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在熱河,滿族皇帝從他們祖先的傳統中汲取營養。這時他們并不是完全在中國,也不僅僅只是在中國。清朝是靠互相支持的兩大系統來控制帝國的:一是司武的韃靼世襲貴族,二是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漢族文職官員。我們這批英國人在韃靼中心逗留時,對這种延續了3個世紀的奇特現象比別的游客更印象深刻。 馬戛爾尼接見過一個名叫博達望(音譯)的年輕韃靼貴族,帽子上飾有紅頂子和雙眼花翎,他自豪地談到了本朝的來歷。按他的說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后代,元朝征服了中國,并統治了一個多世紀,后來被明朝推翻。同馬戛爾尼一起被宴請的韃靼親王都是各部落首領,他們都能招兵,稱之為“旗”。 滿洲貴族打仗是愛用弓。馬戛爾尼寫道:“當我告訴他們,歐洲人已放棄了弓而只用槍打仗時,他們顯得十分吃惊。乾隆愛用的武器也是弓。”在奔馳的馬上射箭,比下地放槍更加令人激動。高貴的武器打高貴的獵物。獵人与獵物的運气是相等的。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了韃靼這一方面:“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 東方与西方在這問題上是不同的。“在歐洲,不論是波旁王朝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登上那不勒斯或西班牙的王位都無關緊要;君王完全与西班牙人或那不勒斯人同化。”漢諾威人一旦掌握英國王權,他們就不再是德國人了。相反,亞洲的君王“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兩個世紀過去了,換了8個或10個君主,但蒙古人還是沒有變成印度人;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 馬戛爾尼指出的滿人与漢人間無法清除的差別,在不同的省份的漢人中是否也存在呢?每個省都有自己固執的特性。古伯察神父說:“存在于中國18個省間的差別就像歐洲多國間的差別一樣大。”直到今天,出生在台灣的青年人在正式場合還被看成是他們父母所來的那個大陸省的人。甚至到了法國,北京來的中國人也很難与語言不通的廣東人交往。帝國龐大的結果就是產生這种地方主義。但漢人總感到屬于同一种文明,同一個祖國,而把滿族統治者看成是外國的暴政。 馬戛爾尼沒有提到的是:滿人在以鐵腕統治中國的同時,自己卻逐步地在漢化。他們接受了漢人的文字和儒家文化,最后竟放棄自己的語言。就像賀拉斯所說的征服了羅馬之后的希腊一樣,被征服的中國又征服了野蠻的胜利者。1911年革命之后,滿人融化在漢人之中。出于謹慎,為了保證個人生存,最好放棄集体生存。直至1979年,才有人敢于承認自己是滿人。 馬戛爾尼忽視了的漢化現象,卻被巴羅和赫脫南夸大了。但他們還是搜集到許多暗地里互相仇恨的例證。這仇恨激起地方上的反抗。60年之后,它又引發了一場導致大量死亡的太平天國運動。 餡儿餅 巴羅認為滿人的做法堪稱“政治上的杰作,這對一個半開化的民族來說是難能可貴的”。為樹立起自己的影響,他們采取了十分靈活的實用主義態度。被漢人召來鎮壓一場造反運動的滿人把自己的頭頭推上了空缺的皇位。他們采用了中央帝國和天 朝的官僚体制的模式。奇怪的是他們僅限于強迫別人留他們那令人屈辱的發式:頭剃光但留一條辮子——后來漢人把辮子塞在帽內,并一有造反行動就把它剪掉。 巴羅和赫脫南認為,鑒于蒙古人的不幸榜樣,滿人得出了放棄武力和宗派主義的結論。“韃靼人宁愿把文職授于最精明的漢人,而不給本族人。他們學習當地語言,鼓勵迷信活動。似乎戰敗者的文明戰胜了野蠻的征服者……滿人与漢人通婚……總之,他們不惜一切促使兩個民族合成一個。” 然而,“隨著韃靼人勢力增大,他們就越來越對漢人不客气了。”英國人看到的是一個作為統治者的韃靼民族,“他們把所有要職和應由可靠者擔任的職位都留給了自己”。“盡管在宮內還講漢語,但很可能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驕傲,最終會用他們的方言來取代漢語。”