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妖清

正文 第231章 清朝那些事兒 文 / 獨孤冷者

    在**忙於開發東北和將注意力傾注於古巴戰場的時候,1898年的大清朝,卻是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情——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如期發生,讓**再一次見識到了歷史的慣性,同時也讓**看清了變法的實質——無非就是一群追名逐利之人玩起的一場政治遊戲。歷史是一個大舞台,不甘寂寞的人一旦登台露臉,總會傾盡全力地賣力表演,肆意地在歷史畫卷中塗塗改改,妄圖著整個世界會因為自己而改變。可事實證明,英雄大抵是時勢造就出來的,而歷史大抵也由勝利者書寫。

    後人們所知曉的歷史之中,往往存在太多不被世人所知曉的真相。古往今來,曾在歷史畫卷中留下過燦爛一筆的那些造反者們,他們做那些驚天動地之事的初衷,或許只是為了讓自己過得好一點而已,根本無關那大無私的為國為民。人都有不安定因素,聰明的人往往喜歡打著為無私為公的幌子去滿足自己的私慾,因為這樣會讓他們更容易達到目標,而且還能凸顯出自己的偉大。

    就拿這場戊戌維新運動來說吧,如果那些妄圖變法的維新黨人物,真的是想救整個中華民族於水火,他們轉而投歸已經崛起的大華即可,根本沒有必要再去妄圖拯救那已經不可救藥的大清朝廷。即便是在前世沒有**存在的清末,維新黨發動維新運動的動機也並不單純——作為維新派的絕對支持者,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想藉著維新派的力量得到一個皇帝的真正權利;維新黨人物們,則是將自己陞官發財以及施展自己政治主張的希望傾注在了光緒皇帝的身上,幻想著借此平步青雲,並最終得到這個國家的權利。這場維新運動,與其說是一場救國救民之壯舉,還不如說是一個無權皇帝與一群失意政客之間的一次狼狽為奸。不論是在前世還是今生,這場維新運動的實質,就是一場政治遊戲。

    說得再直白一些,維新運動,就是維新黨迫切地想要得到權利而發動的政治陰謀。洋務運動,讓一大群洋務大臣得到了國家權力。那些初涉政壇的維新黨,同樣也幻想著通過一次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來得到這個國家的權力。洋務派、維新派,甚至是發起太平天國運動的洪秀全,他們的所作所為,真正目的都只有一個——權力!

    不得不說,慈禧這個老女人乃是當今清朝之中真正明白時局的人物,否則,她也不可能得到李鴻章等一大群實權人物的大力支持。維新之初,慈禧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她看到維新派提出的通商、惠工、重農、育才以及修武備、浚利源等主張,確實是關乎國計民生,確實是能夠富強這個國家。維新後期,急躁的維新派因為迫切地想要得到權利,實現「君主立憲」,甚至不惜發動一次針對大清權利中樞的政變,這才讓慈禧這個老女人看到了維新派發動變法的真正動機——弱皇權,消滅**。再開明的人,也不可能去支持一群想要推翻自己甚至是消滅自己的人。這就注定了維新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

    **原本以為,大華帝國的存在會直接導致戊戌變法的不發生。而事實證明,**錯了。戊戌變法,如期地發生了。

    雖然整個的中國的形勢已經因為**這個變數的出現變得與歷史走向大不相同,但戊戌變法的大致經過卻是與歷史上近乎一模一樣。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參與者,同樣的結局。

    1898年6月11日,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進行資產階級政治改革,發動了這場政治改革運動。該變法主要內容為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不錯,變法的內容乃是學習西方,而且要效仿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是學習正在迅速崛起並且已經打敗了日本的大華。在這些變法者眼中,執掌大華帝國的華武大帝**,只不過是一個亂臣賊子而已。

    **,雖然自立為帝,但他卻站在了整個封建制度的對立面。在這些妄圖通過的方法圖謀自救的清廷維護者眼中,消除地主階級的土地改革是絕對不能在大清境內實施的,讓所有人都上學唸書的教育制度更是會讓封建知識分子的優越感蕩然無存,農民免稅、商業減稅等農商政策更是會讓整個大清王朝直接破產。所以,這些基本上出自地主階級、官僚階級、資產階級的維新派人士根本沒有辦法學習**。向**學習,就相當於變相地認可**,承認**叛國的做法乃是正義之舉,這將直接動搖整個大清王朝的根基。再說了,維新黨如果真的動機純良,並且真的想學習**,還不如直接投歸到大華的旗下來得直接。

