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譯序


                  一

  塞繆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是18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對英國文學和歐洲文學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他出生于1689年英格蘭德比郡的麥克沃思。他的父親是家具制造商,外祖父也是倫敦的商人。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他的家庭曾經從倫敦遷到德比郡,但他在10歲時又隨家庭遷回倫敦。他從家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他的父親是清教徒,堅信誠實、忠貞、勤儉等美德是社會的支柱。理查森后來所寫的小說,對這些美德都給予了贊揚。
  他只受過中等教育,但平時喜愛讀書。13歲時,倫敦左鄰右舍的女孩子都認為他善于講故事,而且他還愿意為她們寫情書,也為附近的窮人代寫書信。16歲時他在倫敦印刷商約翰·魏爾德處當學徒,當過几年排字工和校對。學徒期滿之后,他和印刷商里克一家人有聯系,最后接收了他們的印刷厂,在1721年自行獨立經營,并娶了他原先老板魏爾德的女儿瑪莎為妻。瑪莎去世兩年之后,他在1733年又和伊麗莎白·里克結婚。
  他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第一個妻子生了六個孩子,有四個生下不到一年就夭折,其余兩個孩子在兩三歲時相繼早逝。他第二個妻子也生了六個孩子,五個是女儿,一個是儿子,儿子和一個女儿也在嬰儿時夭折。他晚年得了神經性疾病,可能与他不幸的家庭生活有關。他是在1761年逝世的。
  他由于勤奮努力,在印刷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8世紀30年代,他的印刷厂是倫敦三家最好的印刷厂之一。他在這一時期結識了英國辭典編纂家及作家塞繆爾·約翰遜博士,畫家霍格思,演員科利·西伯和戴維·加里克,詩人愛德華·揚和下院議長阿瑟·翁斯洛。由于翁斯洛的影響,他承接了有利可圖的政府文件印刷業務,后來又承印下院的定期刊物。
  他在30年代除了從事印刷事業外,也開始寫一些小冊子之類的東西,如出版過一本《學徒工手冊》。他之轉向文學是由于一個偶然的原因引起的。1739年兩位書商里文頓和奧斯本建議他編寫一本包含各种主題的書信示范,以便指導文化水平不高的讀者如何寫信;結果于1741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寫給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寫的信》。在准備寫作過程中,他回憶起他以前听到過的一個故事,那是關于一個女仆\拒絕男主人求愛而最后又嫁給男主人的事情。他想到可以采用書信体的方式把這個故事寫成一本小說,于是就著迷似地全力投入了工作。那時他已50歲了,從1739年11月開始寫,到1740年1月完成。書名是《帕梅拉,又名貞洁得報》,并于同年出版。
  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帕梅拉是個窮苦家庭的少女,她的父母為人誠實正直,帕梅拉從小從他們那里接受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她在12歲時到一個富裕家庭當女仆,由于善良女主人的培養,她學會了縫紉、刺繡、音樂、舞蹈,并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擅長寫作,經常把身邊的經歷寫信告訴父母。在15歲那年,她的女主人去世了,年輕的主人B先生愛慕她的美貌,開始用各种方式引誘她,企圖破坏她的貞操。她由于受到父母及已故女主人的教導,珍視自己的貞洁,几次拒絕男主人的放蕩要求。為了保全清白之身,她決定回到父母家里去,過清貧但卻朴實的生活。但万万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她歸家途中,主人指使馬車夫把她拉到他的另一處宅第,使她處于囚禁狀態之中。她企圖逃走,卻沒有成功。B先生以优越的物質條件為誘餌,要求她成為他的情婦。當遭到她嚴詞拒絕之后,他又企圖把她強奸。經過許多周折,帕梅拉貞洁的品德終于感動了B先生,他經過內心斗爭,決定不考慮世人的議論和譏笑,正式向她求婚。但她當時怀疑這是假結婚的詭計,對此猶豫不決。B先生一气之下,把她赶出了家門,但第二天又深深后悔,派馬車夫把她追赶回來。她也感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之中愛上了才貌雙全的年輕主人,雙方消除誤會之后,特別是帕梅拉看到他确已改邪歸正,于是兩人終于結為伉儷。
