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30章 文藝蘿莉 文 / 郁榕

    顧明和袁定國沉下心來,護衛隊現在不僅是訓練和學習,又恢復了參加勞動的習慣。

    顧明以前認為軍隊要做職業軍人。可是張春一直強調說,軍人應該是人民軍人,來自人民,就應該服務於人民。為此,護衛隊增加了歷史和政治的課程,而不是只講軍事史。

    袁定國也不再以高人一等的身份對待山民,而以前他對待張家、石女村村民以及散居在大山裡的山民是一種態度。對待鄉紳和商人又是一種態度,總的說來就是嫌貧愛富。

    但是現在,袁定國主動要求要幾個學生到雜貨店和糧油店做事和學習,他自己也專門在蒙學堂講商科,要知道他以前不認為這些泥腿子的娃娃能有什麼出息。他認為人在社會上必須要有實力有財力才能成事,否則再能幹的人也不過是種地的。對於張春如此重視農業是從心裡瞧不起。

    而吳穎因為負責內務,在張春的啟發下,開始研究統籌學,這是基於算學和財務、預算上的學問,吳穎自己學的也很艱難,但是她也堅持每七天把自己領悟的東西教給學生。

    時間一長,所有人不約而同地要求新建一個大學,主要集中經過中學學習,有著一定基礎和實踐經驗的優秀學生到大學裡相互交流和學習。

    張春和袁芳一起,將現在的基礎知識慢慢分解到小學和中學。因為以前不管是15歲還是7歲,說是分了班級,可是實際上都是一年級。但是現在至少能夠分成五個年級。

    也就是說五年級以下的教育要盡量規範,基礎要打牢。這就意味著小學課程能夠基本定下來。

    包括金雞嶺在內,張春的管轄區域有一百三十多戶人家,每年都有十來個新生兒,幼兒園的新生也保持在兩位數字。再過幾年,原種場和護衛隊都會有人結婚,要知道蒙學堂現在有幾百個學生,一半以上都在十六歲以上,即便新教育情況下結婚晚,但是結婚潮和生育潮總會到來的。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到了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幼兒園大班的畢業生加上石女村的送過來讀一年級的學生,小學一年級六歲到七歲的學生只剩下了剩下了二十四人。幼兒園小班的三歲入學幼童只剩下了三十九個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收養的棄嬰,這還包括胡登平的大女兒胡麗麗。

    胡登平兩口子甜膩膩地成了生育機器,已經有了兩個女兒,看樣子是不生兒子不罷休。反正他們兩個家庭不缺錢,每年也有不少年薪。不過蘭慧芳已經說了,生了兒子就不生了。再生,都成「母豬」了。

    胡登平還傻乎乎地把兩個人這私密話說了出來,笑得大家夠嗆。

    胡登平不算有本事的人,也沒有野心。性格很多時候都有些懦弱,但是對蘭慧芳確實是好得沒邊了。也難怪蘭慧芳不顧家裡人反對而跟著她。

    幼兒園只教語文和算學、圖畫和體操。

    小學多了生物和理化,歷史與地理。圖畫中多了輿圖。圖畫也多以線描為主,是為機械製圖和繪製動植物圖樣做準備的。

    中學還是亂的。不過大體上物理與化學分開,動物與植物分開。幼兒園與小學課本在袁芳的主持下,已經基本定稿,不過主要的編寫人是胡登平和蘭慧芳。特別是蘭慧芳懷孕和哺乳期間,基本上就在編寫教材。

    顧明兩口子和王自立兩口子都是事業心重的人,兩家還沒有小孩。王自立他們還年輕,但是顧明年紀不小了,顧家老爺子幾次寫信來催促。顧明只說尊重袁芳的意見。

    因為學習農學的學生佔了多數,而真正夠大學生水平的人幾乎沒有,算起來只有王自立兩口子和顧明。連袁定國與劉光利也不過是專科水平。袁芳以下只有高中偏上的水平,這還是這幾年堅持自學的情況下才達到的。

    所以張春只是在農學堂單獨建了一個學術廳,規定中學畢業生只要有時間,必須要學術廳聽專業課。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修其他課程。各研究小組的組長的研究進程和成果必須寫成論文,在學術廳演講並聽取大家的意見。實際上張秋月等人已經算是半個講師了,因為農學知識都是這幾個組長和研究小組骨幹成員在講解。

    張春只要是學術廳有課,就肯定到,並且最後或多或少都會點評一下。

    張春一個現代的研究員,生活在知識爆炸年代的人。即便不會是本專業,科技大體的發展方向卻是瞭如指掌,點評中技水平的論文,還是有的。同時正因為所有的研究都是從基礎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對於張春來說,幾乎就是一個紮實的複習過程。

