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中華民族的榮耀 文 / 郁榕

    「中國自給自足的思想很濃,而西方講究社會分工。因為社會分工,所以對商業和交通更加依賴。」

    一列高速列車到站,因為密封在隧道,又隱沒在叢林之中,如果不是看見車站出來的旅客,你很難察覺。以前擔心列車裡面的空氣問題,但是現在列車速度非常高,空氣已經不成問題。反而為了讓列車更加高速的運行,進行了空氣流體力學的研究。

    松柏鎮是高速列車的末端,只有單線。旅客人數不多,主要還是貨運和商品配送。

    酒店另一側的輕軌車站人數就比較多,主要是學生,研究人員和公務人員,當然也掛著貨運車廂。相當多的短途行人或者貨運還是選擇了自行車和馬匹。短途也有電動車,不過都是人們自己家裡用來貨運的。

    因為農民種植並不是單一品種,導致收穫季節延長、分散,運往貨倉的大多數都是加工好的產品,基本上沒有出現大車拉小車拉的現象。所以每天在路上的人都差不多。

    「你的運動量大不大?」麗質在給何龍斌蒸肉的時候還是問了一下。

    何龍斌的身體素質不是太好,是沒有保護就不能出安全區的那種,不到四十歲,但是身體活性已經成仙了衰退的現象。

    「還好,您不用那麼客氣。」何龍斌沒有理解麗質問的含義。

    麗質也沒有繼續問,而是選擇了普通的豬肉。她的手很快。用刀切肉的時候讓人眼花繚亂。三個人蒸肉都是不要一樣的。張春夫婦選擇的都是野生動物身上的精華部分,熱量和營養都比較高,添加的蒸肉粉也是特製的。三個小蒸格是放在一個蒸籠裡蒸,這會讓何龍斌的那份也會沾上香味。

    看著女主人在一家酒館親自下廚招待客人,何龍斌對這種情況還不是太適應,出國的幾年回來,國內的變化很多讓他看不懂。現在他很難分辨到底是國外先進,還是國內先進。

    「國內的科技都是從小型化,家庭化入手,以滿足家庭需要為目的。但是國外不一樣。是以規模化。大型化,商業化入手,是滿足商業需要。西方認為只有利益驅動才會讓人們有興趣投資,促進科學的發展。而比如我們國家的這種模式。如果政府推動力不足。人們發展的意願不足。科技和社會進步就會陷入停頓。」

    何龍斌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那是因為西方的歷史短,他們看問題跨越的時間也短。你認為滿足商業利益而產生出來的商品生存的時間會有多長?」

    「一個商品壽命大概在五年到十年左右,一些藥品壽命可能會長一些。」

    「可是因為商業利益關係。產品的價值往往會被誇大了。在中國,一項技術或者產品,他們的生產和進一步改進,融合入其它技術的時間很短。電子計算機出現時候曾經每半年時間就會更新一次,納米技術出現後,更新的時間非常短。石油化工也是如此,從當初和石油化工到現在的合成化工,到融合了納米技術的仿生技術,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但是西方不是這樣,你剛才提到了藥品,他們現在還不肯放棄磺胺類藥物的利益,不肯用青黴素去替代,因為他們要把產品的價值和回報都放到最大化。你覺得是他們的科技發展快,還是我們的科技發展快?」

    「可是這是國家推動的,如果沒有國家推動,科技會停滯甚至倒退。」何龍斌堅持了這一點。

    張春沉默了一會兒說:「那是因為你不相信我們民族的文化,不相信我們國家幾千年積累的經驗。滿清政府慘痛的失敗讓你們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了信心。認為這是落後和應該捨棄的。」

    張春止住了何龍斌的辯駁:「你先不要否認,從梁啟超先生到五四革命。否定中國文化的多了,甚至認為我們的文字都應該字母化。我們的教育系統曾經全盤西方化,連張之洞在辦新學的初期也是如此。雖然蔡元培先生提倡洋為中用,但是實際上還是以西方為主,直到新民大學進行了一些自主的研究。你冷靜下來,仔細考慮一下,你到底是不是認同這些觀點。」

