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絕代武神

正文 371 補充能量 文 / 司馬鴻飛

    艾美麗長歎一聲道:「早知道這樣的話,費那麼大勁兒幹嘛?你直接說不就行了?」

    「非也非也!水到方能渠成!不到最後合體關鍵時刻,是不能夠說的!那還是違背天意,要天打五雷轟的!」

    「且!真的假的!」話音剛落,天空中「卡嚓」一個大雷劈了下來!

    「喂喂喂!不用這麼配合我吧!真是的!」聶歡笑道:「雷公大哥,別嚇唬她了!她膽小!」

    『哈哈哈!弟妹,開個玩笑!別當真啦!「空中彈出一個雷公臉道。

    「雷,雷公?還大哥?看樣是真的了!不好意思,打擾你了雷公大哥!」

    「不敢當!您是尊貴的銀河公主殿下!小神怎麼敢當得起呢!昊天老弟,那魔王無天已經修成魔界至尊,而無法也修成了萬惡凶靈之主!你肩上的擔挺重啊!小心了!有需要幫忙的時候,通知我們兄弟姐妹一聲,自會前來助陣!」

    聶歡揚天抱拳道:「多謝幾位哥哥姐姐們給面!他日昊天回歸宇宙天庭之際,定當回報!」

    「誒!這話就見外了!咱們多少年的老交情了!用不著!請我們幾個老不死的喝頓酒就行了!哈哈哈哈!我去也!」聲音越來越遠,直到消失……

    「我們走吧!繼續遊玩!」聶歡笑道。

    「哇!你的心好大耶老公!」艾美麗豎起大拇指到。

    「一般般啦!全國第!走啦!前面的天壇還沒好好玩玩!就被這傢伙攪局了!真煩人!」人走到天壇的廣場面前,這天壇雄偉了!

    「我記得關於天壇還有個傳說故事的!北京的天壇,從圜丘壇到祈谷壇,有一條長六十米的南北大道,叫「丹陛橋」。名字雖叫橋,可是沒有橋,更沒有橋翅兒,這是為什麼呢?

    早年間呀,聽老人們講:明朝的燕王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啊,決定在北京南郊興建一座天地壇,來祭祀天地。於是就下了一道聖旨:天地壇要修成「天·地」兩個境界。後來啊,祭壇修好了,永樂前來參觀,只見壇的北牆是圓的,南牆那,是方的。北圓象徵天「圓」,南方象徵地「方」。再看壇內的大祀殿又高又大,直上雲天,彷彿天上的宮闕一般,心中非常滿意。但轉念一想啊,又決得光有北圓南方的天地牆,高聳入雲的大祀殿,而沒有一條通天的大,還是不夠氣派啊。於是,他又吩咐二部大臣:要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條天道,使皇上步步升入天庭。並且說:「限你兩個月修成,到時要是修不好啊,是要拿你治罪的。」工部大臣領了皇上的口喻,心裡煩的呀,不得了,他想不出修這種大的法,但皇上的話又是金口玉言,誰敢不聽呀?於是,就把北京的建築工匠都抓到天壇來了。他先把皇上的旨意說了一遍,叫他們在一個月內呀,將修好。否則一律殺頭。這可把工匠們難住了,這樣的見都沒見過,可怎麼個修法呢?

    就在這時,從人堆裡站出一個瘦老頭兒,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工部大臣面前,從容不迫地說:「這我可以按期修好,但有一件:凡是跟我幹活的,都得給雙倍工錢。」大臣滿口應承。

    這瘦老頭兒就是當時最有名的瓦匠師傅,他受過名師指教,不光瓦匠活樣樣精通,還是一個天才設計師,經他手蓋起的宮殿樓閣呀,那是不計其數。北京九城的工匠師傅沒有一個不敬重他的。他剛才一到這兒啊,便把周圍的地形看在眼裡,心中很快就形成了一個修的方案。工匠們見是老瓦匠師傅領了頭,心裡也就踏實下來了。於是,從第二天開始,大伙就在老瓦匠的指導下,動手修這通天了。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人們鑿石的鑿石,砌磚的砌磚,不到一個月的工夫啊,就修成了。這條大面寬闊,氣概非凡:中為「神道」,左為「御道」,右為「王道」,玉帝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整個大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尺,北端高一丈有餘。這樣安排,不就象徵皇帝步步升高,直達天庭了嗎?

    這永樂皇帝聽到大臣報告完了以後啊,便急忙從皇宮趕來,他走上大,遙望大祀殿凌空高聳,白雲繚繞,開闊的大就像一條接天的長練,從殿基一直延伸到他的腳下,他誇讚道:「這真是一條通天啊!。」就這樣,老師傅用智慧修好了天,救了大臣和工人們的性命。

    通天是有了,可它為什麼叫橋呢?那就要講一段「鬼門關」的故事了。當年天壇裡面飼養祭祀牲畜的地方啊,叫犧牲所,屠宰祭祀牲畜的地方叫宰牲亭,這兩組建築,一個在天壇的西南角,一個在東北角。要把犧牲所的牲畜趕到宰牲亭去宰殺,就必須橫穿通天。但明清皇帝都有一個規定:除了天上的飛鳥,任何地下的走獸,都不准從大上通過,怕的是弄髒了神,「玉帝」降罪。為此,特地在大下面開了一條東西隧洞,與上面的大形成交叉,故稱橋。因為這個隧洞是專門趕運牲畜的過道,所以又叫「進牲門」。從進牲門過去的牲畜,不出半天時間,就全部死於血泊之中,沒有一個能夠生還的。因此,人們又把它叫作「鬼門關」。鬼門關裡黑洞洞的,沒人敢從這裡穿過。人們紛紛傳說,天壇鬼門關裡鬧妖精,經常有牛妖·羊鬼出來作祟。誰來降妖治怪呢?人們又紛紛傳說,天界的張天師下界來降妖了。那麼張天師怎麼來到天壇的呢?

