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 李過的戰船 文 / 星河小船
利達等人的想法和舉動,李過瞭然於胸,當然,除了自己的觀察,也有西馬竇對利達等人想法的報告。
西馬竇介紹說,葡國在澳港的船維護良好,至少再征戰十年往上不成問題。所以,說句實話,李過對葡國的船很感興趣。
但是現在利達等人已經被買船的銀子所吸引了,很急。這種情況下,李過卻並不急了。辦事情有時可以拖一拖,放一放,反而效果更好。
李過最開始買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造船仿製,宋應星雖然本事多,但並不是專業的船工。而且,鄭和時代的寶船製造技藝幾乎失傳,所以,仿製並加以改進是最快的途徑。
而葡人的戰船依然可以征戰,倒更是一件好事。李過不急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現在他琢磨著該怎麼樣的將船買下來,該怎麼樣的部署,該怎麼樣的收編這些人。
現在看利達這些人真的著急了,李過才慢著性子召見了他們,和他們談了談戰船和收編水手的事。
「你們真的要買船?」李過皺了皺眉頭。
利達和那三個船長互相看了看,堅定的點了點頭。這段時間幾個人想了很多,對於買船一事已經達成了共識。因為他們現在經濟極為困頓,除了貿易的蕭條,維護艦船對他們現在經濟狀況來說,是很大的一筆費用。
因為葡萄牙王國的消亡,出售戰船已經不再有道德和法律上的制約。所以。對於出售戰船他們心安理得。
但李過要是不買的話,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戰船停在港口,任憑戰船被海水腐蝕掉了。利達他們實在是沒錢保養了。
所以。把船賣掉既可以讓艦船發揮它的作用,又解決了生計問題。
於是,利達對李過說道「李將軍,我們跟你說實話,我們真的想買船,如果您嫌價錢太貴,這些可以商量的。」
「哦?」李過挑了挑眉毛。
「一艘船我們最低可以買八千兩銀子。太少就真的不行了。」利達說。
李過看了看宋應星,宋應星點了點頭。利達到達北海的時候,宋應星看過葡人的船。八千兩很值。
「那你們的圖紙呢?」李過問。這是很關鍵的,圖紙是為了維護船隻,更是為了能夠快速的仿製造船、和加以改進。
「圖紙當然是隨戰船一起給您的。」利達回答。
「那船上的水手怎麼辦呢?要知道,雖然我們的人也可以經過訓練能開走戰船。但畢竟還是要有經驗的水手進行引導。所以,我們想僱傭一些人。」李過說。
對於僱傭水手一事,利達和其他的船長都認為可行。
當時的西方帝國,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異巨大。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生活狀況並不是很好。就以英格蘭為例,在16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依靠工資生活,而且工資並不高。相對於明朝官員商販每年三四十兩的收入來說。葡人大約有十兩到二十兩銀子的年收入。
而駐澳的這些葡國士兵則是更慘,現在幾乎沒有收入。都是在維持生計。所以,利達建議說,如果吃穿住行能夠保證,那這些葡國水手每年額外給上十兩銀子就可以了。
李過心裡在想,不能吧,這也太低了。於是,李過點點頭,表示同意。
這樣,李過一行人便跟著利達等人來到了北海市的海邊。
在那裡,李過看到了很和諧的一幕。船上的水手都已經上岸了,在那裡的李過水軍根據李過的指示,熱情的招待了他們。
兩撥人儘管言語不通,但是比比劃劃的弄得還算明白。這些葡國水手沒有依靠,處境艱難,所以對李過的這些人很是羨慕。這也是人的天性使然,要不怎麼說什麼事得有組織呢!有了組織就有了依靠。
所以,當利達等人宣佈準備帶領這一小支艦隊準備投靠李過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是贊成的,因為他們現在無家可歸。
這令李過很滿意,因為一艘船需要一百五十人才能開動和戰鬥,李過便命令馬世耀挑選人員輪番上船學習。
李過詳細的查看了這些大船,這種葡國的大帆船是當時常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有三層的甲板。船的兩側有三排的舷窗,舷窗裡露出了很多炮口。
當時的西方艦船上都裝了很多的火炮,船上的火炮配置也很多,最主要的是加農炮。加農炮是最大、最強的武器,比一般的長炮擁有更高的徑長比,最大炮可以將五十磅的炮彈射倒五百米開外、甚至更遠的打擊對方的艦船。這是海戰中遠距離攻擊敵人的武器。
還有在裝配在船舷護欄上的旋轉炮架上發射的。所有的旋炮都是後填裝的,這意味著在必要時它們可以非常迅速的再次填裝。旋炮既可以發射實心炮彈也可以發射殺傷人員的葡萄彈。這是海戰中的近距離武器。
利達見李過很關心火器,便把圖紙拿給了李過,並講給李過聽。
利達的船是旗艦,上面配備了重型火炮大約能有30門。兩門火炮放在艦尾,用來充當艦尾反擊炮。兩門火炮放到主桅附近,兩門火炮放到了前甲板上。其餘的二十四門長管、半長管加農炮放到了船的兩側,因為當時火炮的主要火力就是在兩側的船舷。
而且,大部分火炮都被裝在兩輪的小車上。
另外,船上還配有14門旋炮,平時被放在甲板或者船樓下面,一旦有必要,它們就可以重新安裝到包括傳說和船尾的各個地方。
李過看了很滿意,暫時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畢竟自己有利自己的戰船了。
不過按照現代海軍的部署,船上運載的士兵還不夠多。除了大約一百五十人的船員,只能運送二百名士兵。李過想著還要改進。
但有一件事還未敲定,那就是關於澳督利達幾個船長去留的問題。
所以李過問,「利達丈夫,你們是想留在我這裡還是要離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