    維新派妄想富國強國,但卻是幻想著只通過一次改良來達到這一目的,其失敗是必然的。其實在**的眼中,大華的存在已經給那些企圖拯救整個中華民族的仁人義士指明了一條很好的道路。這場跟鬧劇近乎無異的百日維新運動,根本就不應該再次發生。

    可事實上,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等維新人物,竟然全部都參與到了變法之中。

    戊戌變法的發生,而且與歷史上一模一樣,這讓**瞬間看到了變法的實質——權利追逐。沒有崇高的為國為民,無關豪邁地富國強兵,一切,都是為了追權逐利。

    事實上,發生於1895年的公車上書也如期發生了。不過,公車上書,卻根本不是康有為這個舉人發起的舉人聯名上書,而是以翁同龢為首的大清高層發動、由京官組織的上書行動。當時,剛剛在南方實施叛亂並快速控制了南方的**很快又憑藉著強大的海軍擊敗了日本,迫使日本帝國向當時的華政府投降,並逼迫日本簽下了讓日本喪權辱國的《甲午條約》。打敗日本之後,**撇開了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的大清,並以戰勝國的身份與日本締定了《甲午條約》,不僅迫使日本開放了大量通商口岸,更是從日本帝國獲得了巨額的戰爭賠款,這等行徑,讓整個大清朝既是畏懼又是眼饞。所以才有大批京官上書朝廷,請求朝廷對南方的**「有所行動」——有些官員認為,既然清軍的北洋也曾參與對日作戰,故而大清應該也算是戰勝國之一,理應與南方的華政府共享戰勝日本的好處;以翁同龢為首的大清官員,則是認為應該立即出兵剿滅**,消除南方禍患。可最終,這場上書因為官員們政見不一,吵來吵去也沒個結果,便也就無疾而終了。

    至於康有為等舉人,其實也有聯名上書之舉,只不過康有為等舉人的聯名上書,也不知道是沒往上遞呈還是被朝廷所阻,反正是沒傳到光緒皇帝那裡。在後世之中,很多歷史學者認為,舉子們發動的聯名上書,主要發起者根本不是康有為,當時的康有為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參與者而已,被後人不斷謠傳的公車上書,只不過是欺世盜名的康有為在給自己做政治宣傳。也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所謂康有為發起的「公車上書」作為歷史事件其實並不存在,頂多只能稱作「公車集會」或「公車擬上書」而已。所以說,舉子們發起的公車上書的事情是有的,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並形成了對維新變法有利的社會風氣應該也是有的,但是康有為只是順勢而為的其中一個微乎其微的人物。

    **,一直都不太認可康有為。康有為此人一生共計娶了六位太太,在49歲的時候還娶了一位年僅17歲的美國華僑。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簡直就是倒行逆施。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復辟失敗後,康有為曾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足見其品行之劣。而在1919年,年逾花甲(當時康有為61歲)的康有為竟然又娶了一位18歲的少妻,而且還是在家貧的女方家婉拒之後,仗著自己的錢勢「堅持要求」。

    康有為的種種「劣跡」,讓**對這位維新領袖並無太多好感。在已經身為大華皇帝的**眼中,康有為,這個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成功逃往了日本的維新派領袖人物,只不過是一個思想局限、手段下流的欺世盜名之人而已。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的這等大無畏的豪氣曾讓**對譚嗣同極為敬重,甚至可以說是敬仰。不過,妖清時代的譚嗣同卻是同樣參與了變法。單從這一點,**便可以肯定譚嗣同參與變法的真正目的,恐怕也不是為了所謂的救國。康有為參與維新,是為了從光緒皇那裡得到權利,而譚嗣同,這位頗有遊俠之風的人物,參與變法,恐怕有逐名之嫌。而在得知譚嗣同這位前世名滿天下的變法第一烈士,竟然也曾開出過一份向英、俄出賣蒙古、新疆、青海國土,以籌款變法的策論的事實之後,**對譚嗣同也就直接失望到了極點。還好譚嗣同沒能涉足清廷的權力中心,否則中國的蒙古、新疆、青海等國土怕是真有可能被他給賣掉。後世都說譚嗣同「激進」、「不拘一格」,但其「激進」到想要賣掉中國的蒙古、新疆和青海,這種「不拘一格」未免有些過份。

