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混在1275

正文 第四十四章 公審 文 / 哥是出來打醬油的

    建康府,不僅僅是江南東路的治所,名義上還是大宋的「留都」。南渡之後,雖然官家以臨安府為「行在」,那裡才是實際上的國都。但卻並不妨礙留都百姓的自恃,就如後世帝都魔都之爭那般,都覺得自己才是老大。

    此時的建康城內在籍人數超過了二十萬,整個大宋來說也就僅次於臨安城。時人稱曰:「國家之根本在東南,東南之根本在建康。雄山為城,長江為池,舟車漕運,數路輻湊,正今日之關中、河內也。」

    正因這種心態,留都百姓們對待此次事變的看法有些複雜。大部分人是冷眼旁觀,認為事不關已,反正官家也好,元人也罷,總不過是交稅吃飯。而少數商家大戶則以為江山易主已成定局,不希望現有的生活為戰爭所打亂。

    次日清晨,喧囂了一晚的城中終於安靜了下來,百姓們正欲在好奇中睡去,就聽得一陣陣銅鑼聲響,各坊坊正,帶著敲鑼的衙門差役,邊敲邊喊。

    「都聽清了,奉本府新任府尊,劉太守鈞令,午飯之後,未時二刻,城西大軍校場處,將招開公審大會。何謂公審大會,某也不懂,你去了便知唄。老弱幼子就不必去了,以免踩踏。」

    新鮮的說法勾起了百姓的興趣,有宋以來,城中管理還是較為寬鬆的,百姓們對於府尊縣尊之類的青天並不怎麼悚。聽得有熱鬧可瞧,都按捺不住地興奮,一個個呼朋喚友,匆匆吃就午飯便朝那城西湧去。

    待得接近大校場處,附近的街道上都站滿了執槍跨刀的禁軍軍士,一個個挺胸凹肚,對熟人的招呼調笑也不作搭理,弄得好生無趣。在這等氣氛下,越靠近校場大聲喧嘩之音越少。

    大軍校場位於城西南角上,邊上便是高宗皇帝曾經駐蹕過的神宵宮,平時可同時供五萬餘人一齊操練,這也是城中最大的廣場了。此時的校場兩側,都豎起了一個個的木架欄,有點像後世大學校園內的讀報欄。

    人流進入校場之後,便會被禁軍軍士引導著去觀看那些架欄上的內容,不用說,那上面貼的便是劉禹帶來的ps圖片。栩栩如生的彩色畫面,有如親歷的場景,極大地震撼這些平素只能聽書看戲的普通百姓。

    「都頭大哥,這是何人所繪,怎得如此真切,那上面騎馬揮刀之人可是韃子?」不時有人向站於一旁的軍士提問。

    「某不過一介小軍,可當不得,這圖上所繪正是韃子,太平州知道麼,就在本府上游,韃子在蕪湖縣城殺害了我八萬餘大宋百姓,殊為可恨。這些都是前方探子冒死得來,可不是手繪。」

    這便是劉禹推出的圖片展,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將韃子的暴行直接深植到建康百姓的心中。一個個架欄看過去,韃子的行為也越來越殘暴,待看到那幅襁褓嬰孩被高高舉起的圖片時,承受能力稍差的已經淚流滿面,大多數人則是破口大罵。

    為了防止百姓情緒過於激動,劉禹佈置了數千禁軍維持秩序,饒是如此,仍是有情緒失控的百姓要去撕扯那些圖片,一旁的禁軍也是盡力阻攔勸解,場中漸漸地喧囂起來。

    「子青,好手段,再冷漠之人看到這些,不免也會有所觸動。如此再加以引導,民心可用啊。」說話之人是胡三省,劉禹已經通過汪立信行文揚州的都督府,將他正式調了過來,再說了他本就是沿江制司的機宜文字,因此也無須去管賈似道答不答應。

    「建康之戰在即,本城之民都無動於衷,某這些外人拼上性命卻是為何?某就是要告訴他們,此乃國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劉禹差點就脫口說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好在反應及時收住了嘴。

    臨時搭建的校閱台上,一群禁軍正在擺弄劉禹帶來的新科技,這是一套簡易的模擬廣播系統,由純後級功放,調音台,分區器,話筒,音箱和擴音喇叭組成。當然,驅動它們的小型汽油發電機和鉛酸蓄電池也必不可少。

    操作這些東西的人都是跟隨劉禹去當塗的那五十餘人中剩餘下來的,魯港大戰中犧牲了十餘人,再加上幾個犧牲在敵後的探子,這隊人還有三十多個,其中也包括了已經升為隊正的李十一。

    除了校閱台上的兩台大音箱,校場四周乃至周邊街道上,都用木柱子撐起了一個個的擴音喇叭,後來的進不去校場的百姓,便可站在街道上聽。校閱台的頂端用一塊紅布扯出一根條幅,上面用白紙分別寫著「建康府公審大會」幾個大字。

