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28章 王自立 文 / 郁榕

    1904年,光緒三十年,張春來這個時代已經六年了,從八歲長到了十四歲,算是半大的小伙子,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樣子還是只有十來歲的樣子。連同麗質的增長髮育似乎都放緩了一節。

    春丫說這可能與張春的修煉方法有關。傳說達到了引氣入體,就是所謂的練氣期,張春應該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準,但是為什麼麗質也達到了練氣期就很難說清楚了。練氣期的修士並不比春丫這種武者厲害,除了壽命長一點,幾乎沒有什麼作用。至少要到練氣四層,身體強度才會趕上武者。但是據說幾百年了,沒有多少人能夠達到。

    張春已經發覺問題在那裡了,因為所謂引氣入體,實際上需要更加純淨,污染更加少的空氣。需要營養豐富,但雜質更加少的食物,絕不是心境達到了就是練氣期那麼簡單。練氣士對於環境的要求要比普通人高太多了,對於物質的挑剔和依賴也更加高。這讓張春對於張家嶺的建設過程中的環境要求高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由於張春的堅持,所有的村莊現在看不到其它村莊的污水橫流和雞鴨糞便到處都是的現象。整潔,乾淨,有序是張春最基本的要求。學生們因為喜歡上了蒙學堂的這種氛圍,所以到各村莊時,總會挑一些環境衛生上的毛病。有家的學生回家就更加不用說了。

    農村的環境很大程度上要靠人們的自覺和堅持,文明大概就體現在這方面吧。

    經過半年的建設,前李村的人都搬進了新居。芹姨帶著人馬進入紡織廠,張家的棉花都沒有賣,全部運到了這裡,紡織廠就正式開工了。五十多號女工的進入,讓差不多算光棍村的前李村的小伙子們眼睛放光。不過這些女工在紡織大院裡有自己的宿舍。兩個女學生太凶悍,建房子的時候就把動心思的長工們打得四處逃竄。所以空有想法而已。

    這些女人們也送出話來,說不會嫁給文盲,至少要懂得寫自己的名字吧。

    於是,前李村掀起了識字熱潮。這之前,任陳繼祖和張揚怎麼逼他們,這些對一日三餐已經很滿足的漢子都不當回事。

    冬播時,前李村的土地就進行了規劃和改造。棉田分成壟,五頭大水牛進行了翻耕。棉花被提前拔掉,堆在一旁。這些棉花產量並不高,張春也沒把他們當回事。靠近河邊的土地全部改成了水稻地,沒有種小麥,而是種上了當成肥料的豌豆,開春時翻進泥土,放水養田,秧苗已經開始培育,準備種一季早稻。

    雲龍河沒有種雙季稻的習慣,張春也不打算種,早稻不好吃是一回事,水旱交替種植更加有利於減少病蟲害。所以小李家灣的早晚稻兩季種植只是權宜之計。

    同時進行了建設的竹皮上村。竹皮上村通向前李村的道路修通後,原來沿著南河通向雲龍鎮的道路就廢棄了。因為吳家已經該走水路到南張村,那條道路基本上也沒人走。加上受到吳家的控制,連修都沒法修。前李村通向雲龍鎮的道路是以前修建水渠時留下的,又寬又好走。竹皮上村就直接新修了道路。

    竹皮上村建設了一個軋花廠和一個油脂廠。

    這次張春派不出學生出來了。今年畢業的學生也有四十多人,但是林業站和原種場接受了大部分人,而優秀的學生被張迪張秀要走了。還有六個男孩子進了護衛隊。張春沒人了。

    軋花廠和油脂廠一共二十人,一半是從天津千里迢迢送過來的,都是張鳳蘭利用天津工藝學堂名頭,偷偷招收的有些文化的東北孤兒。先是用船運到上海,然後由顧老爺子送過來。八個是張揚氏買來的孤兒,都是窮苦人,沒什麼文化,不過年紀都在十**歲。還有兩個是顧明通過同學關係弄過來的一對赴日留學生。

    王自立原名王聰,自立是到日本後自己取的名字,在日本弘文學院讀理化專業,在絕大多數學師範和軍事政治的留學生中是個異類分子。周欣,原名筱原欣子,是一個日本華僑的女兒,不過從小在上海長大,九歲到了日本,也在弘文學院讀理化專業。王自立是個非常英俊,看起來頗為內向害羞的男孩。不過這個男孩性格倔強的很,膽子也很大,直接把周欣給拐回國了。

    王自立十九歲,江蘇人,家裡已經給他定了親,算是有一個媳婦。家裡說周欣只能當小妾,王自立又帶著周欣跑到了上海,在《科學世界》報社當一個小編輯。周欣也確實嬌小可愛,聰明,愛笑,一笑兩個酒窩,十分喜人,值得王自立這麼不顧一切。