    張春十五歲了,看起來斯斯文文的。麗質十一歲,受張春的影響,安靜了很多,她已經是袁芳的助手了。如果說知識面寬的話,除了張春,就只有她了。不過這姑娘有變成文藝青年的趨勢。張家嶺的文藝青年還真是沒有,個個都是專業人士。也許是聽多了這些專業瘋子的胡言亂語,麗質對技術沒有什麼感覺。

    張家的紡織廠建成後,所有人的衣服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灰色和白色了。別人也許覺得無所謂,但是麗質和袁芳兩個人就不是那麼願意。想當初袁芳第一次到張家嶺時,就是最新的學生裝款式。以前沒條件,自然不說。現在成天和麗質在琢磨怎樣才能把衣服做得好看,十歲的麗質現在可是人小鬼大,沒有她不懂的。

    麗質的白色圓領長袖對襟衫就是兩個人在學生裝的基礎上改出來的,上面不是織成布匹後染的花,而是彩線編製成的。淡藍色纏枝花紋,很有青瓷的效果。麗質不喜歡穿裙子,喜歡穿褲子,寬大舒適,與襯衣同樣的花紋。讓小姑娘顯得清新可愛。鞋子是千層底的布鞋,因為下著雨,還套著木屐。

    雨傘差一點,要是娟面的雨傘才配得上。不過兩個人都打著黃油紙傘。

    張春穿衣服沒什麼要求,不過現在穿著一身白色的中山裝,布料很厚,是麗質親自到張淑芳那裡定制,親自看著照這樣子裁剪出來的。其實現在可沒有什麼中山裝,而是依據顧明那套新軍軍服修改而成的便裝,和後來的中山裝同出一個路子。因為是女孩子改出來的,少了一份厚重,腰部做了收斂,多了幾分瀟灑。

    最先穿這套衣服的是顧明。麗質見到羨慕得不得了,讓張春也定做了一套。

    張家堡的人都剪著短頭髮,以前是因為為了去虱子剃成的光頭。後來圖方便都是板寸,負責剪頭髮的是顧明。顧師爺的手藝歷經磨練,居然還非常不錯。當然更加重要的是,沒有學生敢不讓顧師爺剪頭髮。

    說起來張家嶺還是孩子居多,所以連帶著大人也都是板寸。

    女孩子的法式變化就多一些。麗質是齊耳短髮。配著圓圓的臉蛋十分喜慶,不過這丫頭長大了,臉型有拉長的趨勢。袁芳是齊肩長髮,大多數女孩子是這個樣式,不過更加小的女孩子梳兩個小辮子,也有馬尾小辮的。

    7月,雨季,張春和麗質這種新奇的服裝開始流行起來,當然最關鍵的是紡織廠能夠自己製作成衣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從棉紗,到印染,到織布再到成衣。這中間已經形成了一條小型的流水線,規模不大,但是技術已經足夠了。與洋人的工藝不同,這裡首先生產的是彩色絲線,然後再紡織成想要的布料,再用這種布料裁剪成衣。最難的是在織布過程,但是芹姨她們從小學的就是這個,雖然現在絲線更加細,圖案的形成更加繁瑣,幾乎讓張春提前想到了編碼的感覺。(http://.)。

    當然為了減少紡織的難度,袁芳和春丫設計的圖案都比較簡單,而張春要求學生和護衛隊的服裝只需要環境色,不需要圖案,越簡單越好。這種工藝還有一種好處就是能夠對每根絲線進行特殊處理,為今後特種布料打下了工藝基礎,這可不會有後世那種納米塗層容易脫落的問題。

    從前李村回張家嶺的路上,帶著斗笠和蓑衣,看水回來的村民笑著和兩個人打招呼。

    兩旁的稻田秧苗剛剛插好,不過比以前整齊健壯多了。很少見到不同品種的水稻,雨中一片嫩綠。

    雨季來臨,北廣河開始漲水,不過水質依然清澈。過了石拱橋就能看見山邊的窯口的院子,隱約傳來叮叮噹噹打鐵的聲音。綠源山的陶土比牛頭山好多了,兩位大師傅乾脆搬到這邊來了。不過除了供應定量的紅磚以外,生產的是少量高檔的瓷器,在窯口除了原來三個徒弟外,多了兩個鐵匠和六個學生。這些人有些是麗質開始講課後,培養出來的具有文藝氣息的孩子,他們喜歡美術多過陶藝。連制陶坊也弄得頗具美感,不再是以前傻大笨粗的樣子。窯口生產的瓷器除了慢慢進入張家堡的家庭以外,對外售價到了一兩銀子以上了。有些是胡登平通過三腳貓的礦學知識和劉光利道聽途說的冶煉知識,加上張春畫了幾個冶煉學圈圈培養出來的對冶煉感興趣的學生。還多半是從機械專業中分出來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