    何龍斌沉默了。

    「我們認為不是這樣的,從歷史上看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們在歷史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一千多年,一直處於領先。是因為我們的文化的問題?不是,即便是在五四運動時期,我們仍然也有領先的西方,比如農業,比如陶瓷也就是材料科學,我們醫學,我們的紡織和繡花工藝,我們的絲綢業也就是對生物的利用,比如我們的食品,糧食加工,是世界上對環境資源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即便是我們在最衰弱的時候,我們的科技也不是最落後的。大清朝每年的產值是世界上最高的,養活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

    「可是我們為什麼收穫了慘敗?」

    「根源就是儒家獨尊天下,從儒家學說理學化後,所謂的讀書人,所謂的權謀文化成為文人讀書的唯一標準。大清朝希望漢人們永遠沉迷於這些,永遠為他們服務,要把整個民族閹割。不得不說大清朝成功了,如果沒有外敵入侵,漢人再強大也不過就是曾國藩而已。」

    何龍斌陷入了沉思。

    「文化,就是宋朝儒家理學化後,還講行知合一,還出了沈括和徐霞客,鄭和下西洋時所向無敵。中國的文化分為行和知兩部分,但是到了大清朝,所謂的學者也不過就是讀一點四書五經,寫一點八股文,就能夠當官發財。行和知都沒有了。四庫全書的編撰你們可以去看看,經史子集,科學只在子部占很少一部分。最後演變成讀書就是為了當官發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讀的都是些什麼東西?這樣的官員只能當皇帝的奴才。」

    「所以不是中國文化的失敗,而只能說被閹割後的滿清文化失敗了。滿清晚期,漢人們眼看著自己國家羸弱不堪,開始反思。鴉片戰爭失敗了,但是也把漢人們打疼,從麻木不仁中醒過來,他們在思考為什麼。所以才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八國聯軍,真的是打敗了中國人?不是,是打敗了滿清,漢人們在冷眼看笑話。張之洞就要搞五省自保。就算是在這個時候中國依然是強大的,只是還沒有清醒過來。」

    「是的,當時我們就是處於這麼一種狀態。」何龍斌到現在還是免不了自己的悲憤。

    「中國的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吸取歷史的教訓,總結前人的經驗。幾千年了,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話還在新民大學,就是因為這句話,顧明先生,王自立先生,徐振鵬先生,王仁彬先生,後來蔡元培先生,梁啟超先生,詹天祐先生,一大批學者和科學家彙集到了新民大學。把科學和教育重新撿起來,把行和知重新撿起來,和調查和研究撿起來。把這些教給一年一年的學生。要讓整個民族都知道你是的榮光和慘痛,知道怎麼樣才能讓民族興旺,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國家才走到了現在。就算你能夠否認國家對於社會進步的作用,也否認不了文化對於社會進步的決定作用。」

    張春歎了口氣:「西方沒有這種文化,他們是少數人的文化,是貴族文化,社會驅動就是靠資本和貴族,靠利益。人民處於愚昧之中。美國曾經強盛,因為猶太貴族和歐洲老貴族要在新大陸上建立一個符合他們的理想國。但是現在不行了,他們的精英要麼被我們幹掉了,要麼去了以色列。美國衰退了兩百年,正在回到當初剛剛殖民的牛仔時代。可是我們不同。就算是我們這些人全死了,我們已經把我們的經驗教訓傳授給了孩子們。未來是孩子們的,他們比我們更加知道怎樣才能讓國家和社會進步。」

    「只要中國文化不消失,這種社會進步的驅動力就永遠在。中國人已經學會了怎樣和人相處,和環境相處。利益並不是發展的唯一條件。甚至連主要條件都不是。需求才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才是。」張春總結道。(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