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 一個願打一個挨 文 / 步步修緣
開春入學?
李豐源此話一出,在大場地上,千數村民之間頓時炸開了鍋。
開學?
入得什麼學?
自然是學府!
王布衣在周圍瞭解一番,臉上露出了奇異之色。
這個世界的學府,不像中國古代的學府,寒窗十年,考科舉,中狀元;也不像今朝的學校,上學校,考一個好的大學,畢業能找一個好工作。
這個世界的學府,被稱為修仙的終南捷徑!
為何?
中國古代,隋朝開創科舉制,唐朝承襲,並進一步完善科舉制,使得出身低微,但具備真才實學的人,能夠走上仕途,發揮其作用。
唐朝皇帝曾說,天下才士如魚,盡落入我的網中!
由此可見,科舉制的作用。
這個世界的學堂的作用,和科舉制相仿。
仙界的面積浩瀚無邊,僅一州的面積就堪比地球陸地的面積,一些大州面積甚至超過了地球面積的總和。
如此遼闊的土地,浩如煙海的人口,仙宗收徒,又豈會在兆億人口中一點點的慢慢挑選?
於是,學府誕生了。要想踏上仙途,需要上學府,百舸爭流!
「這踏上仙途,和古代的仕途相仿,又和我生前幾千萬人參加高考競爭差不多。除去少數幸運兒,撞得仙緣,直接被仙宗大教中的仙人看中,收為徒弟外,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上學府,爭得踏上仙途的資格。」
王布衣瞭解後,不由讚歎一聲,同時也感慨仙途不好入,競爭激烈,萬舸爭流!
學府,又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城府,郡府,和州府。
城府,便是城池級別的學府,招收七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學生。
教學內容只是一些初級的知識,比如學認寫字,再深入便是一些修仙的常識,還有士農工商的知識。
城府學時六年,從城府畢業,不一定非要走上仙途,繼續往郡府上,也可以從事農業,教書,或者行商等行業。
郡府,即是郡級學府,每一個郡只有一個郡級城府,招收城府畢業的學生,或者其他符合條件的學生。
招生條件,八歲以上,十六歲以下,具有靈根的學生。
不同於城府,教學頗雜,郡府則專門針對於「武」和「修仙」,為學員踏上仙途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般修仙門派,會從郡府之中挑選資質優秀的學生,收為徒弟。而郡府的學生,可借此正式踏上仙途。
州府,州級學府,每一個州只有一個州級城府,招收郡府畢業學生,或者其他符合條件的學生。
招生條件,八歲以上,三十歲以下,初步踏入仙途的學生,並且需要通過考試!
州府已經相當於普通的修仙門派,一般習慣學府制度,不喜歡門派約束的仙徒會選擇繼續升學,從郡府升到州府,繼續學習。
因為在州府,可以繼續深入學到修仙的知識。
而在州府之上,還存在著仙府!
仙府相當於仙宗古教的存在,招收學員極為嚴格,不亞於仙宗古教,同時實力極為強勁,天驕強者輩出。
天下學府,又以「南北」兩大仙府為牛首。這「南北」兩大仙府,是能夠和太玄宗並駕齊驅的龐然大物!
不過關於更多的州府,乃至「南北」兩大仙府的具體情況,王布衣就不得知了。
李豐源的話,之所以在村民中掀起如此大的轟動,正是因為城府的學費,極貴!
一人,一百兩銀子!
一兩銀子等同於一千文銅錢,也就是一貫銅錢,足以養活一戶三口農家兩個月。而一般好一點的農家,一個月可以賺一兩銀子,扣除吃穿,一個月能夠餘下半兩銀子。
一百兩銀子!任何尋常農戶也拿不出!
一百兩銀子,這還只是學費,生活費自付。
所以,大部分農村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學堂的,鹹魚翻身一輩子,也只能窩在村子裡,世世代代當農民,永無出頭之日!
但是,如果全村的村民都拿出一點銀兩。那麼,一百兩,不算多!
李豐源提出來,全村募捐銀兩,給孩子上學,這無疑是給農村的孩子看到了一線希望,一線走出農村,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希望!
這等好事,村民怎能不震動?怎能,不高興?!
「鄉親們,孩子的未來,在你們手上!咱們苦了一輩子,累了一輩子,但不能讓孩子繼續走咱們的老路子了,讓孩子上學堂,日後成為教書先生,成為商人,將來就是人上人了!」
李豐源朗聲說道,煽情的話語讓所有的村民激動不已,村民們牽著孩子,眼中充滿了希望和火焰。
苦,不能苦孩子!累,不能累孩子!
村民決定了,要付出一份力,募捐!
聽到李豐源的演講,看見村民們的反應,在一旁的王布衣輕聲一笑,「李爺爺的能力,不亞於前世的一些領導啊。這正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啊。」
「什麼意思?」李秀兒好奇地問道,她雖然對學堂十分憧憬,但也知道家裡的情況,從來沒有想過上學堂。
「沒什麼。」王布衣笑著搖頭,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秀兒,你想上學堂嗎?」
「想!」李秀兒一聲應道,神光煥發,旋即,小臉又黯淡了下來,「想也上不了,我家沒錢。」
「沒事,先聽李爺爺繼續說下去。」
王布衣微微一笑,李豐源,還有下文呢!
「老夫雖然膝下無疑子孫,但待民如子,老夫希望村裡的孩子各個能夠出人頭地!在此,老夫先捐上五十兩銀子!」
李豐源精神矍鑠,臉色果斷,從衣袋中掏出了五十兩白銀,放入了銅箱之中!
「村裡的孩子那麼多,募捐的錢再多,也不足以讓他們全部上學吧。」有個村民大聲問道。
「對啊,除去一人一百兩的學費,還有生活費,恐怕募捐不到那麼多的銀兩吧。」大場地中又有人問道。
一下子,大場地上的村民竊竊私語起來。
李豐源望眼下方嘈雜的場面,神情淡定,氣定神閒,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鄉親們,大家靜一靜,大家靜一靜。」
李豐源的聲音硬朗,蓋過嘈雜的聲音。
鄉民見李豐源說話,也立即閉上了嘴巴。一是因為李豐源在李家村的聲望大,二則是因為鄉民都關心募捐這件事情。
李豐源掃眼台下的鄉民,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徐徐說道:
「老夫也知道鄉親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但是村裡的資源有限,僧多粥少,必然不能讓所有的七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孩子上學堂。
所以,老夫專門設下考試,考試通過者,可利用村裡募捐起來的資源上學堂,鄉親們看怎麼樣?」
李豐源特意頓了頓,環視一圈,見鄉民沒有反對,笑著說道:「既然沒有鄉親們反對,那就這麼辦了。」
「如果考試通過的人數,多於募捐到的銀兩,那怎麼辦?」一道洪亮的聲音在人群中響起。
「如果數額小,老夫便出資墊上,如果數額大,還請鄉親們為了孩子的未來,再湊集一下。」李豐源神色如常的說道。
「那如果考試通過的人數,少於募捐的人數呢?把錢返還給我們嗎?」又有村民問道。
這是一個問題,如果有剩餘的募捐,要返還募捐卻是難之又難,因為沒人知道每個村民的募捐的情況,但如果不返還,那多餘的募捐又該怎麼辦?
大場地中的村民立即議論起來,關係到他們的血汗錢,又怎麼能不在乎。
「這一點老夫也考慮到了。」李豐源笑了笑,沒有被難倒,「如果有多餘的募捐,數額足夠的話,將名額讓給捐款數量多的村民,或者將餘額平攤,分給要上學堂的孩子。」
李豐源此話一出,眾村民立即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