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暗黑大宋

正文 第三ま三章 改良 文 / 午後方晴

    趙頊臉色忽然就冷了下來,說:「王巨,朕前些時間去了三司。你猜朕看到了什麼?國庫居然積欠一億六千多萬,一些人為了遮醜,還美其名曰,京師不預。」

    「這麼多?」王巨故意訝然。

    其實不就是財政赤字嗎,後世有一句話,會借錢的才能發財,不敢借錢的,永遠發不了財。那個國家沒有財政赤字?

    但確實,這個赤字確實嚴重了一點。

    「好笑的是朕為了國家平靜,還必須裝作若無其事。」

    「這是必須的。」

    「朕也知道是必須的,然而讓朕怎麼去做?」

    「陛下,臣問一句,國家如今一年收入有多少?」

    「一億一千幾百萬,有時一億兩千幾百萬,不是貫。」

    「臣知道,有束,有石,匹,兩,等等,那也能折合成八千萬貫錢以上了。」

    「大約差不多吧。」

    「那麼臣再問一下,唐朝一年財政收入有多少?」

    「就是,朕想不明白,這麼多錢怎麼用下去的?前幾年是有些災害,可有兵禍?也不能說沒有,就是你與蔡挺打的那一戰,可那個花了多少錢帛?」

    「陛下不用急,只要有這個收入,那就好辦。臣倒是有數策。」

    王巨先將他與章楶說的那個精兵法說出來,實際它與將兵法還有區別的,王安石將兵法,一是為精兵簡兵,二是選將,以便讓將知兵,兵知將,比如河北戰區劃為三十七將。每一將多者率近萬人,少者只有兩三千人。

    起了一些作用,可是宋朝依然重輕武。作用不大。

    而且一旦置將也會有爭議,暫時不是王巨干的活計。

    因此主要還是精兵簡兵。他對趙頊也說過一次,現在說得更全面,包括他的一些想法,比如那個義務兵制的想法。

    「禁兵很差嗎?」

    「陛下,若是不練,論戰鬥力,兩營禁兵還不如一營保捷,」王巨老實答道。

    說到這裡。他忽然明白過來了。

    以前一直在想呢,為什麼強大的西軍到了河北戰場就不行了,難道水土不服嗎?

    這個解釋不妥當,都是在北方,海撥相差不大,若是吐蕃人從青藏高原下來,還能說富氧症,陝西人到河北去有什麼富氧症?

    因此這個水土不能解釋。

    現在才想到真正的原因。

    西軍之所以強大,那是裡面夾雜著許多凶悍的蕃落與保捷,才變得強大。但到了河北戰場。與保捷蕃落無關了,然而將這兩支軍種一抽,可能還是比京城禁兵強吧。可實際已不能稱為強大的軍種了。

    這個道理與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是一回事,他們不是打不過安祿山,可是他們精銳部下在西域,在青海,所用的乃是長安花哨羽林軍,乃是民夫,如何不敗?

    後來百姓漸漸熟悉了戰事,加上郭子儀等人的指揮,慢慢將局勢挽救回來。

    只是唐朝安史之亂的原因比較明顯。宋朝的比較隱晦。包括自己,經歷了大順城之戰。這麼久才想明白。

    不是河北河東百姓不能用,畢竟和平已久了。如果形成僵持戰,磨練十年下來,金人又不得南下了,但還沒有成長起來,金人已經攻破開封城。

    再加上黃河的那個水在流,河北越來越平坦,這更利於金人南下。

    想到這裡,他又重重說了一句:「陛下,禁兵放在京城圈養,已不堪重用了。但北方才是真正的強敵,若禁兵不堪用,北方又沒有及時組織起來一支強大的邊軍。萬一北方有事,河北平坦,我朝危矣,十之*會變成第二個西晉,飄向南方,然後再亡國。這個問題比那個一億六千多萬更嚴重。」

    「如你所說,禁兵向城外轉移,現在人煙稠密,往哪裡轉移?」

    「臣與章質夫的那個策子,陛下有沒有看到?」

    「看過,哦,朕知道了,你是說淤田?」

    「陛下英明,正是淤田,京畿雖然人煙多,然有許多鹽鹼地,無人耕種,一旦洩水澱淤,許多貧瘠土地將會重新變成沃土。而且他們就在京城附近,而非是在邊境,一旦國家有事,有足夠的時間從容調到京城,拱衛京城安全。」

    「燕雲不滅,京城永遠不能安全。」

    王巨默然,明朝天子守國門,固然聽上去威風八面,吳起說江山在德不在險,也不無道理。但在這個冷兵器時代,地理環境當真不重要?

