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一五章 青澀 文 / 午後方晴
但是宋朝刑不上士大夫,不管這個來歷是從哪裡來的,但從宋真宗後還真沒有殺過士大夫。?況且歐陽修那不是普通的士大夫,而是天下學領袖,中書三號宰相,實質的二號宰相。
趙頊都寫好了手詔,也感到不是那麼好殺的,想了想,將這個手詔派人送給了他的老師孫思恭,徵求孫思薛的意見。
孫思恭一看傻眼了,皇上幹嘛,貶就貶吧,不能殺啊。於是立即匆匆忙忙進宮,替趙頊分析厲害關係。不是殺一個歐陽修那麼簡單,整個大宋會會震盪。
不是歐陽修能值得宋朝為之震盪,而是這意味著宋朝刑不上士大夫的這個制度將會破壞,士大夫與官家共治天下的制度也會被破壞,那麼所有士大夫會群起夾攻的,不是攻擊蔣之奇,而是直接攻擊你。
這一說趙頊沮氣了。
他又想到了王巨所說的話,為什麼宋仁宗庇護不了狄青。
於是派人去樞密院又將蔣之奇與彭思永的奏子取來,連同歐陽修的奏章一道交給中書處理。
彥博這才捶胸頓足。
為什麼交到了西府處理,一邊是御史台的人,一邊是東府的人,只好交給西府處理了。但是彥博想不惹騷氣,想坐山觀虎鬥,趙頊只好重新交給東府處理。
但這也不是庇護歐陽修,而是按步就班,一步步來。主要彥博不配合啊,一配合,馬上趙頊可能立即倒歐陽修。再倒韓琦。兩人一倒。彥博豈不就上位了?
所以這時候彥博心中那個悔啦。
到了中書。韓琦將幾人奏章打開一看。
他比趙頊可老到多了,奏章上寫了兩件事,一是濮儀,二是通姦案。濮儀不能問,這一捅更被動。那麼也不顧歐陽修感受了,就專門抓住通姦案詢問。
彭思永知道韓琦這個位子不會長久,可是韓琦為相多年,積威仍在。韓琦一步步逼問,傳達人姓名是誰?是那個人將這件事送到你們手中的。
彭思永嚅嚅說道:「韓公,我年老昏繆,記不住傳人姓名了。」
「記不住姓名,你也敢讓蔣之奇彈劾?」
「韓公,祖宗家法准許御史以風聞言臣,所以廣聰明,開言路。若必問其所從來,然後罪之,則以後不會再有人敢以風聞言臣。如果韓公要處罰就處罰我吧。我寧從重謫,也不忍塞天子言路。」
「風聞言事等同胡說八道?我看你越活越回頭。」韓琦不客氣地說。
這就說得很重了。彭思公也被說怒起來,說道:「韓公,大臣朋黨專恣,非是朝廷之福。」
你們不但搞朋黨,而且很專橫。
說完一拂袖離開東府,大不了就來貶我啊。
主要彭思永過於畏懼韓琦,否則就咬住這個大臣朋黨,這個專恣,還有濮儀,韓琦往通姦案上扯,彭思永往這上邊扯,韓琦說不定也會慫了。
但彭思永現在還沒有想到,不過一個大臣朋黨專恣卻點中了韓琦的要穴,他也不敢再問下去,省怕事兒越扯越多。
不過他在心中幸慶,還好還好,彥博沒有發力啊,否則這次慘了。
歐陽修只好再次自辨,之奇以大惡誣臣,臣本以為朝廷不用推窮即能判別真相,立即有所處罰。然而卻累加詰問,那就問吧。
好大的怨氣。
大約這件事恐怕是假的,還不及張氏那件事來得真實,所以歐陽修真急了。
後面接著說,問的結果是沒有說出所說人姓名,但臣為國家宰執,動系國體,不幸枉遭誣諂,還望朝廷推查抓捕,找出此人,推究虛實,使罪有所歸。
不過這時候他也忘記了當初他是如何整狄青的,那比通姦案還要惡劣,什麼妖蛾子都讓他們這些士大夫誣蔑出來。
他的親家吳充也坐不住了,歐陽修就算了,自己女兒豈不更屈,於是上書請求趙頊派人查辨虛實,明示天下。
他們這邊在行動,御史台那邊也在行動,知雜御史蘇案、御史吳申也隨著上書彈劾歐陽修。
然而這幾個御史瞎攪和,比如吳申,可能他與吳充是同為建州吳氏同宗子弟,因此不好在通姦案上多做章,於是將槍頭對準了邵亢。為什麼對準邵亢呢,因為邵亢在趙曙朝時,與歐陽修同修起居住,關係很好。
因此他上奏說,我聽到一件事,先帝大漸時,邵亢曾經提議垂簾之舉。
這是很危險的,一旦垂簾,不是高滔滔垂簾,而是曹太后垂簾!到時候趙頊明為皇帝,實為皇子,說不定朝堂有人用濮儀之爭搗鬼,趙頊這個皇位就拿掉了。
如果趙頊是趙曙這個滾肉刀,這道奏折說不定就起了作用,關健趙頊覺得父親對不起趙禎,對不起曹太后,所以這道奏折呈上去後,非但沒有作用,還壞了事。
趙頊看到後,一看事情有些不妙,怎麼越扯越遠,越扯越離譜,連垂簾聽政也扯出來?還是不驚動曹太太吧。
於是復批注於中書,讓彭思永說明白是何人傳給他的。
為什麼彭思永不說出劉瑾的姓名?一是劉瑾是他老鄉,兩人關係一直不錯。二劉瑾也是聽來的,甚至真正從那個人嘴中聽到的都弄不清楚姓名了。就是將劉瑾供出來,也於事無補。
主要這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消息是薛良孺放出來的,若是知道,彭思永早就說出來了。當然過了很久後,彭思
思永知道了,大家也知道了,但那時再追究還有什麼意思?