  這部小說出版后,成了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人人爭相閱讀,全國上下出現了一股帕梅拉狂熱。帕梅拉的形象被繪印在茶杯上和扇子上,這种現象在英國小說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這部小說出版之前,英國也出版過許多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苗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和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記》,還有一些女作家所寫的家庭生活小說。理查森曾從這些小說中吸收了文學營養,但《帕梅拉》的重要貢獻卻在于它把社會環境的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通過有趣的故事使讀者得到道德教育。理查森在繼承笛福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特別注重人物的感情描寫,從而產生了現代小說一种新的文學類型——傷感主義文學。《帕梅拉》稱得上是傷感主義文學杰出的代表作。
  《帕梅拉》出版后,曾經出版了好多偽造的續集。針對這种情況,理查森本人寫出了一部續集于1742年出版,書名為《地位提高以后的帕梅拉》(Pamela in Her Exalted Condition),但這部續集并沒有為他增加多少聲譽。
  由于《帕梅拉》作為文學上的新成就大受讀者歡迎,理查森受到這次成功的鼓舞,就創作了他的第二部小說《克拉麗莎,又名一個少女的歷史》(Clarissa orthe History of a Young Lady),于1747—1748年出版。全書長達7卷,是英國最長的一部小說,也用書信体寫成。這部小說的故事結局和《帕梅拉》不同:帕梅拉雖因貞洁自持而備受折磨,但得到圓滿幸福的結局;而克拉麗莎的歷史卻是悲劇性的。克拉麗莎出身于一個上流社會的富裕家庭,是個性格開朗、生气勃勃的少女,但她的父母卻把她許配給一個她所不愛的人。在她內心痛苦焦急時,上流社會的青年羅伯特·洛夫萊斯出現了。他是個在外表、智力和儀態上很具有吸引力的人,克拉麗莎愛上了他;但他只想玩弄她,并不真心想要她。他假裝要協助克拉麗莎擺脫她所痛恨的婚姻,幫助她逃出父母的家庭,然而當她完全處于他支配之下的時候,他卻把她奸污了,使她悲憤而死。她的親戚莫登上校和洛夫萊斯決斗,殺死了他,替她報了仇。女主人公的美德在小說中雖未得到厚報,但惡行最終還是受到了懲罰。
  《克拉麗莎》出版后,受到讀者更大的歡迎。但是出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他親眼看到廣大讀者雖然同情賢德女主人公的精神痛苦,但是那個誘惑她的惡棍也得到大批男女的崇拜,這是使理查森感到特別苦惱的。許多女讀者對理查森說,《帕梅拉》和《克拉麗莎》中兩個男主人公都是品行不端的人,她們希望他寫出一個男性道德典范的形象。于是理查森就創造了他的第三部小說《查爾斯·格蘭迪森爵士的歷史》(The History of Sir Charles Grandison),于1753—1754年出版。格蘭迪森英俊的外貌和高尚的道德曾受到婦女們的极大愛慕,他曾多次受到誘惑,但卻堅守清白之身,因而獲得善報。他娶了一位像他本人一樣理想人物為妻,這就是美麗的哈里葉·拜倫小姐。但這個完美無缺的人物道德說教成分太重,缺乏真實的生活气息,因而不能引起讀者的強烈興趣。雖然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對這部小說印象很深,說她記得書中的每一個情節,但俄國詩人普希金卻批評這部小說:“完善的格蘭迪森,讀著他時,使我們發困。”
  理查森的散文也寫得生動、自然、有力,包含了丰富的英語習慣用語,這也是他的小說在當時极為流行的原因之一。
