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外戚 文 / 戰靈子

    ps:東漢如此多幼帝,也有其偶然的原因。與東漢皇帝大多短命相反,他們的母后或皇后卻都長命,且「主少母壯」。漢朝又確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斷時,皇太后可以監護人的身份監督、選立嗣位人,以至臨朝稱制。太后臨朝稱制,其權力與皇帝相等,東漢「臨朝者六後」,這種情況下,太后們在選擇嗣君時大多「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有些太后為了滿足自身的權欲,還廢長立幼,如原和帝之後鄧太后,以長子劉勝有痼疾為由不立,而偏立少子劉隆,其生時才百餘日,剛立不久就夭折,後又立劉牿,也才12歲,一太后竟兩立幼帝,把持朝政達16年之久。東漢後宮干政的局面是漢朝時皇后制度乃至後宮制度不成熟的一個典型縮影,這也是封建地主階級對完善後宮制度不斷探索的結果,對以後不斷完善後宮制度起了深遠的影響.

    一、出現原因

    (一)皇位繼承製度的局限性

    秦統一中國後,秦王政自認為「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因而取兩者之尊稱「皇帝」,並由此確立整套與皇帝相關的制度,其中皇位繼承製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為了萬世一系地將自己的寶座傳給自己的子孫,以「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也。秦雖歷二世而亡。但秦始皇開創的皇位繼承製度卻保留下來,到東漢時已日臻完善。這種皇位繼承製度,使儲君的範圍集中在當今皇帝的子嗣當中。選擇餘地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現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極大,東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東漢除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獻帝(劉協)外,其餘都未滿36歲而亡。其中,除去安、質、桓三帝以劉氏宗族身份即位外,其餘都遵從「父傳子。家天下」的繼承原則。皇帝們雖然嬪妃較多、結婚早,但由於身體發育尚未成熟。過度縱慾,無疑會影響自身的健康,使後代多體質孱弱而夭折,如果涉及宮廷爭寵、廢立。再加上古時醫療技術的落後,其中能成人的皇子本來就不多,皇儲的選擇範圍就更小了。東漢先帝死時都早,所以能存活下來的皇子必然年齡偏幼,但只要先皇有子嗣卻是非立不可,東漢多幼帝,這是封建制度終其一生無法治癒的痼疾。

    (二)後宮干政的毒瘤

    東漢如此多幼帝,也有其偶然的原因。與東漢皇帝大多短命相反,他們的母后或皇后卻都長命。且「主少母壯」。漢朝又確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斷時,皇太后可以監護人的身份監督、選立嗣位人。以至臨朝稱制。太后臨朝稱制,其權力與皇帝相等,東漢「臨朝者六後」,這種情況下,太后們在選擇嗣君時大多「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有些太后為了滿足自身的權欲,還廢長立幼。如原和帝之後鄧太后,以長子劉勝有痼疾為由不立,而偏立少子劉隆,其生時才百餘日,剛立不久就夭折,後又立劉牿,也才12歲,一太后竟兩立幼帝,把持朝政達16年之久。東漢後宮干政的局面是漢朝時皇后制度乃至後宮制度不成熟的一個典型縮影,這也是封建地主階級對完善後宮制度不斷探索的結果,對以後不斷完善後宮制度起了深遠的影響.

    (三)專權惡果

    1、惡果總結

    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而光武帝不同於其它開國皇帝的是,沒有大肆屠殺或者壓制開國功臣,反而對他們禮遇有加,功臣們大多能保全性命、待遇和地位。東漢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更成為一種牢固的觀念。於是,與皇帝結親的大多是將相功勳和世代公卿巨族的家庭,他們本來就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當他們的女兒姐妹甚至姨姑成為后妃特別是皇后或太后時,靠著這種裙帶關係,他們會得到更多的恩寵,獲得更高的權力和地位。並且,臨朝的太后們,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一般都會召父兄入參大政,掌握軍政大權。外戚中當權者們為了長期掌權的需要,千方百計地控制並籠絡住皇帝,擁立幼帝即位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例如梁冀先後擁立三幼帝,沖帝(劉炳)、質帝(劉纘)、桓帝(劉志),執掌朝政大權多達18年之久,「父兄子弟並為卿校」,結黨營私,縱容**。期間,質帝稍對梁冀不滿,竟被毒死,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外戚們的倒行逆施引發幼帝的不滿,一旦幼帝成人後親政,就會借用宦官剷除外戚勢力,最終導致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惡劣後果。

    東漢王朝正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出現眾多幼帝即位的現象是地主階級在構建政權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陣痛,幼帝即位、外戚專權、宦官干政是這場陣痛中的三個焦點,也是歷代封建王朝著手解決的重點,但終其一生,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三大痼疾,這三大痼疾最終伴隨著封建君主**制度的結束而消亡。

    2、相關傳說

    何國舅謀誅宦豎

    《三國演義》有「何國舅謀誅宦豎」一回。何國舅便是何進。他是後漢少帝的舅舅,少帝名辯,是靈帝的兒子,正宮皇后何氏所生。靈帝不喜歡他,而喜歡後宮美人王氏所生的兒子,名喚協。不立正宮皇后的兒子做太子,卻立後宮美人的兒子,在君主時代叫做「廢嫡立庶」,是違反習慣的,不免引起朝臣的諫阻,招致全國的批評。所以靈帝遲遲未能舉行。後來卻一病死了。

