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一零三】別長安 文 / 趙熙之
東都洛陽地處河南道,雖在關內道外,但憑借運河優勢溝通南北,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東都一旦失守,叛軍直奔函谷關而來,倘若函谷關及潼關失守,那麼長安就再無屏障庇護,這是最糟糕的變故。
外敵擾邊,內起禍亂,禁軍東奔西走,原來嚴備的京畿地區如今卻兵力不足守衛虛弱,八百里秦川,危機重重。
吏卒將軍情速報至中書省,又呈樞密兩院,最後報到皇帝跟前時,調兵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小皇帝雖然年紀不大,但也知道東都失守幾乎是天塌了一半,朝廷軍此時要做的是務必守住函谷關、潼關,逼退叛軍奪回東都。
河北河南戰況不妙,神策軍也是受困重圍,至於手握雄兵的諸鎮節帥,在得知東都失守後各揣心思,不是擁兵不救,就是磨磨蹭蹭敷衍調令。只有鳳翔等鎮調兵支援,但面對東邊氣勢洶洶襲來的囂張叛軍,仍不敢拍著胸脯說「潼關一定能守住」這種話。
東都淪陷,江淮貨運被切斷,長安及軍隊的供應愈發緊張,朝中瀰漫著悲觀的氣氛。小皇帝也不下棋了,每一天都等著最新戰況的匯報,時憂時喜,心卻一刻都不敢放下。一群老頭子也整日愁眉不展,許稷則穿梭於內庫與左藏庫之間,竭力緩解供應大難。
長安百姓也終於大夢初醒。忽然飛漲的米價、冷清下去的東西二市都是不祥徵兆,一些老者回想起幾十年前被方鎮變軍攻陷的長安城,鐵蹄刀戈,大火哭聲,每個夜晚都是噩夢。
倘若、倘若潼關當真守不住——
長安會迎來怎樣的明天呢?
白髮老者們為此擔憂之際,已有權貴世家收拾家當打算逃往老家避難,至於老家在東邊的,就只能往西找同僚、同窗家躲避。因萬一叛軍入城,第一個要清算的必然是權勢貴族,不逃就是等死。
長安西邊的金光門霎時熱鬧起來,車馬如龍,柳枝遍地,離別酒一盞又一盞,驛亭流水宴一桌一桌地換。至於多數百姓,無處可去只能老實待著祈願,期冀長安別落入叛軍之手。
而這時禁令也下來了——在京中為官者的家眷不得出城,以免擾亂軍心民心。
金光門重兵把守,出城頓時變得困難。那些沒來得及走的,個個都惶恐到了極致,因函谷關的戰況實在不容樂觀。
許稷這日出門時天還沒亮。外面起了霜,晨風很冷,葉子禎披著袍子走出來,小跑到門口,同她道:「我已經在準備後路了,可能近期就會走。」
許稷點點頭:「諸事小心。」
他低頭看她,還好,那瘦削的肩膀還沒垮塌,頭髮似染了風霜,看著有些憔悴。他輕歎一聲:「阿樨我也想帶走。」
許稷抿了下乾燥的唇,抬手拍怕他的手臂:「去睡會兒吧,天還早。」她說完牽了馬往外走,葉子禎便再看不到她什麼表情。
冒著晨風到皇城,手腳都冷,許稷坐下來理了理賬,剛暖和一點,就有人來傳她去延英殿。
一大早,延英殿內已經聚了十幾號人,按官資坐著,一個個面色都好不到哪兒去。她剛坐下來,就聽到李國老一個勁地咳嗽,好像近來身體當真很差。
小皇帝姍姍來遲,一眾人要起身行禮,他忙說「免了免了」,坐下來就問戰況。
「陛下,函谷關恐怕守不住了。」趙相公開門見山,一點也不忌諱:「兵力有限,物資匱乏,而叛軍勢力愈發壯大,十分頑固——臣等望陛下早作打算。」
小皇帝一愣,早作打算?那是什麼意思?
「東邊是無法走了,江淮也不能去,只能往西走。陛下可秘密出京避難,等到長安失守再走可就來不及了。」老臣們經歷過幾十年前的長安動亂,他們堅信長安就算淪陷也只會是一時,只要保住勢力,捲土重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小皇帝突然被安排了這麼一條路,不免有些惴惴。他隱約明白老臣們的用意,但心底裡仍騰起些許絕望來,這是……長安當真保不住了的意思嗎?
