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太一 文 / 戰靈子

    ps:中國神系的第一神『太之初一』。在《莊子》、《神異志》中出現過。

    一、太一

    太一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

    《莊子》: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閒,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中國神系的第一神『太之初一』。在《莊子》、《神異志》中出現過。

    一、太一

    太一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

    《莊子》: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閒,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翻譯過來就是

    元氣萌動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於「無」,而沒有存在也就沒有稱謂;混一的狀態就是宇宙的初始。不過混一之時,還遠未形成各別的形體。萬物從混一的狀態中產生,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體時稟受的陰陽之氣已經有了區別。不過陰陽的交合卻是如此吻合而無縫隙,這就叫做天命;陰氣滯留陽氣運動而後生成萬物,萬物生成生命的機理,這就叫做形體;形體守護精神,各有軌跡與法則,這就叫做本性。善於修身養性就會返歸自得,自得的程度達到完美的境界就同於太初之時。同於太初之時心胸就會無比虛豁。心胸無比虛豁就能包容廣大。混同合一之時說起話來就跟鳥鳴一樣無心於是非和愛憎,說話跟鳥一樣無別,則與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麼不露蹤跡。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這就叫深奧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歸於自然。

    太一,全名天乙貴人。屬於四柱神煞。或作「泰一」、或作「太乙」、或作「天一」、或作「貴人」,包含多個意思。

    可以指:

    1、神明

    為神明,也寫作「泰一」。《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索隱》:「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又《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劉伯莊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淮南子.天訓》:「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宮者,太一之居。」《周禮》註:「昊天上帝,又名太一。」《易緯.乾鑿度》鄭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五經通義》:「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2、元氣

    是指元氣。《禮記.禮運》:「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其註:「太,音泰。」疏:「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混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3、道的別稱

    道的別稱。《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又云:「萬物所出,造於太一。」註:「太一,道也。」

    4、十二神之主

    也寫作「太乙」、「天一」、「貴人」,星名,英firstgreatone,屬紫微垣。在天龍座。為十二神之主。降祥賜福,解險扶危。順布者吉,逆布者凶。古代傳說中三神之一,而太乙形成天地萬物之靈氣。在紫微宮門外天一星南。《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步天歌》:「左右四星是四輔,天一太一當門戶。」《星經》云:「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楚辭.九歌》中有《東皇太一》章,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詞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

    5、終南山的別稱

    終南山的名稱,即今天的終南。

    二、太一原則

    古代哲學範疇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哲學範疇。

    1、中國哲學

    中國古代「太」又寫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莊子.天下》稱老子的學說「主之以太一」,「太一」即老子所謂「道」,又稱為「無」。他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都是「有」。他的「道」的學說具有否定上帝創世說的含義。在《呂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質本原。《大樂》中說:「音樂……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又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這個「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氣」,即精細的原始物質。在《禮記》中「太一」也指元氣。《禮記.禮運》說:「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孔穎達認為「大一」即「太一」,「必本於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

    2、西

    方哲學

    在西方古代哲學中,太一(theone)意謂單一、獨一、沒有界限、沒有區分、自身渾然為一。古羅馬帝國時期新柏拉圖學派哲學家普羅提諾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太一產生出來的。太一是絕對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終原則。它絕對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質的或思想的屬性來說明它。

    太一是絕對的一,它排除雜多和區別、運動和靜止;太一也不是思想、意志或活動;太一是超時空的、無限的、永恆的、不變動的,沒有過去或未來,永遠是自我同一的。嚴格地說,不能用存在物的規定性說太一是「這樣」或「不是這樣」,這樣述說就會限制了它。太一是語言字所不能名狀的。

    太一創造萬物不是一種有意志有意識的活動,而是一個流溢(emanation)的過程,流溢這個詞彙來源於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認為,神是不可言說的「太一」,它是無限完滿的。但是正如水滿自溢,太一自身向外不斷的流出。而這些流出的神性也就是「流溢」。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也都是來源太一的流溢。可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純粹的思想或心智,然後由「奴斯」流出靈魂,最後由最低等的生命流出物質世界。

    太一沒有任何認識活動,甚至不能認識它自己。但人的靈魂自然地對太一有一種愛,渴望回到太一。為此,靈魂必須超脫**,清修靜觀,苦思默想,沉浸於精神生活,達到出神忘我的境界,通過直觀與太一融為一體。(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