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妖清

正文 第75章 張林,他仇視日本 文 / 獨孤冷者

    面對天皇的質問,日本參謀總長有棲川宮熾仁當即辯解:

    「自從去年開始,張家就已經開始在與帝國作對。經過帝國情報科分析,先前的黑龍商會事件、聚義樓事件、朱雀橋事件、中日擂台事件,還有樂善堂和研究所事件,很可能都是**這個縱火犯在背後搞的鬼。**這個混蛋,他在國內網羅了大批的武林高手,並利用本土優勢,四處搗毀我們在華的情報結構,大肆誅殺帝國的情報人員。目前,我們在清朝佈置了七八年的情報網,已被破壞殆盡,有超過九成的帝國優秀特工已被暗中殺害。至於千代田事件,則完全是一個意外。為了阻止**向四國輸出最新型蒸汽機技術,參謀本部決定剷除**。但是**身邊的護衛力量實在是太強,身邊高手雲集,普通的刺殺根本奈何不了他。於是,我們參謀部便謀劃了一個派大型軍艦前往長江內河截殺**的計劃。可不曾想,張家那些五百噸的飛龍炮艦,竟然用一種蟻多咬死象的方式打敗了我們的千代田號。帝國的千住成貞大佐,也是在那次軍艦刺殺計劃中戰死殉國的。關於那次截殺計劃,參謀本部曾做過多次地推演,但終究還是低估了張家水師的實力。」

    聽到這,明治天皇長長地歎了口氣,無力地問道:「難道我們就不能找**那個混蛋要回帝國的千代田號嗎?」

    有棲川宮熾仁親王當即解釋:「陛下,我們的駐華公使曾多次要求**歸還千代田號,但這似乎已經是不太可能。姑且不論我們不在道義上佔理,單是帝國與張家的目前的敵對狀態,就直接決定了張家不可能會歸還千代田號。畢竟,為了阻止四國的軍艦向**交付,帝國已經向張家宣戰了。」

    「一場沒有戰場沒有軍隊的戰爭,到底有什麼意義?」明治天皇睦仁閉上雙眼,歎息中搖了搖頭。

    「我們起碼阻止了英法美三國向張家交付四艘軍艦。」伊籐博文當即站了出來,「如果眼睜睜地看著四**艦開赴到遠東海域,帝國將會馬上丟掉琉球。唯一可惜的,帝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德國竟然會選擇親和**。德國不僅會如期交付協議軍艦,甚至還賣給了**一艘現役鐵甲艦。這兩艘德**艦隻要一到中國海,再加上從帝國俘虜去的千代田號,**麾下將會有三艘大型軍艦,而且其中兩艘還是德國鐵甲艦。」

    「恐怕不僅如此。」參謀總長有棲川宮熾仁親王面帶苦色地補充,「據最新情報顯示,張家自產的一艘兩千多噸「蛟龍級」裝甲巡洋艦預計會在11月份完成交付,張家這艘自產軍艦的性能,恐怕與千代田號相差無幾。另外,為了能夠如期進駐琉球,**這個瘋子更是在不惜血本地趕建著二十艘升級後的飛龍炮艦。」

    「升級後?二十艘?」明治天皇愕然一問。

    「**這個瘋子,一定是在飛龍艦與千代田號的海戰中受了刺激或啟發,竟然要給飛龍艦這樣的小船裝載重甲。700噸排水噸位,200噸裝甲,新型蒸汽機動力,預計航速19節,這便是情報科好不容易打探到的關於升級版飛龍艦的參數數據。」有棲川宮熾仁在歎息中答道。

    「你的意思是,**正在趕造的二十艘飛龍艦的戰鬥性能將會比原來的更高?」睦仁天皇一臉正色地求證道。

    被天皇如此一問,參謀總長有棲川宮熾仁當即點了點頭。

    「不是說張家造不出這樣的炮艦嗎?」伊籐博文當即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張家都有能力自造裝甲巡洋艦,區區七百噸炮艦怎麼可能會造不出?」有棲川宮熾仁搖頭反問。

    「可據我得到的情報,**要給這種七百噸小船安裝上一門150mm口徑炮,可這樣的設計根本就是不可能。為了能夠引爆魔核,二級魔法炮彈的質量必須在50公斤以上,而且必須使用5級魔核作為大炮底座,主炮那超強的後座力會直接把炮艦震裂的。」伊籐博文繼續提出著自己的看法。

    「如果**捨棄了主炮設計呢?又或者他真的掌握著某種特殊技術有能力給這種小船安裝上一門五級魔核底座炮呢?」有棲川宮熾仁繼續反問,「張家已有十艘具備海戰能力的飛龍艦,而在下個月,張家會有另外十艘普通飛龍艦陸續下水試航。如果到11月,張家的二十艘升級版飛龍艦能夠如期交付,再加上德國將於十月份交付給張家的兩艘鐵甲艦、張家自產的那艘蛟龍級裝甲巡洋艦,還有那艘原本屬於帝國的千代田號,張家海軍的總噸位將會達到驚人的三萬七千噸。」

    「納尼?三萬七千噸!」有棲川宮熾仁的話讓日本天皇震驚了,同時也讓在場的七八個日本官員震驚了。要知道,日本海軍目前的總噸位才勉強達到4萬噸,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用以充數的非裝甲艦和魚雷艇。