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說法全是錯的。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凶殘。建國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鎮壓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种族坐穩了江山,對一個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嚴禁不同种族間通婚,北京的整個北城都沒有漢人,專供滿人居住。宮內女眷(包括奴婢在內)無論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滿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雜的情況。而宮內太監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漢人。這多有象征意義呀!讓韃靼人繁殖,讓漢人絕种。這就絕對保證了沒有任何不純的混雜。 巴羅對重大職務分配的描述也是夸大其詞的;一般遵守著均等原則:一個韃靼人對一個漢人。當然這掩飾了一种极不均等的現象。30万人口的滿人對3億漢人:這是馬略的餡儿餅的原則:一匹馬,一張餡儿餅。 當我們這些旅行者企圖概括或探測未來時,他們的觀點并非總是正确的。与他們的看法相反,最初滿人表現得十分野蠻,慢慢地漢文化才占了上風。 當然,他們的診斷是正确的。巴羅發現“漢人中醞釀著一种強烈的不滿,韃靼人在公開場合的專橫語气可以解釋這种不滿的緣由。漢人若想謀個一官半職,就必須保持沉默,但內心深處所有漢人都一致仇恨韃靼人”。 但他們的預言卻完全錯了!英國人以為韃靼人最終會制服漢人。然而,就在前者以為自己永遠是統治者的時候,可能已經遭到了滅頂之災。沒有任何人能預感到這個大轉變,因為任何人都未估計到被整個民族所保護的文化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日益活躍的 秘密會社越來越想赶走滿人,恢复一個真正的漢人帝國。最終韃靼人被赶走了,但帝國也不复存在。1911年,這是個多大的報复呀!滿人一下都銷聲匿跡了!農民希望很快恢复明朝。然而明朝就是在農民起義的壓力下崩潰的。革命很少能達到大家期待的目標。 相反,英國人猜測這個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國家將會成為以后的第三世界的中心,這點他們倒是看對了。 “呀,這個韃靼人” 總之,當英國人不在預言而是在寫自己的見聞時,大家可以相信他們。巴羅記下了別人對他說的一段心里話:“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人時總報以一种极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尚得多。他不僅答應給我識字課本和書籍,而且還要親自教我。”他擔心巴羅還想學漢文就對他說:“人的一生也學不會它”。 斯當東寫了15頁的文章來談漢語官話与它的不利因素,黑格爾對此印象深刻,他由此得出了兩個有影響的觀點。第一個在《歷史哲學》一書中,“漢語是科學發展的一個极大障礙。”第二种說法在《精神現象學》一書中:“是向世界開放貿易促使了拼音文字的需要和誕生。”它的發明者腓尼基人不就是首批大商人嗎?一旦要進行思想傳播和交流時,就需要有靈便的工具。后者又幫助了科學思想的發展。巴羅筆下的韃靼王子,不管多么不開化,他也感到了漢字會使人處于無能為力的境地。英國人覺得這种語言同拉丁字母的簡洁以及代數語言的丰富抽象能力相差甚遠。 韃靼人說笑話總以漢人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赫脫南發現“地位最低的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 如果說韃靼人輕視漢人,漢人雖然不得不順從,但心里也瞧不起他們。在漢人看來,韃靼人与野蠻人同出一轍。赫脫南記下了類似的觀點:“在中國,韃靼一詞就指粗野。一次,一個英國人說牙疼,一位漢族官員問他為什么不去請牙醫止止疼?