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四十四章 明王和曼荼羅(一) 文 / 戰靈子

    明王明王(梵語vidyā-rāja),又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明,即破愚闇之智慧光明,即指真言陀羅尼。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彌勒佛的「忿化身」是大輪明王,大日如來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五大明王明王最為人知最流行的是五大明王。在新、舊兩譯的《仁王經》中,出現了五大明王的名稱。他們是:1、不動明王不動明王。他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被稱為不動尊或無動尊,與觀音和地藏菩薩並列,成為民間佛像的三大主尊。不動明王居於五大明王中心位置,亦即居於首位,另四尊明王圍繞在他身邊。不動明王和大日如來關係密切,被視為大日如來的化身或使者。西藏大多數不動明王的造像都是三頭六臂或一面八臂的忿怒尊,右手拿劍,左手握羅索,而且多是坐像,少有立像,是沿襲了印度教的忿怒尊的濕婆神的信仰。2、降三世明王降三世明王。第二位是東方的降三明王,意為「降服三個世界」,他經常和不動明王並列成一對出現,是密宗名第二的金剛薩多。降三世明王也是由印度教的忿怒尊濕婆神演變出來,其造像多是三頭六臂或一面八臂的恐懼模樣,其額頭中央有濕婆神特徵的第三隻眼睛,身上穿著虎皮裙,兩足之下分別踩著相當於濕婆神的大自在人及其明妃烏摩,表示自己比模仿對像更強有力。降三世明王兩手的小指在胸前勾合結成降三世印,表示降伏過去、現在、未來與佛教為敵的一切障礙。3、軍荼利明王軍荼利明王。第三位是南方的軍荼利明王,意為「盤繞的東西」。由圖像來看,軍荼利明王身體各部,都戴著蛇的裝飾物。軍荼又意為「拙火」,乃是象蛇一樣沉睡於身體海底輪之靈熱。軍荼利明王又和不死妙藥「甘露」的信仰有密切關係,故軍荼利明王亦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軍荼利明王的造像,通常是一面八臂,左足稍稍上舉,做出踏空的姿態,而中央的左右兩手各自伸直食、中、無名指,然後再用大拇指掐住小指,將兩手在胸前交叉,這種威嚇對方的印相,是軍荼利明王的代表姿態,其餘的手,分別拿著金剛杵、寶輪、三叉戟等法具,表示以他強大的力量祛除種種障礙。大威德明王。第四位是西方的大威德明王,意為「具有大威力德性」。他被視為殊菩薩的眷屬或化身。4、大威德明王大威德明王的一項特性,是他一定騎著水牛,這是反應原始社會所謂魔神征服水牛的神話。大威德明王的造像多是六面、六臂、六足的姿態,因此,又此,又有「六足尊」之稱。他的六隻手所握持的東西是劍、戟、棒、索、弓、箭。但演變到最後,大威德明王竟然是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形態,同時臉部成為牛面。5、金剛夜叉明王金剛夜叉明王。這是五大明王中的最後一位,也是五大明王中唯一擁有「金剛」的稱號的一位,與擁有古老歷史的其他明王比較,金剛夜叉明王似乎是後來才出現的尊格。金剛夜叉明王的造像的特色,是他臉上的五隻眼睛,有兩對是兩隻眼睛左右上下並排,然後在額頭中央,再放置第五隻眼睛。五隻眼和三張臉,使人有恐怖之感。除此之外,金剛夜叉明王將左腳舉高,擺出了丁字形站立的姿勢也很特別。他的左右第一隻手,分別握著金剛鈴和金剛杵,顯示他是金剛界體系的尊格。金剛界,音譯作日羅馱睹。與「胎藏界」相對,二者合為佛教密宗根本兩部。略稱金界。密宗視宇宙中一切皆為大日如來所顯現,表現其智德方面者稱為金剛界;表現其理性(本來存在這永恆悟性)方面者稱為胎藏界。金胎兩部之所由區別,是由觀察的方面和立場不同而表法因而不同,蓋自心之圓具萬德,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說此法爾之理,本來具有之相者為胎藏界,故胎藏界曼荼羅亦可稱為本有曼荼羅、理曼荼羅、因曼荼羅。如來無邊智慧,悉與冥合,示此觀照之智的差別相者,為金剛界。此雖佛智,亦非眾生所無,到佛果而始生也,固亦為本有,然在金剛界則以顯佛果上之智的差別。故金剛界曼荼羅亦稱修生曼荼羅、智曼荼羅、果曼荼羅。以金剛為喻,取其二義,一為自體堅固,一為業用銳利。如來內證之智德,其用銳利,能摧破惑障以證實相之理,其體堅固,不為一切煩惱所破,猶如金剛寶石之堅固,不為外物所壞,故金剛界具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反之,如來之理性存在於一切之內,由大悲輔育;猶如胎兒在母胎內,亦如蓮花之種子蘊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覺、化他等諸義。又金剛界若配以五智,即分為佛、金剛、寶、蓮花、羯磨等五部;胎藏界為導他之教,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則分為佛、蓮花、金剛三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