    深吸一口氣之後,日本天皇正色地問向在座的日本高官:「你們說,該怎麼辦?帝國,究竟要怎樣對付**這個狡猾而又難纏的敵人?」

    「臣的建議是,開戰!」有棲川宮熾仁親王正色道。

    「開戰?」明治天皇疑惑地看著自己的這位參謀總長,「我們不是已經對張家宣戰了嗎?」

    「臣的意思是,派出艦隊殺入長江,直取張家大本營,趕在德**艦交付之前,消滅**!」有棲川宮熾仁正色道。

    「這不可能。」伊籐博文當即搖頭,「**乃是大清朝的官,官至從二品的副將,北洋艦隊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帝國的艦隊駛入中國的內河。另外,長江畢竟是內河,根本不適合大軍艦作戰,千代田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但若是讓張家海軍成了氣候,到時候要想消滅**,將會變得極其困難。所以,我的建議是,要麼永遠不動手,要麼就早點動手。**有著極重的仇日心理,他極度地仇視我日本帝國,遲早會成為帝國最大的敵人。帝國已經放任**壯大了很多,再不動手剷除,若讓**真正壯大,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有棲川宮熾仁一臉正然,嚴肅地說著。

    「等等,你說**仇視帝國?為什麼?」日本天皇一臉的不解。

    「**似乎是從某種途徑知道了帝國關於琉球、台灣和遼東的一些計劃。所以處處在與帝國作對。」有棲川宮熾仁回答道。

    「怎麼可能呢?帝國的擴張計劃僅有在場的少數幾位知道,**一個年歲不過二十的清朝少爺,怎麼可能會瞭解?親王閣下,您未免太過敏感了吧!」伊籐博文有如聽到了一個笑話,輕笑了一聲。

    面對首相伊籐博文的質疑與輕笑,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卻是冷哼回應:「如果不是如此,你怎麼解釋**處處與帝國作對的舉動?要知道,直接或間接因**而慘死在中國土地上的日本國人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千數,這其中,包括陸軍中尉荒尾精三百多名帝國情報精英,包括日本六段高手船越文夫和柳葉武籐在內的五百多名帝國武士,包括海軍大佐千住成貞和陸軍上尉石川伍一在內的兩百多名帝**官和士兵。甚至,他更是從帝國手中名義上奪走了琉球的主權。」

    越說越激動的有棲川宮熾仁親王轉向日本天皇,激動地說:「天皇陛下,**有如有種未卜先知的能力,致使帝國在中國國內處處被動,帝國已經在**手中吃了很多大虧,更是折損不少帝國精英。為了讓帝國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臣建議,對**施行發兵征討。」

    「發兵征討那是不可能的。」天皇尚未表態,首相伊籐博文當即正然而言。

    「首相,**一日不除,帝國便會永無崛起之日。只要我們態度強硬,軟弱的清廷定然會默許帝國的軍隊殺入江寧。」有棲川宮熾仁親王也是態度強硬。

    首相伊籐博文看了看眼前這位身為參謀總長的有棲川宮熾仁親王,而後正色地轉向明治天皇:「陛下,李鴻章昨日已向帝國發出了官方通告,表示會十月初派遣北洋艦隊出訪我國。」

    「那剛好是德國兩艘鐵甲艦交付的時候。」有棲川宮熾仁一臉驚色。

    沒有理會有棲川宮熾仁親王的吃驚,伊籐博文繼續說道:「另外,李鴻章已經以清廷的名義向帝國提出了抗議,表示強烈譴責帝國貿然對一中國家族的宣戰行為,並要求帝國馬上解除與張家的戰爭狀態。」

    「李鴻章態度如何?」明治天皇當即追問。

    「態度很強硬。」伊籐博文回答道,「李鴻章先是說中國沒有國中之國,帝國單方面地向中國某一家族宣戰,乃是對中國主權的一種踐踏。他要求我們解除與張家的戰爭狀態。」

    「那首相的意思是?」明治天皇問向伊籐博文。

    而回答明治天皇的,卻是兩個聲音。

    「不能解除。」參謀總長有棲川宮熾仁和伊籐博文異口同聲。

    「一旦解除雙方的戰爭狀態,英法美三國的四艘協議軍艦便會交付到**的手中,到時候,**計劃中的四國艦隊成行,帝國將會更加被動。」有棲川宮熾仁看了看與自己政見相同的伊籐博文,正色解釋。

    「不錯,親王的話一點不假,如果帝國想保住琉球,與張家的交戰狀態,是絕對不能夠解除的。」伊籐博文認可地點了點頭,補充而言。

    「那清朝的抗議怎麼辦?李鴻章既然願意為**出頭,甚至還要派出北洋艦隊出訪我日本,這說明張家與朝廷的關係很是相當融洽的。(http://)。起碼在目前,清朝廷願意為**予以庇護。」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的明治天皇當即犯了難。

    「清朝廷的抗議不算什麼,帝國完全無視掉。至於北洋艦隊的出訪,我們也無需太過緊張,畢竟,以北洋的一貫作風,他們根本不會有任何挑起戰端的行為和舉動。」伊籐博文應答道,「至於**,我的建議是,暗殺!」

    「暗殺?」明治天皇皺起了眉頭。

    「不錯,就是暗殺,不折手段不計一切地對**施行暗殺。只要**一死,龐大的超級家族立馬就會土崩瓦解,到時候誰也無力回天。」伊籐博文點了點頭,正色回應。

    「在不能派出軍艦和軍隊殺向江寧的前提下,暗殺的確是解除帝國窘境的最好方法。臣同意首相大人的提議。」有棲川宮熾仁親王當即附議。

    「能成功嗎?」明治天皇面露憂色。

    「只要精心謀劃,成功的可能性會相當高。畢竟,每個人都有弱點,而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伊籐博文倒是相當自信。

    「好吧,雖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就這樣辦吧。」明治天皇當即允諾,「有棲川宮熾仁,另外,你參謀本部還得制定幾套後備方案。就算是暗殺行動一直沒能成功,帝國也要設法保住琉球。」

    「嗨!」有棲川宮熾仁當即領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