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六十一章 國際原子能機構 文 / 郁榕

    美國人或者說共濟會的商業頭腦那是沒得說。

    失去了對於東南亞的控制,甚至已經失去了對於太平洋的控制,夏威夷就變成了可出賣的地步。但是美國的一次火箭發射竟然能夠打到中國的綏遠省。幾乎繞過了半個地球。雖然所起的所用有限。

    中美關於火箭問題達成的協議。雖然規定火箭射程最大不能超過三千公里。但是美國的遊說團說射程和荷載有著比例關係。美國確實有能夠做到遠程發射,但是打過去的只有不到一百公斤的荷載。針對高昂的成本來說,這太不划算。但是如果是五百公里以內。那就可以將幾百上千公斤的大炸彈扔到敵人的陣地。

    美國以中立國的身份和英國與德國同時做起了生意。不過德國並不缺技術,他缺資源,所以只要煤鐵。而隨著德國對於歐洲大陸的控制日趨穩定,西班牙正式派軍參加德軍,歐洲各礦山陸續開工,這方面正在快速緩解。

    蘇聯什麼都不缺,缺養活人口的糧食。1940年即使是秋收過後,斯大林被嚴重的工農業不平衡弄的焦頭爛額,不得不從新佔領地區抽調大批糧食來彌補國內不足。這一點與重視想辦法供應市民麵粉和黃油的德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蘇軍的佔領區一直處於反抗和動亂之中。而蘇聯作戰部隊自己也在缺糧。

    蘇聯不得不用珍貴的礦產品從中國換取糧食。

    蘇聯不得不和德國人採取相同的政策。德國是侵吞和沒收猶太人的土地和田產。上升到了民族矛盾。但是無論怎樣,維持了歐洲人的好感。

    蘇聯則沒收所有人的土地和財產,組建集體農莊和工廠。這雖然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工作問題,但是這是一個緩不救急的局面。並且很容易弄成內部各階層的矛盾。問題就在俄國留下來的底子太薄,蘇聯想要強大,想要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就必須犧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

    好在德軍與蘇軍摩擦不斷,但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而呈現了一個斗而不破的局面。

    兩國的大軍都在向英國傳統勢力範圍中東進發。

    蘇軍已經開始研製火箭炮,蘇軍在和中*隊的幾次摩擦中。學會了怎樣製造和使用這種武器。只是作為一個火力支援兵種。德國的方向其實與美國相似,只是德國的原子彈研究並沒有停止。而是接近成功。

    不過中美兩國簽訂的合約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設置,迫使德國不得不想想,這個武器研究出來,到底是福還是禍。從公報中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不是造不出這種原子彈,而是禁止製造原子彈,作為限制遠程火箭威力的一部分。

    並且把擁有原子彈作為能夠參戰或者提前攻擊的條件之一。

    德國不敢想像中國和美國參戰後,德國所面臨的局面。德國是宣佈同意簽署禁止發展核武器,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第三個國家。並把指責英國在大西洋上進行核試驗。

    英國也大吃一驚。英國確實在做一些核裂變的實驗,但是離成功還非常遠。

    同樣吃驚的還有斯大林,經過緊急會議之後。斯大林決定同意簽署禁止發展核武器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條約。所以蘇聯是第四個簽約國家。原子彈只存在於理論之中,蘇聯對這方面研究很少。這種威力巨大的炸彈對於哪個人口集中的城市都不是好消息。與其千人所指,還不如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中分享到核技術。最重要的是中國。一個沉默的大國把這個作為戰爭的前奏。美國能造出原子彈?很值得懷疑。

    德國加入後,這就形成了一個反核軸心。蘇聯不願意因為這東西而被肢解。中美德聯合在一起,絕對有肢解蘇聯的能力。

    中國對於德國和蘇聯科學家和外交使團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將沿海的一座二十四層的大樓劃給原子能機構作為研究和辦公的地方。一直在做熱核電池研究的費米充當了第一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幹事。

    費米被告知。中國絕不會拿出人工智能和納米製造的技術。所以費米必須在沒有這兩項技術的條件下,帶領原子能機構的科學家們研製一種低純度燃料的核輻射利用裝置。

    費米雖然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科學家,不過實際上這兩項技術接觸並不多。

    「多方面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美國發展了純機械式的計算機,而電子管就真的不如晶體管和光傳輸?恐怕還是製造技術的限制。有一些學生已經提出了疑問,認為光纜的信息容量和速度確實快。但是成本太高。所以我們國家形成了光電兩套傳輸系統。可是如果電傳輸系統如果同樣能夠達到信息傳輸的效果。就算信息容量和速度不夠,也是能夠節約大量資源的一種方案。」

    張春對調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費米和相關研究人員說。

    「所以製造工藝與製造技術是突破的關鍵。我相信各位的職業操守。國家有國家的機密,國之大器不可以示於人。我希望各位在保守國家機密的條件下走出另外一片天出來,這同樣將造福與人類。」

    「我們是面對英靈河宣過誓的。我們會利用好這些國際資金與國際技術專家,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務。」費米代表自己的手下向張春保證道。

    張春笑了。每個人肩上都拍了一下。

    單靠個人的宣誓是沒有用的,這些人中至少有五名暗月的人。同時其它服務機構也將陸續派駐其它情報人員。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園區被與周邊隔離開來。是安全需要,同時也是為了保密需要。

    中國雖然很早就放棄了電子管,但是中國研究人員的基礎知識和製造加工習慣還在。他們很快就對電子管技術進行重新梳理,對美國和德國提供的機械計算器和電子計算裝置進行改造。同時對於如何製造大尺寸熱核材料用於發電提出了設計。這當然是基於原始石墨堆技術基礎上改良的結果。而這是被中國認為效率太低而放棄了的技術。

    要知道在青海的核聚變研究所的全新設計的超導磁約束環正在緊張的製造中。這一次,他們有信心完成持續發電。

    高溫超導技術的突破,讓交通系統看到了電氣磁懸浮列車成為了可能。其中解決的主要是不依靠電線桿的電傳輸的問題。中國的交通系統,特別是中部地區已經完成了全封閉和自動化改造。但是因為電力傳輸問題,導致現在還在使用內燃機。內燃機成為了限制列車速度,包括列車運行環境的一大障礙。交通部已經提出了在今後一個五年,逐漸淘汰內燃機,而全部使用電氣機車,交通系統再次升級速度和智能化。把交通系統變成真正的特斯拉設想的時空隧道。

    其實現在坐上高速列車已經有了時空隧道的錯覺。

    很多項目,即使是他最終的目標是錯誤的,但是相關基礎技術的突破都將給整個科技帶來變化。上海的原子能機構就是要解決對電子如何利用的問題。

    「我們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是人類的科學家,而不是某個國家,某個財團的科學家。我們的研究成果將為整個人類造福,而不是為了某個人或者某個財團造福,也不是為了個人的專利和錢財。你們研究的技術將被公開。所以我希望認可這個誓言的人能夠留下來,不認可這個誓言的人,恐怕留下來也沒用。」

    費米對七百多個來自蘇聯,德國和美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外籍科學家分發誓言,並組織宣誓活動。這也是宣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宗旨和理想。

    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已經返回國內了,表示這個觀點他們不能接受。但是大部分科學家們留了下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