    這些維新黨不擇**而擇光緒,有很大原因是想藉著這場政治變動給朝廷換血,並借此進入滿清的權利核心,或為名,或為利,或為權。所以,**只得選擇一種冷眼旁觀的立場。在**認為,如果這些維新黨真的是想救國,想救這個民族於水火,他們就應該學習李恩富、嚴復、詹天祐等真正開明的國人,主動投歸在大華帝國的麾下,務實地為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百姓做一些實事。康有為是個偽君子,譚嗣同更近乎是個賣國賊,這等維新黨人,**根本不會將其視為人才。或許,這些維新黨卻是有著獨到的政治主見,但從21世紀重回這個時代的**,根本不需要那些維新改革的政治思想。

    更何況,這些維新黨妄圖變法救清,就算是沒有太多的私心在其中,就算他們真的都是可用之人才,但其變法的目的卻是為了富強大清以對抗日益強大的大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維新派人士,全部都是**的敵人。**還沒賤到去幫助自己敵人來對付的地步!

    沒有**的從中干預,妖清時代的戊戌變法,按照其原有的歷史軌跡,到底還是失敗了。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了,沒有逃往日本,卻是逃到了大華,並幻想著能夠得到華武大帝**的重用;戊戌六君子全部都被砍了頭,譚嗣同到底還是寫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唱詩句;光緒皇帝,則是被慈禧那個老女人給囚禁了起來,徹底失去了權利。

    值得一提的是,變法之初,帝師翁同龢因為與維新派存在很大的分歧,惹得光緒皇帝在盛怒之下直接將其罷了官,落下了個「永不敘用,發回原籍」的下場。但是在要將翁同龢「發回原籍」的時候,卻是發現翁同龢的原籍乃是江蘇常熟,而那裡,已經是大華帝國的統治區。最終,光緒皇帝將翁同龢驅逐出了京師,並下詔令其「此生不得再踏入京師」。

    這位同治、光緒兩代帝師,被自己的學生,也就是光緒皇帝,趕出了北京城。

    1898年8月,心灰意冷的翁同龢遊歷南方,並輾轉來到了南京,在原兩江總督、現大華任農業部部長劉坤一的引薦之下,得到了大華皇帝**的親自召見。

    而在那次召見之後,翁同龢得到了一份新工作——大華帝國皇家文化局局長。翁同龢乃是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書畫造詣相當之高。作為守舊派的典範,翁同龢被**任命為文化局局長,被委任保護華夏文物遺產之重任,也算是物盡其用。

    維新黨之中,梁啟超得到了**的傳見,隨即被**委任到教育部供職。這位曾在後世寫下了《少年中國說》的維新人物,到底還是得到了**的肯定。而且,梁啟超今年才25歲,還能年輕,確實是個可造之人才。

    至於康有為,這位逃到大華之後就四處嚷著要面見**的維新派領袖,這位欺世盜名的偽君子級的人物,直接被**無視掉了。實際執掌教育部的教育部副部長嚴復曾就**重要作為康有為弟子的梁啟超卻不任用康有為本人這個問題問過**,**直接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康有為,欺世盜名之輩,不足一用。」

    華武皇帝**的一句話,讓康有為徹底地與大華的權力體系無緣。而且,因為皇帝的一句這樣的評價,讓他在原本擅長的教育領域也無從插足。不得已,頗有經濟頭腦的康有為,順應大華的工商政策,下海經商並成為了一名實業商人,此後在商海沉浮滾打,一直籍籍無名直至老死。康有為下海創業倒是有著兩把刷子,通過實業經商,倒是賺了不少錢財,同時也為大華帝國貢獻了不少gdp,倒也算是大華帝國民間資本家中的典範。不過,這位康有為大師直到臨死之前還在念叨著一件事情:聖皇陛下何以用欺世盜名論我?

    戊戌年間大清境內發生的維新運動,雖受到**的關注,但卻是受到了**的冷眼旁觀。所以,發生在清廷境內的百日維新,對大華和**而言,都算不得什麼大事情,根本無關整個時局的發展。在**眼中,戊戌變法的微弱影響力,甚至還比不上發生於萬里之外的古美西三國戰爭。

    隨著1898年12月份的到來,平靜了將近一年之久的華俄戰爭終於再起風波。而對大華而言,這場原本幾乎可以預知結局的華俄戰爭,卻是因為兩個變數的出現,開始變得不太樂觀了起來。

    這兩個將可能徹底改變整個華俄戰局的變數,分別是海軍總噸位全球排名第二的法國,以及工業能力全球排在全球老一的美國。

    **,似乎是低估了那些西方國家對於瓜分中國的野心。

    *************************************

    新一輪**即將來臨,敬請期待!感謝書友們一如既往地支持!感謝

    低調奢華t、

    潮汐游、

    我愛羊羊等兄弟(額,其中有姐們不?)的打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