但說出來的後果,劉瑾官職小,在韓琦與歐陽修雷霆之怒下,什麼可能都會發生。但自己扛著,韓琦能將他怎麼樣。大不了外放。還是一個知州。
所以彭思永死活不說。然後在心中琢磨著,難道畏懼於韓琦與歐陽修,小皇帝慫了。或者說自己猜錯了小皇帝的心意?
於是彭思永上書,臣是御史大夫,凡有所聞,必須與僚屬商議,因此對蔣之奇說出風聞之由。現在**不定,我當戒告蔣之奇不要再說了。若罪,臣無所逃罪,請處罰臣吧。
蔣之奇看到老大頂罪了,也上書,此事臣只聽於彭思永,於是上聞。如果認為臣不當用風聞言大臣事,臣甘願與彭思永同貶。
趙頊只好將兩人貶出朝堂。
然而不久趙頊就後悔起來,大好的機會怎麼錯過了?這樣下去,誰還敢彈刻歐陽修與韓琦哪?因此對吳奎說道:「蔣之奇敢言,而所言**。既罪其妄。欲賞其敢。」
吳奎說:「賞罰難並行。」
你可是皇帝,怎麼輕易地出爾反爾。
這就是趙頊匆匆忙忙上位的後果。很青澀很嫩……
彭思永下去了,吳申與蘇案等言臣還是不服氣,這成了什麼,趙曙朝如此,趙頊朝還是如此,那麼朝廷要言臣是幹嘛的?
趙頊也不甘心哪,看著幾個御史繼續折騰,也不反對。
歐陽修明白了,再不下,呆在這個相位上,那不是保住相位,而是讓大家笑話的。於是上了三奏請求罷相退休。趙頊說了一句,未足六十,如何致仕,貶出朝堂知亳州。歐陽修終於離開京城,臨走時說了一句:「恩欲歸己,怨使誰當!」
趙頊聽了啞然一笑:「引用王曾的話,王曾在九泉之下會羞愧的!」
他立即去了後宮。
雖然過程磕磕碰碰,不過歐陽修一下,趙頊心中去掉了一塊心病。
現在又有一個機會來了,歐陽修下,這個職位誰來頂替?
他一時半會又想不到好人選,於是詢問高滔滔。
高滔滔沉思。
「母后,可不可以請富公回京師?」
「頊兒不可。」
「為何不可?」
「富弼在先帝時非是貶放,皇兒你可以將富弼調回京師。」
「我明白了。」為什麼高滔滔這麼說呢,富弼那才是真正的退休,在趙曙朝退休了,現在趙頊朝又回來了,天下人怎麼看富弼看趙曙趙頊?除非富弼是諸葛亮一樣的奇才,但不是。其實說來說去,就是這個黑窟窿,富弼或多或少也有些責任。
雖然調回來好處會有很多,一下子就將韓琦架空了,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將富弼往哪兒塞,西府有了彥博,難道讓富弼居於彥博之下?彥博不高興,富弼自己還不樂意呢。東府更是有了韓琦與曾公亮,難道讓富弼做參知政事?那更不可能了。
「兒臣心中倒有是一個人,不知可否?」
「誰?」
「吳奎,此人在仁宗朝時與包拯皆以剛肅耿直聞名天下,韓公以大孝擠兌富公,也讓吳奎不得不守了兩年多的大孝。」
也就是吳奎會對韓琦不滿,而且吳奎膽子大,將這個人放入東府,馬上就分擠了韓琦之權。
那有那麼簡單哦?