    傳說在王母娘娘過生日的這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趕到天宮瑤池來祝壽。王母娘在瑤池擺下了「蟠桃盛會」,還叫來許多仙女跳舞助興。這一天江西龍虎山的張天師也來祝壽,和眾神仙一起喝著香噴噴的壽酒,吃著甜蜜的蟠桃,欣賞著仙娥們的翩翩起舞。一時高興,不小心將手中的玉杯掉在地上,打的粉碎。玉帝一見大怒,立刻下令要將他推到法場剔去仙骨,斬下頭顱,幸虧上老君苦苦求情才倖免一死。

    玉帝想了好一會兒,才對張天師說:「我將再一次把你貶到下界,讓你到天壇鬼門關去做個鎮守,你要用心將那裡的群魔降服,不許他們在那裡興妖作怪,你自己也要好好修煉,將功折罪。你的任期是五年。趕快下殿去吧!」

    張天師跪在階下叩謝了玉帝不斬之恩,又謝過了老君,便帶上降妖寶劍,離開了天宮瑤池,出了南天門,下界到天壇來了,在鬼門關前用他手中的降妖寶劍,和妖魔大戰了九天九夜,終於戰勝了群魔。」

    「歐!原來張天師是這麼來的!那他現在一定是得到成仙了?」艾美麗道。

    「當然了!五年已過,他就回去覆命去了!天帝原諒了他的過錯,還將他的職位提升了一級,這算是因禍得福了!」

    「怪不得人們都說這天壇是鎮壓妖魔鬼怪的神壇,原來是這麼回事兒呀!」

    「走吧!我們正好借助於天壇補充巨大的能量源!」人走進天壇,坐在正中心位置,垂簾圍坐,心向天,五氣朝元,花聚頂,八方斂氣,天地日月之精華盡收於心,不到半個時辰遍補充完了所有的能量!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有垣牆兩重,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線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壇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牆相隔。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丹陛橋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內壇西牆內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外壇西牆內有神樂署、犧牲所等。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檯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台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圜丘檯面石板、攔板及各層台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如檯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18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九的倍數遞增。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面各出台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16根柱支撐,外層八根簷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的斗拱和藻井跨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階六級,飾旋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皇穹宇殿前甬從北面數,前塊石板即為「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見一聲回音;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回音;當站在第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聲回音。這就是為什麼把這塊石板稱為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塊石板稱為「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米,厚0。9米,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圓形院落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牆方式使牆體結構十分緊密,牆的表面直徑651米,圍牆高3。27米。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對音波的折射。

    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附屬建築有內外壝牆、具服台、丹陛橋,內壇牆上東南西北各設天門,西外壇牆設祈谷壇門,內壇東部有七星石。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重藍琉璃瓦,圓形屋簷,攢尖頂,寶頂鎏金。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裡,由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杆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裡,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跪九叩禮再由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七十二連房,祈年殿東邊在內牆東門外,有72間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築。為連簷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的庫房。「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裡製作供饌和糕點。祈谷壇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相連,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間,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相對應,象徵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簷;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簷,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外圍12根簷柱支撐第層屋簷;相應設置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徵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叫簷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共24根,象徵24節氣。

    丹陛橋,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丹陛橋上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齋宮,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採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牆、兩道御溝圍護。齋宮佈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無梁殿即齋宮正殿,綠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台崇基石欄,出陛,正階13級,左右各15級。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明間所懸「欽若昊天」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表達了天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南神廚院,位於圜丘東,座北朝南,院門南開,主要建築有神庫、神廚、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製作圜丘壇各種祭的場所。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欞星門相連,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建築規整莊重,是中國祭祀建築中僅存的幾座神廚之一。

    神樂署,是天壇建築之一,位於天壇西外壇,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府。神樂署始見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眾多,環境優美,開有茶肆、藥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為神樂署。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為歇山頂單簷古建築,坐西向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向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闢為「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鍾、磬的主要展館。

    原天壇公園內有一土山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丹陛橋西側,對天壇的總體景觀造成了大破壞。1990年市政府組織搬走土山,恢復了齋宮與丹陛橋之間的景觀聯繫。植物配置是天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壇壇域寬廣,氣勢宏大,建築集中,在主體建築周圍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壇蒼翠環繞,形成一種莊重、肅穆、寧靜、純潔的祭壇氛圍。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佔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天壇菊花以種多、養護水平高聞名遐邇,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獅」等。

    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莊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原理建造的回音壁、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接,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台,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佈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