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糊塗三國

正文 第18章 眾學士初試大觀園 文 / 天月初心

    眾學士初試大觀園陳言忠亂評詩二首

    上回說道陳誠來到了洛陽司馬大家裡,卻被認為是來參加招選的。陳誠在馬上一躬身,問道:「在下是從長安前來,第一次來到洛陽,不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事?還請你能夠告知在下。」

    「哦,原來是個外鄉人。我們司馬大人有感天下大亂,一心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家大人說了,要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招攬天下人才,所以就預定明天在府中舉行大選,能夠選中的人會成為我們家幾個老爺的家臣,甚至我聽說三少爺還要選中其中一人作為義子。」

    靠,陳誠暗自罵了一句,又被算計了。連年的征戰,大家好像都很活躍,這幾個歷史上的名相賢臣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啊。說什麼自己來了就是司馬孚的義子,看樣子,好像還是要自己爭取啊。

    陳誠想了想,說道:「嗯,這位小哥我想問一下,不知道參加這件次大選有什麼條件,還望能夠告知。」說著,還令人從包裡拿出了一串錢。

    那小廝看了看那串錢,色澤清晰,形狀方正,一看就不是所謂的「董卓大錢」,市值不錯哦。「大人,您一看就是一表人才,如果您來參加的話,肯定能夠選中啊,到時候您一步登天,來到府裡一定要多多照顧我啊。」

    「好了,別廢話,快說吧。」「是,是。我們家大人說了,既然是求賢就不能夠有諸多的限制,所以只要在這裡留下名字,無論是達官貴人,侯爺公子,還是寒人布衣,九流藝人,只要有真正的才華,都能來參加的。」

    這個「求賢令」與歷史上曹操的「唯才是舉」一樣啊,怪不得最後會混到一塊啊。

    好吧,沒有辦法只能夠到時候再說了。當下陳誠留下了名字,找宿處去了。

    還真是個大觀園啊,好大的一個內院,就像是一個校場之中,「嗯,不會真的是校場吧。」唉怎麼說呢?這會房價還真是便宜啊,看這樣來的人還不少,而且來的人還有的是帶著兵器,恐怕這次大選是有文有武吧。陳誠環顧這校場中,還真是幾列兵器架,在這個校場的東面還壘了一個大檯子。

    「不愧是個商業家族」,陳誠暗暗的稱讚道。「漢朝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抑制商業發展的政策,所以在西漢初期的時候,有很多的商業城市,城市的發展也變得迅速起來,而商人的地位也沒有如同現在一般。在民間有很多的大富豪,雖然身無功名,但是卻是很有權力。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實際上這樣的大一統是一種財富與權力的再分配,從民間到中央的集中。當然秦始皇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但是他只是太過於相信政府的權力,從而導致了暴政,但是漢武帝卻是能夠很好用文化的力量來改變了民間的追求。從漢武帝之後,商業的力量被作為一種壓制的成分似乎成為了一種傳統,但是東漢不一樣,從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再加上現在動亂之下也沒有人去管轄,所以發展的很是活躍。不過他們唯一擔心的就是像董卓這樣的人,一聲令下就能夠把自己家產沒收殆盡啊。」

    陳誠正想著的時候,聽到有人喊道:「大家請靜一下,大家請靜一下。有請司馬防大人。」只見在眾人的簇擁中走出了一位中年人,正是司馬防。

    這司馬防字建公,其父司馬俊是東漢穎川太守。就是那個曾經在黃巾之亂中立了大功的那個,最後卻是病死在長安城裡。這個人有八個兒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

    看書,網同人:

    ,俱知名,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故時號「八達」。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司馬八達」,晉宣帝司馬懿是其次子。

    算算時間的話,這會司馬防應該是任洛陽令是吧。看來真的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啊。這麼說來,他旁邊的那幾個人不就是。陳誠看向司馬防的那幾人。

    卻看到一個人生得和其他幾個人有些不同,如果說這幾個人都是司馬防兒子的話,那麼真的就是司馬懿了?嗯,也沒有長得像狼了,不過一看就覺得長得像是個領導,不得不說有的人長相確實很有特色,上一世的陳誠就有一個同學長得就很像是一個漢奸,這也是歸功與現代電視裡面塑造的人物了吧。

    如果用心理學和生理學來解釋的話,那麼就是每一個人的腦子和性格都是不同的,對於外界的感應也不同,有的人覺得好看的東西,但是有的人可能覺得不是這樣的,雖然大部分的人隨著成長會變得差不多,但是還是有細微的差別,所以對於某個特定的東西,自己還是會變得特別的敏感,但是別人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感覺。雖然這樣的幾率很少,但也不一定不會出現的。嗯,可能曹操就對司馬懿特別的敏感吧。嗯,也或許是同樣是梟雄,所以會比較發現對方吧,對對方很在意的,也許因為在對方那裡可能看到自己的模樣吧。這樣的事情還是很會令人覺得恐怖的。

    陳誠還在那裡胡思亂想,等到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只聽到這麼一句:「本次大選分為武力,政事,統帥,文學。這四項分為甲乙丙丁,立在四角。請參見這些比賽的上到各自的地點報名,各項選出的前三位將會在明天的時候就在這個台上,授予官職。」