    若數,能在崇禎身上找出若干缺點,可他與此時趙頊一樣,也急啊。至少他不算昏君吧,為什麼國家滅亡了?誰能保證個個人君德到不重視險的地步?

    許久王巨才說道:「北虜強大,我朝還是一步步來吧。」

    西夏都收拾不了,還燕雲呢。

    「對了,你準備賣地籌款?」

    「是有這個打算,一旦測量完了,臣就打算這麼辦,以便籌得更多的財帛。」

    「不妥,缺錢,朕省出來。但不能賣,王巨,你知道嗎,真宗時,國家戶籍有地五百多萬頃,現如今只有兩百幾十萬頃。朕真不能想哪,一想連睡都睡不好。」

    實際宋真宗時就開

    開始隱田了,為什麼隱田,不交稅哪!不過那時候還不嚴重。到今天,宋朝真正的耕地面積只會擴大,甚至能擴大了一百萬頃。人太多了,只好與山爭田,與海爭田,與湖爭田,與江河爭田,各種各樣的田,甚至扎上木筏子,在上面鋪上泥土,放在湖中江中,種水稻蔬菜。

    所以才有了一個笑話,一個老百姓跑到知縣哪裡說,知縣,俺的一塊菜園子被人偷了。知縣表示糊塗,如果說菜偷掉了還差不多,這個菜園子怎麼偷掉?

    還真偷掉了。就是這種浮田,在浮田上做菜園子,一根繩子繫在岸邊。結果被人將繩子解開,將菜園子偷跑了。

    然而新的問題來臨了。敢隱田的乃是真正豪強大戶,包括士大夫外戚,不敢隱田的都是可憐的小老百姓。然而國家兩稅卻不能少,現在更好,反而提前征了數年稅。因此趙頊又說道:「恍若唐朝故事啊。」

    什麼故事呢,那就是百姓都不願意做主戶了,一起將田地寄於豪強門下做起佃農。這樣發展下去,隱田會越來越重。但兩稅不能少,於是拚命地往中貧困百姓頭上攤派,若是再遇到大災,好了,黃巢張角之輩一起出來了。

    但這個問題連包拯都不敢查的,因此趙頊也沒有為難王巨,重新轉入正題:「全部給保捷軍或廂兵,你估計能得多少耕地?」

    「一部分用來補償勞力,還有若建大型水堰,必然會淹沒一些農田。如果可能,真正能交給保捷軍的耕地不會超過一萬頃,若全部交給保捷軍。能安置三萬保捷軍。」

    「太多了,保捷軍務必以戰鬥訓練為主,一旦耕地多,他們撲在耕地上,說不定適得其反,這樣吧,一頃耕地安置一個士兵。」

    王巨心中琢磨一下,雖然地減少了,但這是良田。況且朝廷繼續在發放緡錢,一家人依然能保持溫飽以上的生活標準。於是點了點頭:「也行。」

    不要小看了它的意義,一下子就安置了四萬保捷軍與廂兵。那怕這些兵種待遇低,只要安置下去,朝廷不用發糧帛,四萬兵士,一年就可以替朝廷節約七十萬貫兵費!

    但放在王巨剛才所說的一系列計劃裡,又不算什麼,當然,現在只是說一說,如何做,還要徵得各個大佬的同意,同時也會有爭吵。可只要執行下去,軍隊戰鬥力會更強,士兵家屬收入也會增加,並且國家可能每年節約一千五百萬貫以上的兵費。

    這是王巨說的第一條,王巨接著說第二條:「科舉即將放榜了吧?」

    「快了,還有幾天,如果你留在京城,便能看到東華門盛事。」

    「不了,臣回京交待一下,明天就要返回陝西。但臣還記得去年先帝頒下一道詔書,限令每屆進士不得超過兩百人,明經諸科數量不得超過進士數量。陛下,請執行吧。而且有先帝這道詔書,陛下不會遭到太大的阻攔。」