英國人”回答說:‘去了,他想把我那顆疼的牙拔掉’,‘呀,這個韃靼人!’這位官員叫了出來。” 對藏著的神的崇拜 馬可波羅已經描寫過忽必烈“每年為慶賀壽辰組織的慶賀活動——這是一年中除新年之外的最大節日”。馬戛爾尼沒有很好地讀這篇文章,他開始理解他被邀請參加這一活動是為了襯托節日气氛,而韃靼人和漢人卻把這點看成是他這次使命的真正目的。 9月17日,英國人被邀參加一次奇怪的儀式。神藏著的神圣儀式。 清晨3點,大使和隨行人員由王大人、喬大人陪同去皇宮,在那里讓他們喝著飲料,吃著水果,飲著茶和熱奶,等了好几個小時。慶典在花園里舉行,所有王公大臣部穿著禮服在皇宮前列好隊。 這次,皇帝自始至終不露面,他藏在屏風后面。“我推想,他從那里能毫無顧忌地一直看著我們。所有眼睛都朝向設想中皇帝坐著的那個地方。”鼓聲震天,鐘聲四起,一陣寂靜之后,又響起了音樂聲。對于一路上听慣并演奏韓德爾和普塞爾樂曲的使團的德國音樂家的耳朵來說,中國音樂實在令人吃惊。演奏的所有价值就是用鈸、鑼、喇叭和一些弦樂器奏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他們沒有任何對位与和音的概念。 官員們都不知在忙些什么,似乎在准備某個重大的戲劇性變化(法語)。一會儿樂聲四起,一會儿又寂靜無聲。最后樂隊和合唱隊發出了最大的音量。全体官員朝著“看不見的尼布甲尼撒下跪叩頭”。 尼布甲尼撒?3天中事情竟變得那么坏!14日,馬戛爾尼這樣記著:“我見到了光榮輝煌的所羅門。”語气里帶著挖苦,怨恨中帶點苦澀。好像他預料到《實錄》里會用這樣的字句來記載他9月17日出席慶典的事:“……扈從王公大臣官員,及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并緬甸國、英咭利國使臣等,行慶賀禮。”14日他還以為是特意為他安排的覲見;17日慶典時,他竟被列到滿人、蒙古人与緬甸人之后! 鞭打紅布的秘密 英國人惊愕地見到了另一個奇怪的儀式。地上舖著一塊巨大的紅布,每個角上站著一名手執鞭子的人。當大家猜測皇帝已登上御座時,這些人就間歇著用鞭子抽打紅布9次:每抽3次,執鞭人就放下鞭子,几分鐘后拿起來再抽。沒有人能向赫脫南解釋這儀式的含義。 也沒有任何漢學家能向我解釋這件事。還是古代歷史提供了線索。當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帝巡幸湘山時,一陣狂風阻擋他過長江。皇帝大怒,下令伐盡湘山上的樹木,又讓人把山涂成紅色,就像在處決弒君者之前先給他披上紅褂子一樣。那鞭子呢?暴雨沖垮了亞洲另一個專制君主的艦隊,他命令鞭責浪濤以示懲罰。可能熱河的紅布象征受到鞭答懲罰并被征服了的敵對勢力……除非只是單純地命令大家靜下來。 叩頭 有人為馬戛爾尼翻譯了為皇帝壽辰寫的頌詞中的迭句:“叩頭,叩頭,天下百姓,向偉大的乾隆叩頭。”他又仔細地作了補充:“每當念到這句話時,除了英國人外,所有在場的人都下跪叩頭。”在成百名用頭搗地的人中間,有几個人只用單腿跪地,這种場面實在太令人吃惊了。這些异教徒們!因為,他們的這种輕蔑的態度讓中國各處的百姓感到憤慨。那天、在帝國的所有廟中,在大部分家里都在“万歲爺的祝壽牌前”放上了供品。 馬戛爾尼越觀察這种虔誠行為,對這虔誠的民族的評价就越低。不僅是他一人如此。他的表弟溫德寫道:“這儀式不像是臣民在御座下拜見君主,而像是在拜神。”拜壽儀式結束,大家都走了。“我想沒有任何大臣接近過皇帝,因為他們都是和我們一起离開的”。這位君王當天一直未露面。毛的做法并不是獨創,他始終作為人民群眾無法接近的英雄而深居簡出。 任何人都不能妨礙乾隆与上天單獨相處,只有他的后代有點時間可以接近他。兩年前,他寫道“時值八十又一万壽,陽光普照,上蒼賜福。雨順風調,五谷丰登。邀四代皇子皇孫彎弓比武,竟有八歲五射三中,喜而賞黃褂。愿百姓永沐天恩。” 我們從檔案中獲悉,同一天,英國國王陛下的艦隊在舟山,也一艘船一艘船地輪著被邀請參加這种表示崇敬的活動。9月17日,知府克什納報告說:“該夷官率領眾夷人在船頭恭設香案,望閾行禮,恭祝万歲。當經運使阿林保等傳旨賞給牛羊果面等物。該夷等領受,又复行禮謝恩,甚為誠敬”。 在“獅子”號的航海日記上,我們讀到的文字則更簡練:“從下層甲板上發禮炮21響,為中國皇帝祝壽”。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