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七十一章 遷徙和科技 文 / 郁榕

    毛烏素沙地,交通線兩側的樹林已經有一人多高。&最早栽種的速生樹種存活不多,但是現在直徑有二十多公分了,三四米高。只是太少了,它們稀疏地站立在矮樹林中。也算是一道風景。

    道路兩側水渠的水並不是直接灌溉樹林,而是給滴灌的泵站供水。滴灌的管道從鋼管換成了橡膠管。就是在已經一人多高的樹林裡,也保持著供水。

    於右任陪著張春走在林間的小路上,西北大學沙漠環境治理研究所的所長是個白皮膚的小伙子,叫馬德爾,很年輕,在這片沙地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是最早來到毛烏素沙地的學生之一。

    他已經在鼎湖定居。鼎湖是毛烏素沙地中以前並不大的一個小湖泊,不過現在已經變成研究所的所在地,西北大學的實習基地。鼎湖比原來的水面大了三倍。

    「樹種的選擇我們失敗得太多了,總體上,初期用油蒿為主的沙地半灌木蒿類植被作為先鋒,之後柳葉鼠李、錦雞兒為主的沙地灌叢植被。再後面是沙柳、旱柳、沙蒿、檸條比較容易,最後才是油松、杜松、樟子松等等其他樹種。即便是我們用了灌溉技術後,也只能按照這個順序進行推進。形成這套經驗,我們花了五六年時間,在最近的四五年,我們才有了信心把這片沙地控制住。因為我們用這套辦法已經讓風沙無法危及到我們的交通系統。綠化林帶已經寬達五公里。油蒿和沙地灌木叢基本上固定住了沙丘。」

    看得出來植被的恢復是從交通系統開始向外擴張。張春現在走的樹林已經分為至少三層的樹冠。沙土上覆蓋了一層落葉。一些蕨類植物算是最底層,偶爾能看見菊科和豆科植物。和其他地方一樣。有護林員隨意鏟動沙土,掩埋樹葉的痕跡。

    稍微撥開上層的土,就能夠看見濕潤的沙土和已經腐爛的樹葉。一些苔蘚和藻類在滴灌點長得非常好。

    因為是清晨。地面升起的水汽在蕨類植物和苔蘚上凝成露水,一些沙鼠就在飲用它們,根本不怕人。除了沙鼠,還有刺蝟,沙雞,蛇等等動物。

    「這套辦法在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實驗可行嗎?」張春問。

    「可行的。現在那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於右任笑道。

    「不過最關鍵的是水,我們這裡如果沒有黃河。十年的時間做不到這一點。」

    樹林中有一小片小麥地和菜地。那裡住著三戶護林員。

    不過張春發現這裡的麥地的土壤有些區別。

    「這是施用了肥料的結果,主要是磷肥和鉀肥。不過這裡的肥料是特製的,只用原礦磨出來後。進行微生物菌種發酵。不經過經過其他流程。使用量要比其它地方大一些,起到改善沙地土壤的作用。沼氣泥也是東勝和榆林支援的,我們本身雖然也建有沼氣發生站,但是根本不夠用。這些農田差不多有三四年的樣子。主要保證我們護林員的基本生活。大規模不現實。不過這也很不錯了。以前糧食全部要靠外地供應。現在我們大概能夠解決一半的口糧問題。」馬德爾解釋道。

    「限制條件有多少?」

    「限制條件很多。比如這裡。不會有太大的風,因為在樹林的中間。我們有不錯的水源。再就是大量的沼氣殘渣。再就是比如要種植合理,不能讓土壤暴露太長時間,否則情況會迅速惡化。」護林員皺著眉頭說。

    「用水量怎麼樣。」

    「以前比較大,現在和以前略有增加,但是養護的面積擴大了很多倍。主要是降水增加了。」馬德爾說。

    「降水近十年有增有減,但是總體上增加了十來毫米。今年開局比較好,這幾個月的降水已經超過去年了。冬天的時候。第一次降了一次比較大的雪。老百姓說這輩子都很少見。」

    越往外走,常青樹越少。沙地暴露面積越多,沙地植物的葉面越細小。最後全部是蒿類植物了。

    人工灌溉只到了灌木叢的邊緣。

    護林員除了小塊的農田以外,主要是餵養駱駝,以解決一部分肉食和奶製品,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沒有餵養羊群。