  理查森的小說不僅在英國文學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對西歐文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把傷感主義帶進西歐文學,導致了18世紀末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帕梅拉》出版后,意大利著名戲劇家哥爾多尼很快把它改編為劇本。法國啟蒙運動作家盧梭寫的書信体小說《朱麗,又名新愛洛伊絲》(176年)就是模仿《克拉麗莎》而寫成。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早期書信体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也受到理查森小說的影響。俄國詩人普希金在他的詩体長篇小說《葉夫根尼·奧涅金》中寫到女主人公達吉安娜時,曾描寫她醉心于閱讀理查森小說的情況:
    她很早就愛讀小說,
    小說占据了全部生活;
    那些虛构的故事令她感動,
    她醉心于閱讀理查森和盧梭。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狄德羅在他的《理查森贊》(1761年)一書中,把理查森与摩西、荷馬和索福克勒斯并列,稱贊他深刻洞察人的心靈活動。
  但是,在稱贊理查森的同時,也要看到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在作品中雖然譴責了貴族階級道德的腐化,但是他所頌揚的道德理想,還是建筑在資產階級宗教道德的要求上,而不是建筑在人的本性的尊嚴上。他的倫理結构的基礎也不是人与社會的關系,而僅是人与家庭的關系。這樣就難免束縛了他的視野,也影響了他認識社會現象的深度。

                  二

  《帕梅拉》出版后,對于女主人公帕梅拉的褒貶問題,曾經引起過一場爭議。有一些讀者怀疑她并非真正要保持貞洁,而是以此作為一种詭詐的手段來達到与主人結婚的目的。与理查森同時代的著名作家亨利·菲爾丁就屬于這些讀者的行列之內。他不同意當時對帕梅拉的普遍贊美,曾以匿名的方式發表了一部小說《莎梅拉》(Shamela,1741),這個書名本身就表明了菲爾丁的批判性質。英文“snam”意叩虛偽;他在他的小說《約瑟·安德路斯和他的朋友亞伯拉罕·亞當斯先生奇遇記》(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and his friendMr·Aboraham Adams,1742年)中,對理查森又繼續進行了批判和嘲笑。這件事情曾經造成理查森和菲爾丁的不和。理查森稱菲爾丁的《莎梅拉》為“那本卑劣的小冊子”。他在修訂《帕梅拉》時曾回答了這些批評。按照理查森的描寫,帕梅拉保持貞洁的決心确實非常堅決。當他父親第一次告誡她要提防她主人對她的不良意圖時,她要她父親放心,說:“我宁肯死一千次,也不會以任何方式,成為一個不貞洁自持的人。”她又說,“清白的一小時胜過有罪的一生。”當她主人准備以金錢和服裝為誘餌,要求她成為他的情婦時,她說,“先生,金錢并不是我的主要幸福。如果我把它當作我的主要幸福,那就請万能的上帝拋棄我吧。……我希望將來當我回顧過去虛度的一生時,我會因為自己清白無邪而感到幸福,這种幸福的回顧是百万金子也買不到的。”“貞洁是最好的寶石,失去它將不是你打算給我的寶石所能很好補償的。如果我接受了您的條件,那么當我看到我手指上的鑽石或從鏡子中看到我脖子和耳朵上的鑽石時,我就會想到那些是我貞洁的代价;還會想到,我在內心已沒有了寶石,所以我才在外面佩戴寶石……”她并不以自己低微的出身為恥,反而因為有誠實正直的父母親而感到自豪。當她主人想以改善她父母親的生活狀況為條件來破坏她的貞操時,她給他寫信說:“我感到很遺憾,您居然想得出,我那可怜、正直的父母親竟會參与此事,并會來管理一個由于他們女儿賣淫而得到的庄園……我永遠親愛的父親和母親宁肯在壕溝里忍饑挨餓或在臭气沖天的土牢里消瘦虛弱下去,也不愿按這樣邪惡的條件,接受一位帝王的財產。”正因為她保持貞洁的決心十分堅決,所以她具有极大勇气來反抗她主人的邪惡意圖,不怕任何威脅。她主人第一次在涼亭里企圖對她越軌放肆,恫嚇她說:“粗野無禮的女孩子!你知道你是在跟誰講話嗎?”這時她回答說:“是的,我知道,先生,知道得一清二楚。既然你已忘掉了一個主人應有的尊嚴,我也就完全可以忘掉我是你的仆人。”一你即使是一個王子,我也不會不保持我的貞洁。”當她主人把她拉到另一個宅第監禁起來時,她對那里的女管家說:“我怎么變成他的財產了?除了像賊一樣,他認為他對偷來的貨物有權利外,他對我還有什么權利?”