    王自立和顧明是在訂購蒸餾器時開始通信的。這不又被顧明拐到了小山村裡。

    理由很簡單,王自立要給棉油脫毒。

    隨著紡織工業的興起,全國的棉花種植面積劇增。棉籽搾油也就出現,並廣泛運用。雲龍鎮李家也建了一個搾房搾取棉油。棉油雖然有股味道,但是老百姓又有得吃就不錯了,所以很多窮人都是吃的棉油。

    張春不讓買這種棉油,說這種棉油有毒,裡面有種叫做棉酚的化合物殺精效果很好,都可以當避孕藥了。顧明就寫信告訴王自立,因為他負責《科學世界》理化編輯工作,讓他在雜誌上宣傳一下,畢竟大半個南方都在吃這種棉油,這是件大事。王自立也沒聽說過,但是張春說得這麼專業,他就直接跑來了,問怎麼給棉油脫毒。

    張春也只懂一個概念,那裡知道具體脫毒過程。只說棉酚是酸性物質,在棉籽餅中加鹼性物質就可以達到一定的脫毒啊。比如食用鹼,石灰水什麼的。具體要實驗才行。因為事關太多中國人的生育問題,顧明和王自立把這當成了亡國亡種的大事,所以回到上海,帶著周欣就直接到了張家堡。

    張春就在竹皮上村建設軋花廠,把張揚氏買的八個孤兒安排在軋花廠,因為還要設計和建設新型油脂廠,所以王自立兼著軋花廠的廠長。在竹皮下村利用空出來的房子購買儀器設備成立油脂實驗室。

    實驗室脫毒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把棉酚提取出來,用小白鼠做對比試驗,確定棉酚對精子的毒殺作用。這就需要較為準確嚴謹的實驗。而棉油搾取工藝和殘留物的運用以及防止污染問題也是實驗室的課題。

    實驗室的花費驚人,兩千兩白銀就沒了,然後就指望著脫毒棉油能夠盡快出來彌補研究費用的消耗。

    小李家灣納入張家,因為只有兩家佃戶,小李家灣只有七個四歲到十二歲的孩子進入張家大院學習。這些孩子是免費的。不過石女村卻有三十多個七歲的孩子想到張家大院上學,差不多每家都有一個。張春說上學可以,學費也不需要交,筆墨紙硯張家供應。但是孩子們一日三餐的糧食需要家長供應。

    石女村的村民們見張家其它村子的孩子都是從四歲以上全部免費在張家上學,自己家供應一個總是可以的吧,所以一咬牙,答應了。

    十個工藝學堂的學生算是大清朝能夠培養的高等職業的學生了,他們分別是機械、化學的學生。不過要滿足王自立的要求,還是差了一些,所以王自立和周欣除了教著十個學生以外,把蒙學堂學機械和電學年滿十五歲的十個學生也弄到了竹皮下村,特別是讀書早的張家嶺以前的四個學生,水平比北洋工藝學堂的學生之高不低。因為張家嶺蒙學堂的學生普遍有一個優點就是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非常強。

    王自立也被農學堂和醫學堂的工作給震驚了。農學是非常偏門,比理化還要偏門的一門學問。但是現在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做的事情,是從來沒聽說過的啊。而且用的是中國傳統理論,是把任何一個物種放在大小環境下的全面分析研究。(http://.)。而分類學也似乎更加注重系統和血緣聯繫,更加強調進化原理,雖然不成形,但是也頗為驚人。

    王自立總算明白了為什麼張春要把棉油加工處理後的廢物也要進行研究處理了,他對環境的平衡重視得有些偏執,不希望有任何污水排放。最難以處理的物質,張春認為利用發酵等生物治理的方法,幾乎都能治理。他甚至讓農研所研究農家肥製作時,有多少種細菌和生物參與這個活動。這種小環境研究非常專業。

    農研所裡的講義裡面,已經有了比如稻田小環境,水環境,森林土壤環境等等文章,圖文並茂,細緻詳實。

    一本沒有成形的研究是化糞池水環境研究,不過上面被張春直接改成了沼氣池環境研究。認為化糞池產生出來的沼氣主要成分應該是甲烷。燃燒後產生熱量和水。採用一定的方法可以收集沼氣作為燃料。還畫了一個草圖。

    不過這個研究因為人員缺乏被擱置了,現在農研所主攻方向是育種和種植技術,種植技術和這些小環境研究密切相關。農研所的小傢伙們現在主要是做水稻、小麥和棉花的選育工作。暫時是優選法,不過已經涉及到了遺傳學的內容。當然是在進化論下面的被動遺傳分析為主。但是張春提出既然環境變化可以誘變,那麼肯定有辦法進行人工誘變。

    王自立不同,他很清楚甲烷的利用價值。所以主動把所有發酵環境的資料接手過來,處理污染就是很好的理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