    羊群在一些湖泊周邊的草場有極少量的存在。

    鼎湖,位於三個大沙丘之間。地勢較低。水不深,但是清澈見底。

    三個大沙丘經過努力,已經全部長上了灌木叢。一些油松已經長到了山頂。不過走在沙丘就知道這裡人們下了多大的功夫,因為到處都是一排排枯死的灌木和埋進去植物秸稈。

    不看不知道,看了就能夠體會馬德爾為什麼感歎自己經過了太多失敗。也能夠感受到這些人有多麼堅韌的意志和耐心。

    「以前這個沙丘比現在要高一些。沙丘固定後,頂部就吹沒了。」馬德爾看著圍滿了沙丘的樹林很是幸福的神情。

    這裡不止一個湖,而是一串小型湖泊。鼎湖是最大的一個。整個沙地在這個地區形成一整片廣袤的樹林。

    「這裡已經不需要滴灌養護了。我們在這的護林員都有了一小塊農田。」

    農田集中在湖泊的周邊,一條道路把這些湖泊連接起來,同時與整個交通線連接。學校和商場等公共設施建設在鼎湖的周邊,七層樓研究所是最大的建築。

    「分散在這個區域有多少人?」

    「鼎湖管轄區有三萬人。全沙地大約有十七萬人左右。」

    「食品供應怎麼樣?」

    「比較充足,除了省裡財政撥款,教育基金和科研基金對我們比較照顧。員工們的工資都能到位,這裡和其他地方一樣,能吃到海產品。」於右任笑道。

    「十七萬人堅持在這裡,用了快十年的時間,還不能解決自給自足的問題,由此可知自私和無知的代價有多麼龐大。」

    一行人都沒有說話了,只是默默地走。連妞妞也停止了咿呀學語,在麗質的背上睡熟了。

    其實不止是毛烏素,除了塔里木盆地只是採取了保護水涵養林區的措施以外。其它的巴丹吉林、騰格裡、渾善達克、巴爾喀什沙漠和沙地都進駐了大量的人員進行治理。

    中部沙漠的治理已經成了國家戰略,其中毛烏素沙地最早開始,也最為成功。

    巴丹吉林到騰格裡,治理的核心就在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產業調整基本已經結束,交通和對林業資源的利用,讓很多人不再擠在河西走廊從事種植業,而是邁進了祁連山,並進入柴達木盆地。

    這個時代的柴達木盆地的植被尚好,沙漠有,但是並不嚴重。這裡的交通已經打通,人口集中在礦業上面,這裡也發現了石油。種植業的面積也再縮小。

    只是這一地區的糧食和食品需要從各地調配。如果沒有發達的交通體系,那是不能完成了。所以人口的遷徙一直隨著交通系統的延伸而延伸。而產業佈局也是依靠加工業和工業。對於環境保持在以養為主。

    張春一路上都很注意看商場裡商品的供應情況,畢竟妞妞的食物不可能一直從南方帶過來,多半還是要自行採購。

    而是是否能夠滿足麗質對食物的挑剔,成為了商品供應系統是否健全的標誌。

    從現在來看,食物供應是充足的,但是大多數都是以肉製品和澱粉為主,大米的供應並不充足。而澱粉很多都是林業部門生產的。魚類以海魚為主,淡水魚數量不多,但是獸類的種類就非常多了。

    麗質甚至在烏海買到了湖北產的水蟒肉。當然全部都是冰凍的,是通過冷藏集裝箱運過來。為了保存這些商品,商場也都有大型的冰櫃。而沒有這些科技。人口的遷徙就會遇到極大的麻煩,對環境不僅起不到促進作用,反而會由於食物的缺乏,導致對環境的索取增加而超過承受力,有害無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