  帕梅拉雖然遭受她主人种种邪惡對待,但最后還是和他結了婚,這是因為B先生外貌英俊,才華橫溢,而且還有其他好些优點。在她看來,如果他能改邪歸正,他是個可愛的人。她曾經納悶,為什么對他很不起來?為什么有一次他險遭淹死,她還為他幸而脫險而感到高興?為什么她主人有一次把她從他家中赶出時,她卻依依不舍,不愿意离開?其實,那是因為她不愿意失去他。愛情已經在她不知不覺的時候,悄悄地進入她的心中。社會身份的懸殊,使她不敢痴心妄想去得到他的真正愛情,更不敢去想和他正式結婚,但她确确實實是喜歡他。這种心理上的矛盾才造成帕梅拉思想感情上的許多沖突。
  這部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就是帕梅拉的主人B先生。他英俊瀟洒,受過高等教育,繼承了一份巨大的產業,為人慷慨大方。但他和當時許多貴族子弟一樣,生活有些放蕩。他非常喜愛帕梅拉,他曾對阻撓他的姐姐戴弗斯夫人說:“請看那容貌,請看那身材,請看那可愛的樣子!啊,戴弗斯夫人,如果你是個男人,那么你也會像我一樣喜愛她的。”但是他下不了決心和帕梅拉結婚。一方面他要克服自己身份高貴的高傲心理,頂住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特別是他姐姐的竭力反對;另一方面他看到許多像他那樣的貴族子弟結婚后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因而對結婚感到厭惡。只有在他种种邪惡的企圖都遭到失敗,帕梅拉貞洁的品德使他深深感動之后,他才決定向她求婚。用他本人的話來說就是:“她漂亮的容貌使我成了她的愛慕者,她高尚的心靈才使我成了她的丈夫。”
  小說中居于第二位重要地位的人物就是貝德福德郡宅第中的女管家杰維斯太太和林肯郡宅第中的女管家朱克斯太太。杰維斯太太非常善良,為了保全帕梅拉的貞洁,甚至不惜丟掉自己的職務;朱克斯太太則全力支持、協助甚至教唆她的主人犯罪,在她的協助下,帕梅拉有一次几乎遭到失身的危險。小說對B先生的姐姐戴弗斯夫人、牧師威廉斯先生、几位鄰居和几位仆人的描寫也很鮮明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獨特的語言,小說通過生動的對話,把他們的性格描寫得活靈活現。
  這部小說除了帕梅拉被誘拐時由編者用簡短的篇幅敘述它的過程外,其余都是由她本人以書信或日記的方式來敘述的(日記也采用寫信的口吻),其中也包括少數其他人來信的抄件。它和《簡·愛》等自傳体小說不同的是,《簡·愛》這類自傳体小說是在事情已經結束之后,由主人公以回憶的方式來敘述,她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最后歸宿;而帕梅拉在寫信時,只是把已經發生的事情記敘下來,并不知道事情今后會如何發展;甚至同一天發生的事情,她有時也并不是等到這一天已經結束時才寫,而是分成几次斷斷續續記述的。總的來說,由于男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多重矛盾,造成他們關系之間戲劇性的曲折變化,加上好多次要人物的穿插陪襯,所以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离奇有趣。這就是這部小說出版后迅速贏得廣大讀者喜愛的主要原因。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這部小說雖然主要描寫主仆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但也乒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特別是富裕階級對窮苦人們的壓迫与歧視。當帕梅拉被拉到她主人在林肯郡的宅第被監禁起來時,她哀歎道:“當有權有錢的富人們決心進行壓迫時,悲慘不幸的窮人們能對他們反抗什么呢?”她想通過牧師威廉斯先生到鄰近一帶有身份人家中去避難,但全都遭到拒絕,因為他什〕不敢得罪她的主人,甚至連教會也都庇護當地的權貴。