    「冗官?」

    「就是冗官,這是鹹平之治成功的最大奧秘,簡政,減少官吏數量,使政令簡化暢通,節約不必要的浮費浪費,一限制科舉進士數量,二限制蔭補數量。然後裁州並縣,一些小州軍監等,與一些小縣,如雲巖縣,可以逐一裁減並往他州。太宗太祖殺了許多貪官,而非是士大夫們所說的刑不上士大夫,真宗不忍殺人,於是定下私罪,有私罪者不得重用。所以王欽若收了一些小賄賂,被群臣譏笑。然范仲淹首開陳留橋之先河,國家對私罪越來越不重視了。貪官不懲,國家如何治理?所以對貪官,老官,無能之官,病官,逐一勸退。不用五六年,冗官便會大治,僅是薪酬就會節約五百萬貫以上。而且簡政會帶來更大的效應。」

    「其三就是坊場河渡。」

    就是將一些虧損的坊場河渡,全部承包給私人,但不是以前那種攤派,先從京城派出中使,一定是京城的人,否則又能與地方豪強勾結,對各州縣的坊場河渡做一個評估,然後公開招標,招標者到各州縣領號牌,再將投標的價格寫在紙上,投於銅匭中。最後價高者得之。

    一是將這些不必的包袱扔掉,二是能節約大量胥吏與工匠,給百姓減壓,至於私人如何經營,那與朝廷無關了。

    但王巨還順便說了一件事:「臣獻了火藥,韓公害怕洩密,將其配方鎖在中書。但當真能保住密?它出來了,就是國用的,特別用於開礦,修道路水利。其實問題也不大,為了增強威力,外面都包上厚油紙,可於厚油紙上畫上道符什麼的,油紙夾層再塞一些便宜的物事,故弄玄虛。然後看其量配發給各個礦坊。若是私人礦坑,可以看其用量配售。若是兩者結合起來,一個丟包袱得承包費,一個增加收入,那麼每年又能替國家增加八百萬到一千萬的收益。陛下,再勤政愛民,五年之內,國家經濟情況就轉好了。十年便會大治。」

    「再節約一下不必要的浪費,比如我朝冬至南郊祭天,祈求上蒼有浩生之德,佑我大宋。然而自仁宗以來,往往有時兩年便有一祭。祭典本身不會花多少錢帛,但按照朝例,每次南郊祭天,都要大賞天下,往往會內庫國庫撥出一千多萬兩千萬錢帛,用於獎勵大臣,將士,寬賦於民。如果國家財政充足,可以這麼做,以讓天下人歸心。但現在朝廷困窘,就必須適度減少,那怕減少兩次,最少會省下兩三千萬錢帛。一億六千多萬,是很多,但這樣七省八省下來,幾年便會彌補上了。並且還能藉著這次危機,將一些弊政矯正過來。」

    王巨所說的,是改良,與鹹平之治很相似,要麼就是那個減少蔭補名額會有些爭議,其他的都可以輕鬆地執行下去。

    因為窟窿太大了,不可能像鹹平之治那麼見效快,不過十年後,情況就會全部轉好,那個赤字也甩開了。

    但問題還有很多,比如這麼龐大的隱田,商稅的不公平,差役的弊病,各種各樣的權貴產生。

    sp;然而這幾條太麻煩了,一碰就會捅馬蜂窩,王巨也不想說。

    可以碰,那就是改革,革命!

    趙頊仔細回味,不管怎麼說,王巨指出了一條出路,因此越想越高興,道:「王巨,可惜你歲數太小了。」

    「是啊,聽聞陛下登基,臣當時還想呢,至少陛下能讓臣進入館閣吧。」

    「你啊,別人進入館閣,是讓朕認識,能認識能熟悉,以後就會重用,你何必之?明天就走?」

    「嗯。」

    「這樣吧,朕等會兒下詔,授你一個陝西營田使之職。」

    這個官職又比勾當鄭白渠公事使高多了,而且管轄權利更廣,但不能當真,主職還是鄭白渠,就像程昉官職是鄭白渠屯田都監,實際不是屯田,而是鄭白渠水利都監,只是有了這個差職,那意味著在楊蟠官職之上了。

    「臣就受之了。」王巨說道。

    必須他是主,否則後面不大好辦。

    但這事兒終是不大好了,無論怎麼樣,他與楊蟠都產生了間隙。

    王巨指出一條出路,趙頊心情也鬆了一鬆,說道:「去年聽聞你大捷,我姑姑在家裡學跳蘭陵王入陣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