新領導能力的上乘武功”,我還想不出有比禪宗大師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證佛法》中所提示的“見、修、行”三位一体的修證綱要更好的指引,修煉的功夫為什么不上路呢?是因為見地不夠圓滿,加上行愿不夠;見地為什么不夠圓滿呢?是因為沒有真修實證,行愿也不夠;行愿為什么不夠圓滿呢?是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這個綱要,深切的點出任何學習(光是吸收知識、資訊并不是學習,真正的學習必定修正行為,也就是修行、修煉)的精義所在。
  值此巨變排山倒海而來的關鍵年代,這本由譯者郭進隆先生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付出极大的心力所完成的划時代的巨著,不僅值得中國所有的管理者及領導者參考省思,也值得所有有心的中國人細讀,并身体力行,而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愿這本書能燃起我們更高的理想,擴大我們的格局,深廣我們的思考,進而從你我周遭開始,与人們共同學習。在這條新路起步的階段,容我引用證嚴法師的話与您共勉:“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本文作者為台北中山大學企管系所副教授)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