達恩福德爵士曾對他的妻子嘲笑說:“哎呀,我親愛的,這算得了什么呀,只不過是我的鄰居看上他母親的侍女罷了;如果他注意照看,那她就什么也不缺,我看對她不會有什么了不起的傷害。他做這种事情并不危害其他任何家庭。”彼得斯牧師對向他求助的威廉斯先生說:“什么,讓我跟B先生那樣有錢有勢的人物牽連到一起嗎!請您相信,我不是這樣的人!……我為這位姑娘感到遺憾;但是我看,我們卷進跟他這种人的糾紛里去,幫不了她什么忙。非常可惜,這一類事情太司空見慣了!”帕梅拉的主人是當地的治安推事,不論她逃到哪里,他都可以把她逮捕起來。她主人因為妒忌牧師威廉斯先生,就曾以欠債為名,逼他鋃鐺入獄。小說雖然反映了這些社會矛盾,但由于時代的局限,帕梅拉或理查森看不出解決這些社會矛盾的正确出路,而把世間的一切都看成是上帝的安排;她所受到的痛苦是上帝對她的考驗,她所得到的幸福是來自上帝的恩惠;因此每當她處境險惡時,她就向上帝祈禱,請求上帝幫助她擺脫困難;以后命運好轉時,她又處處触景生情,感謝和贊頌上帝;她不會懂得,“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在當時歐洲宗教環境的影響下,她那么虔誠地信仰上帝,這是不足為奇的,只是書中描寫這方面的篇幅多了一些,今天看來。顯然是不足取的。IR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指出:“如果沒有一個上帝,也得創造出一個上帝。”因為他認為宗教是資產階級用來統治人民所必需的。此外,帕梅拉認識不到,貧富階級對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存在著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她看來,為了改善富人与窮人的關系,富人所應當做的事就是同情窮人,并從自己的財富當中拿出很小的一部分來救濟窮人,以便將來能很好地接受“世界末日的審判”。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帕梅拉(或理查森)的上述思想自然也是很不可取的;無怪乎帕梅拉堅持貞洁所得到的報答,并不是讓窮苦人民普遍得到解救,而只是她本人加入了有錢人的社會階層,她可以對窮人進行一些施舍罷了。”

                  三

  《帕梅拉》最早版本是1740年11月以兩卷的形式出版的,1741年曾先后出版過四次修訂本。1741年12月又出版了兩卷續集。1742年,把原先的兩卷和續集的兩卷合訂在一起,出了一個精裝本,作者對本文又作了很多修訂。1746年和1754年的版本僅印刷了前兩卷,而沒有包括續集,但作者再次進行修訂。1761年理查森去世后不久,又出版了一個四卷集,包括他最后所作的修訂。
  這個譯本根据企鵝經典著作叢書1985年的版本譯出。這個版本是按1801年第十四版的版本印的,但只印了前兩卷,而沒有包括后兩卷續集。這兩卷的內容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故事,既包括故事的起始、發展,也包括高潮和尾聲。
  理查森所寫的英文和現代的英文有一些不同,除使用thou,thy這一類古詞外,有一些詞的詞義和現在也不很一樣,如friend這個詞有時不作朋友解,而作親屬解;handkerchief這個詞有時不作手絹解,而作頭巾或圍巾解等等。他當時寫的對話是不加引號的,但后來出版者為了适應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已經補加了引號。
  這個譯本是我國的首譯本,承蒙譯林出版社支持,它現在出版了。我特別要感謝該社的創始人,前社長兼總編輯李景端先生,他認真地審讀了譯文,并對譯文作了不少改進。

                          1997年4月于北京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