    歷史上說:靈帝是把後事囑托宦者蹇碩,叫他擁立協做皇帝的。當靈帝死的前一年,曾設立八個校尉。校尉是漢朝直接帶兵最高的官。就像如今的師長一般。凡校尉手下,都是有兵的。再高於校尉的將軍,卻像今天的軍長一樣,手下不一定有兵了。當時設立八校尉,其中第一個便是蹇碩。其餘七個校尉,袁紹、曹操,還有後來屬於袁紹、烏巢劫糧時為曹操所殺的淳於瓊。都在其中。歷史上說其餘七校尉,都統於蹇碩。大約蹇碩是八校尉中的首席。以一校尉而兼統七校尉。其實權就像將軍一般,不過沒有將軍的名目罷了。大概因為他是宦官,不好加他以將軍的稱號罷。然而其實權的不小,卻可想見了。當時到底是靈帝因為他有兵權。把廢嫡立庶的事囑托

    他?還是他因兵權在手,生出野心,想要廢嫡立庶,詐稱有靈帝遺命?我們今天也無從斷定。

    歷史上這類不知真相、難以斷定的事實,正多著呢。靈帝未曾廢嫡立庶,靈帝死後,一個宦官卻出來幹這件事,無論其立心如何,在法律上總是毫無根據的。非靠實力不能解決。蹇碩雖是八校尉的首席,其餘七校尉未必肯聽他的命令。而且八校尉只是新設的兵。在京城裡還有舊有的兵呢。舊有的兵屬誰?那何進在名義上是大將軍,一切兵都該聽他的調遣的。漢朝離封建時代近。大家都有尊重貴族之心。國舅是貴族,容易得人擁護。宦者卻是刑餘賤人,大家瞧不起的,無人肯聽他的命令。所以蹇碩在當時,要廢辯而立協,名義上既覺得不順。實力上,倘使為堂堂正正的爭鬥。亦決不能與何進敵,只有運用手段,把何進騙進宮裡去殺掉之一法。在宮外是大將軍的勢力大,在宮內卻是宦官的勢力大,宮禁是皇帝所在,攻皇宮就有造反的嫌疑,這件事無人敢輕易做。蹇碩在當時,倘使真能把何進騙進宮殺掉,他的希望,倒也或許可以達到,至少是暫時可以達到的。苦於何進也知道他的陰謀,不肯進宮,蹇碩無法,只得聽憑辯即皇帝位。此即所謂少帝。蹇碩既未能廢立,就不過是一個宦者,他手下的兵,是既不足以作亂,也不能擁以自固的,就給何進拿下監,治以死罪。

    當後漢時,宦官作威作福,天下的人民恨極了。當時的士大夫也都痛恨他。這時候,要誅戮宦官的空氣,自然極其濃厚。何進便想把專權得寵的宦官,一概除盡。然而宦官和太后是接近的,天天向太后訴苦。女人家的耳根是軟的。聽了他們的話,就不肯聽從何進的主張。何進無法,乃想調外邊的兵進京來威嚇太后。這樣一來,宦官知道事機危急,乃詐傳太后的詔旨,叫何進入宮。何進想不到這時候的宮內還會有變故,輕率進去,竟給宦官殺掉。宦官此等舉動,不知道是以為無人敢犯皇宮呢,還是急不暇擇,並未考慮?總之,在此種情勢之下,還要希望人家不敢侵犯皇宮,就沒有這回事了。這時候,袁紹的堂兄弟袁術,正受何進之命,選了兩百個兵,要去代宦官守衛宮禁。聽得這個消息,就去火燒宮門,攻擊宦官,宦官如何能抵敵?只得挾持少帝,逃到黃河邊上的小平津。有的為追兵所殺,有的自己投河而死在京城裡。那袁紹此時,正做司隸校尉,是京城裡管緝捕督察的官,把他(們)盡數搜殺。

    (四)制度分析

    一種不適宜的制度,人類不經過長久的經驗,是不會覺悟的。把宗室分封於周邊,後來互相攻擊,甚而至於對中央造反,這是從封建時代就積有很長久的經驗的。所以秦始皇併吞六國之後,已不肯再分封子弟。漢高祖不行其法,但到景帝時吳楚七國造反之後,也就覺悟其制度之不可行,皇位傳到武帝,漢武帝就把所封的王國,地方都削小,政權也都奪去了。至於外戚秉政,足以貽禍,則其經驗較淺。所以在漢代,前漢為外戚王氏所篡,後漢還是任用外戚。但所用的外戚,沒一個有好結果,然而一個外戚去,一個外戚又來。於是出現了外戚掌權和宦官專權輪流交替的死循環。正和辛亥革命以前,一個皇帝被打倒,又立一個皇帝一樣。當一種制度的命運未至滅亡的時節,雖有弊病,人總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這制度不好。譬如當今時代,我們天天罵奸商,卻沒有人攻擊商業制度一樣。(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