    原來明天才會是**啊,台上的那幾個人也準備要離開了。唉,今天也是要好好表現才是啊。陳誠自己托了托下巴,那我到哪裡去呢?就這個吧。

    陳誠來到校場的一角,那裡插著一面大旗,上面寫著兩個大字「文學。」嗯,就是這個。陳誠上前報了名。卻聽到有人說:「看,這樣的布衣還真來了啊。」「是啊,看看,穿成這個樣子,真是丟臉啊。」陳誠看著自己的樣子,穿成這個這個樣子,一身的青衣,腳上的鞋子還真是自己的母親就是陳大娘做的。

    是有點不好看了,不過這僅僅是吧某些人生活比較懶散罷了,衣服嗎,舒服就好了,要求不要太高了喲。

    不過受到諷刺的人不僅僅是陳誠哦,「你們看,還有個小孩子啊,是啊,還是有人帶著來的啊。」「這是哪家這麼胡鬧啊。」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是陳誠那般臉皮厚無所謂的。

    「我來這裡是為了揚名,爾等來此是為了求祿,你我之間的差距有如紅泥,到底是誰真正的丟臉呢?」沒想到這個小孩子的耳朵真的不錯,竟然把這些人的話聽得一清二楚,「況且這位學士,只是穿的簡陋了一些,可是聖人也有過困於陳蔡之間,徘徊於宋楚,歷經七日斷糧,穿的用的怕還比不上面前的這位,沒想到你們這些人讀了幾天書,連自己的師傅都忘記了吧。」

    這裡面還有我的事?陳誠不由的笑了起來,小朋友很可愛啊,要不要和怪叔叔玩遊戲啊。

    旁邊眾人聽到這童聲清脆,說的話也是有理有據,連連升起了一番讚歎之聲。就連通向檯子的路都給閃出了一條。只見那面試官是個老學究。還真是個矮冬瓜啊。

    「嗯,雖然年小,但是說的很有道理,孩童,不知你今天來到這裡,打算怎麼做啊?」

    只見那個孩子走到書案面前,拿起了筆墨,刷刷的在紙上寫起來。

    說起來,紙這個東西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十分的普及,西漢時代,我國當已發明造紙,但目前出土的西漢時代麻紙,至今未發現一張是寫過字的。再從東漢以前人們書寫工具主要的還是竹簡和縑帛、東漢以後紙才將竹簡和縑帛逐漸代替的史實可以看出,在東漢和帝時期蔡倫的蔡侯紙未發明以前的麻紙,使用價值是不大的。根據輕工業部造紙工業研究所對迄今發現的幾種古紙進行科學的化學分析和化驗結果得出的結論認為:只有蔡侯紙才是真正的紙。蔡侯紙的發晨是造紙工業的重大突破,為以後造紙技術的提高開闢了寬闊大道,使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技術越來越新。東漢末年又有東萊人左伯創造了「左伯紙」,據說質量比蔡侯紙還好。但是,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紙與縑帛和簡牘並用,紙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後者。

    沒想不到司馬氏竟然會在這種事情上使用紙,陳誠心裡暗自估量著這個家族的實力。能夠用紙,一方面說明這個家族有能力,財力,人才,一方面能夠這麼快的就接受新鮮事物,我想這才是真正掌握了時代的脈搏了吧。

    不多時,那名孩子就已經寫完了,只見他放下筆,一揮袍袖,轉身走了。那位老學究拿起了那張紙,看了看,就不住的點頭,這讓眾人更加的驚奇,其中有一個人說道:「先生,不如您讀出來,讓我們一直聽一聽。」

    「好,你們聽好了,雖然這裡的人多,但是能寫出這樣詩的人恐怕也是不多呀。第一首,鴻鵠比翼游,群飛戲太清。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逍遙放志意,何為怵惕驚?嗯,不錯。你們接著聽好,第二首是:轉蓬去其根,流飄從風移。芒芒四海塗,悠悠焉可彌?願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且以樂今日,其後非所知。」

    老學究讀完了之後,頓了一頓,問道:「你們當中有誰知道這是說了些什麼嗎?」眾人之間開始有了一陣騷動,相互看看,但是沒有一個人開口,老學究繼續說道:「誰能夠說出來的話,我可以算他過了關了啊。」

    此話一出倒是有人要躍躍欲試,其中一個人站出來說道:「先生,在下孟非,依學生看來,這首詩是明志的。」「嗯,不錯不錯。」那位老學究瞇著眼睛答道。

    這時有另一個人走出來說道:「在下河北趙峰,先生,依在下看來,這首詩不僅僅是明志。現在的學者都是學習今古文經學,但是在高祖皇帝文景皇帝的時候卻是學習的是黃老之術。我看這首詩應該就是有著前輩的思想,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好好,能夠看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那老學究顯然對這個答案更加的滿意,但是還在問道:「還沒有人有新的意見?」此時環顧眾人,卻是沒有人在前去回答了。

    「年輕人,你怎麼看呢?」陳誠還在看熱鬧的時候,沒想到那個老學究找到了自己,「那個孩子怎麼說也是幫了你的忙,你也說說見解吧。」老學究瞇著眼睛,笑瞇瞇的看著陳誠。

    「哦,」陳誠木木的答了一句,「其實在下沒有看明白。」此言一出,引來了大家的哄笑。陳誠見大家笑了也就跟著笑了笑,接著說道:「可是我知道,這首詩和我真的沒有什麼關係。」話音一落,笑聲更大了。

    但是等笑聲一落,卻又一個聲音響起:「我宣佈,文學的第一名就這個年輕人了。」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