「那、那愛卿們呢?」
「老臣們這把年紀了跑也跑不掉,自然是留守京中。」趙相公道,「屆時會安排細緻周到的官員護送陛下離京,請陛下安心。」
小皇帝暗暗抓緊了座下的墊子。
李國老隨即又讓許稷報告了近日支用情況,最後才領著一眾人告退。
到殿門外,一眾人都很沉默,唯趙相公轉過頭同許稷道:「許侍郎盡快將手上事務安排妥當,今晚隨同陛下離京。」
許稷驟覺驚訝,抬眸道:「為何是下官?」
「陛下信任你,看不出來嗎?這種時候不可能將陛下交到不信任的人手中。」他停下來,又喊職方郎中1,道:「瞿郎中熟知地理,會與你們同行。」
年輕的職方郎中瞿以寧對許稷一揖。
「但度支——」
「此事已定,度支的事你勿要再擔心。」趙相公語氣強硬,「度支是重要,但此事更重要,務必確保陛下安全。今晚亥時准點出金光門,你先回去吧。」
趙相公說完就走,一眾人連忙跟上。只有李國老仍站在廊下,看著那白玉台階一言不語,他看到了杵在原地不肯走的許稷,知道她心中困惑,也明白她的不甘心,咳了一陣忽然開口:「從嘉。」
許稷回神,走到他面前生硬地喚了一聲國老。
李國老瞇了瞇眼,忍住咳嗽,看著她道:「許羨庭將你教得很好,但時不與人哪。」他負手往前走了兩步,腰背已有些佝僂。站在這高台上俯瞰,嵯峨皇城入目,有大雁從殿宇樓閣上空飛掠而過,光宅寺的鈴鐸聲叮咚響,陰雲蔽日,只剩風。
帝國的上午,顯得有些平靜,又似乎與往常不同。他轉頭看一眼仍在原地的許稷,很是鎮定地說:「函谷關,已經失守了。」
許稷眸光驟縮,她以為關塞只是陷入危境,卻不知已經淪陷。
「往前百里,打開潼關,關中就沒甚好守的了。」李國老語氣平淡,好像關中將破完全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迎風又是一陣猛咳,他停下來道:「不然也不會如此倉促地趕你們走。年輕人留在京中陪著死毫無意義,還是走遠些去做該做的事吧。」
這是真心話,拋開李家一貫堅持的苛刻門風,他並不希望許稷死在京中。
何況她本來就是衛氏族人,倘若衛征在世,應也不希望女兒被困京城、死在叛軍手裡。
咳嗽著講完這些,李國老走下了涼涼的白玉台階,拋開官階頭銜,他也不過是尋常老者,已經到了一腳踏進棺材的年紀,再無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了。
許稷回過神,匆匆下了階梯,回尚書省以最快的速度處理了交接,逕直出了安上門,趕回家時,天都垂暮。
她關上門,在堂屋看書的葉子禎聞聲霍地起身走出來。
葉子禎察覺到她臉色不對,但沒著急問,讓乳母送來飯菜,先讓許稷吃飽。餓了一天的許稷只顧埋頭吃飯,因吃得太快頻頻被噎到。葉子禎遞茶盅過去:「不要慌。」
她終於放下碗筷:「離開長安。」抬首強調:「越快越好。」
「你呢?」葉子禎盯著她問。
「你帶阿樨走,我得往西去。」許稷避開他目光,低頭收拾碗筷:「函谷關已經失守,潼關恐也撐不了多久,今晚亥時我要帶陛下離京。」
葉子禎霍地按住她的手:「嘉嘉,同我們走吧。我們去劍南,再回揚州,等十七郎回來不好嗎?」
「我要帶陛下離京。」
「朝廷左右已經是爛攤子了,你還管它做什麼?!守著那披了龍袍的小孩子,難道還有什麼希望嗎?!拋開它,我們回揚州不好嗎?等十七郎回來,就可以團聚了啊——」
許稷面上逐漸顯出痛苦之色:「十七郎……」她侷促地吸了一口氣:「說實話我也不確定十七郎何時能回來,倘若長安也失守,朝廷很可能就此放棄隴右,西北的供饋也就全面中斷,西征軍——」她搖了搖頭,又抬首:「能夠撐到什麼時候呢?我不想說喪氣話,我也不會當逃兵,更不想放棄隴右。」
「阿樨呢?」葉子禎面色徹底冷下來,「往西的路誰知道是什麼路?誰知道叛軍會不會追、你們還能不能活著回來?十七郎如果沒了,阿樨至少還有你,但倘若你也沒了,阿樨就是孤兒!你忍心讓這麼小的孩子成為孤兒嗎?!」
走廊裡驟響起哭聲,剛剛醒來喝完奶的阿樨被堂屋的爭吵聲嚇哭,在這秋夜裡,每一次抽噎都是清晰的。
許稷脊背彎下去,那哭聲似利爪般攥住她的心,心每每跳動一下,就是撕裂抽痛,要將她血液抽乾。
十七郎凶吉未知,她的人生也是前路坎坷,一家人只有阿樨似還在這局勢外,可這又豈是容易割捨的血脈。
走廊裡的哭聲漸漸遠了,乳母將孩子抱去哄睡,而堂內兩人對峙良久,彼此沉默著不說話。
許稷有一瞬覺得喉間滿滿都是血腥氣,強壓下去,外面響起了一更的鼓聲。
戌時了。
至二更便是亥時,那時她該等在金光門。
葉子禎握住她雙手,緩和了語氣道:「嘉嘉,我求你了,拋開這些同我們走吧。」
伴著那慢悠悠的更鼓聲,許稷抽出手:「沒有人教過我退縮,表兄——」她後退、彎腰伏地,鄭重地行了禮,一切都在不言中。
葉子禎聽到這話也不再懷抱期待,他盼她全身而退,但那是奢望了。
他沒有表態也不打算送她,他要她帶著愧疚出門,帶著愧疚活著回來。
許稷起了身,怕忍不住連孩子也不敢去看,撐著一口氣走到門口,關上門,彎下腰來,心中是無聲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