但是韓琦的一些做法讓高滔滔也不滿,不但不滿,而且很擔心。丈夫手動了一下,韓琦大吼,可為太上皇,難道就不能等一下?並且韓琦居東府十年了,馬上就快十一年。手下結了多少黨羽?
膽子大的大臣不是沒有,如呂夷簡,不過得做事。再如比保安那小子,膽子同樣很大,大春天的卡嚓了六個人。但他不是為殺而殺,是為做事而殺。
「你是皇帝了,不能事事問哀家。不過哀家聽聞彭思永貶了出去,那麼何人擔任御史中丞?」
「母后,兒臣想用王陶。」
趙頊三個老師,一個孫思恭,一個是韓維,一個是王陶。
高滔滔琢磨了一下,說道:「司馬光如何?」
「司馬光?」
「皇兒,你是天下共主,不能以己之喜怒而用人。先帝掀起濮儀之爭,諸多大臣爭辨,甚至一怒之下,自己請求退出朝堂。何謂政治,政務治理,但這些人成了什麼?純是意氣之爭。他們能逃,哀家也反對,可哀家如何逃?所以這都不是士大夫的做法。高明的做法是勸,是給官家臉面。比如三丁刺一,司馬光反對,但做得有體有度。先起是韓琦,詔書是先帝頒發,因此爭一爭,讓三丁刺一不能惡化,制止惡習。」
「母后,三丁刺一不行哪,大順城之戰,蔡挺與王巨都不敢用任何一個義勇。」
「這件事哀家也聽說了,也不是說不行,比如王巨擴建保捷軍營,所選的軍士豈不是來自義勇。非是不行,一不能讓它憂民,二減少其弊病。如蔡挺的做法,不用軍士做教頭,而用重傷下來的老兵擔任教頭,就近擔任,大家互為鄉里,一安置了部分重傷老兵,讓他們衣食無憂,二減少了一些弊端,又是秋冬教習,並不影響農耕生產,去掉弊端,亦無不可了。就是取締,如今政局未穩,如何取締?」
「母后教誨的是。」
「司馬光也是
此意,既提出建議,又全了大家與朝廷的臉面,這才是真正大臣的作為。然後說濮儀,他也上書抗辨,不過一直在全先帝臉面,進退得度。所以哀家認為他倒是一個好人選。」
「不過此人苟和……」
「苟和不對嗎?如今這種局面,不和還戰哪?哀家不想平滅胡虜,強我大宋?但就是戰,也要積累力量方可開戰。大順城之戰,乃是王巨之功,提前一年謀劃,並且那一戰還勝得凶狀萬分。但下一回呢。不過那小子再磨礪幾年,倒是皇兒的一個好幫手。」
「現在也不能調到京城來。」
「那是,鄭白渠若成,西北將少去一塊重要的心病。」
「母后,但兒臣還是以為司馬光不妥,前些天王巨回京,與兒臣說了很多,一說軍,二是官吏,三說坊場河渡,另外也說了一些浮費的事,兒臣以為是良策。其中就有淘汰冗官一項,一是減少科舉名額,二是減少蔭補名額,三是將一些老病昏貪的官員勸退,後面兩條他建議兒臣徐而圖之。」
「說得不錯。」
王巨那幾條只能說改良,即便放在思想略有些保守的高滔滔面前,她也會支持的。
比如這三條後面的兩條徐而圖之,現在韓琦還沒有下,趙頊無法掌握大局,一動必然引起很大的爭議。所以有想法可以,但眼下不能動手。
「是啊,不過前面一條,必須從今年科闈做起了,而且父皇去年下了詔書,兒臣也有借口。但是司馬光卻上言,奏合格進士三百五人,明經諸科二百一十一人。兒臣勒令減到兩百人,司馬光上言反駁。爭議許久,最終奏合格進士二百三十六人,明經諸位一百八十七人。」
這是妥協的結果。
趙頊被司馬光侃昏了,加上司馬光做了退讓,於是趙頊便同意下來了。但最後回去一想,不妙,為什麼呢,壞了規矩。這個頭一開,父親那道詔書以後再拿出來就不管用了!
這個不急呢,後面還有磕磕碰碰的,而且讓趙頊碰得很慘。
青澀想上進的趙頊……
齷齪的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