    「恕胡某眼拙,這『會大審公府康建』是何意?」愛較真的校書大家胡三省看了那條幅上的字,拈著鬍鬚搖頭晃腦地呤了一遍,卻發現根本不通。

    劉禹聞言,一陣爆汗,忘了古人的讀寫順序是和後世相反的,趕緊喚來軍士,將那條幅取下重新裝過。片刻之後,軍士回報,一應擺設都已完成。場內的百姓也漸漸聚滿,劉禹拍了拍話筒,一股巨大的電流聲傳出。

    「桑梓們,上頭,往哪兒看呢,某在這兒!」劉禹的話語經放大後從各音箱及柱子上的喇叭中傳出來,下面的百姓咋一聽,紛紛四處觀看,劉禹有些想笑,自己就像在群眾大會上做報告。

    調侃了一句也讓自己放鬆了心情,從檢閱台下看下去,密密麻麻的人頭,好在都知道是父母官在上,沒有讓整個校場吵鬧得像是一個集市。

    「建康城的桑梓們,借此機會,與眾位認識一下,某姓劉,當下權知這建康府。說來慚愧,新官上任本不應該在這種情形下,這地方太小了,哪裝得下我城中二十餘萬百姓呢。」劉禹的話引起下面一陣訕笑,胡三省也搖搖頭,認為他作為一個文官,有失穩重了。

    「無法呀,就在昨日,你們關門閉戶聽熱鬧的時候,本官,差點就被叛賊給逼上了絕路,好險哪,一支這麼長的弩箭,擦著本官的耳邊飛過去。」這一回沒有人笑,昨日發生了什麼,大部分人都心裡有數。

    「這其中的凶險之處,日後再細說。今日要說的是啊,這建康城啊,它不光是劉某的,不光是大宋的,它更是你們的。大家可能都知道,韃子要來了,劉某若是不管不顧,直接將這建康城獻了給韃子,會得到什麼?」劉禹的話有些讓人費解,漸漸吸引了台下百姓的注意力。

    「那就不只是區區知府了,最少也得是一路帥臣吧。可是你們呢,你們以為還會和從前一樣麼?鬥雞弄狗,夜不宵禁?你們錯了,元人治下,你們漢人,不,南人,過了申時,就不許再上街,違者重罰。假如有蒙古人看上了你家娘子,強搶了去,你來找本官,對不住,本官管不到他。」

    「這也無妨,對吧,天底下本就是以強欺弱。可本官要告訴你們的是,就算劉某開城獻了這建康府,爾等就一定能活?那可不一定,下面那畫兒都瞧清楚了,就在百里之外,太平州,開城出降的蕪湖縣上至七品知縣下至普通百姓,八萬餘人,無一倖免!」劉禹將手一揮,下面數萬人噤若寒蟬。

    「有人要問了,這韃子為何要屠城?本官來告訴你,因為你們在韃子眼中還不如一豬,一狗。屠了你們,才能震懾周邊鎮江府,揚州,常州,兩淮,兩江,兩浙,乃至朝廷。怕了嗎,既然投降告饒也無法周全,那便逃吧,離了這城,總無事了吧。」

    「本官與你們說這些不是要嚇唬你們,要你們收拾行裝離城。這建康城是咱們的,憑什麼要讓韃子佔了去,劉某來此就是為了看一看,堂堂二十萬人,有幾個是站著撒尿的爺們!」一時間校場上安靜地能聽見心跳聲,百姓們都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桿。

    劉禹見狀,揮了揮手,一隊禁軍押著幾個五花大綁的人走上了檢閱台,這一行人分別是徐旺榮,茅世雄,黃員外,以及徐茅部下幾個副手。台下百姓見了,有認得的,便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這幾人大伙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前幾天城中叛亂便是他們幾人的首尾。本官絕不無故加刑於人,儘管他等罪行昭昭有目共睹,本官仍要在此明正典刑,請各位鄉紳胥老上前,查驗證據及口供。」

    幾個城中有名望的老人被推舉了出來,走上台翻看了幾個人的口供,以及從家中搜出的信件等物,俱自點點頭,表示確是罪有應得,一個老頭下台時還朝台上的幾個人吐了口唾沫。台下眾人開始鼓噪,數萬人高喊著「殺了他們」,聲震四野。

    「所謂公審,除了律法,便是民意,今日民意如此,且罪行確鑿,那就不必等刑部回文秋後處置了。本官要提醒諸位桑梓,殺了他們,可就沒了退路,韃子來時,某將據城和韃子決一死戰,爾等願意相隨麼?」台上幾人中,徐旺榮只是臉色發白,茅世雄已經有些搖晃,那黃員外聞言則一頭栽到了地上。

    被調動起情緒的百姓們此刻已經熱血沸騰,紛紛揮拳高喊著「願意」「殺韃子」等口號,劉禹滿意地笑了,後世活了快三十年,這種小手段那是耳熟能詳。旁邊的胡三省拈鬚不語,他自恃一個斯文士子,尚且激動不已,台下的無知百姓可想而知,這等民意釋放出來,倒底好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