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君臨天龍

正文 098 偷雞不成 文 / 低調椰子

    清閒下來的時候,趙佶從梁師成口中得知,這一群道士們湊起來商議倒持許久,竟然湊起了三十餘萬貫的銀錢,而且據說後續還會有追加。得知這情況後,趙佶不免略感詫異,想不到這些道士們一個個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原來囊中竟比自己這個空負虛名的富貴閒王還要充足的多。

    有了錢那自然一切都好辦,趙佶也不再藏著躲著,偶爾也會出席道士們籌建大會。如今道士們已經自覺得看清楚了端王爺的本質,早先的親切熱絡少了許多,不過倒也還沒到掀桌子翻臉不認人的地步。畢竟錢財雖然有了,還有諸多的事情要借端王爺的勢才能做成。比如將要建成的道觀需要定品階,道觀建成後每年能夠分到多少受戒道籍,這都需要端王爺出面回京跟主管僧道事務的祠部和鴻臚寺交涉。

    對於道士們而言,這即將興建的雲台觀品階自是越高越好,最好是直接定為一品。這品階雖然不像朝中百官品級那樣至關重要,但也絕非僅僅只是虛名那麼簡單,首先就是在特權方面,品階越高能夠享受到的特權自然也就越高,若真的能夠定位一品,那麼道觀觀主自然也就會受到朝廷正式冊封,是實至名歸的國師,而且在朝廷祭祀與朝會等大型正式場合,都能在御前擁有一個靠前的陪駕席位。

    而擁有的受戒道籍越多,能夠招收的道士門徒自然也就越多,聲勢自然也就越浩大,換言之能夠豁免賦稅徭役的數額也就越大。比如那大相國寺,仗著地利之便大開廟會,每年在祠部購買的剃度度牒也是最多的,因此在禪門中聲勢一時無兩,既得其名,又得其利。

    因此,雖然看清楚了端王爺一毛不拔的本質,可是道士們還是只能強顏歡笑,笑臉恭維,不敢在趙佶面前流露出絲毫不滿。

    之前趙佶還以為所謂出家就是隨便找個寺廟、道觀,起個法號道號,換身衣服或是刮掉頭髮就算是出家了。不過出入道觀佛堂多了,他也漸漸瞭解到事情不是那樣簡單,當中的門道、牽涉到的利益都相當多,最起碼如果有道觀佛寺膽敢大規模私下剃度僧道,可是要擔罪過的,小則訓斥罰款,大則抄觀封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山高皇帝遠,縣官不如現管,滿天神佛再牛叉,底下的小弟如果不聽話,那也不必瞧他們老大的眼色,說辦就辦!

    明白了這些緣由後,趙佶不免惡趣味想起來後世許多電視劇裡女角色往往情傷心灰意冷之下會削去三千煩惱絲,青燈古佛常伴。這畫面是很淒美,如果突然衝出來一群衙役不由分說把那和尚尼姑統統鎖拿起來,那畫面也確是太凌亂了。

    道士們漫天要價,趙佶只是笑而不語。佛道之事他向來都不感冒,托名修道只是聊以謀身,除了大理國那些奇葩皇帝,大概哪個皇帝也不樂意瞧著自己子民全都遁入空門,佛道之事若太興旺,對國力那是實實在在的侵害。趙佶雖然眼下還沒當家作主,不過為以後計,也須得精打細算,不會給自己掘一道難堵上的口子。

    這姿態落在道士們眼中,意味自然又有不同,各自揣測端王爺這是在待價而沽呢。若能花些銀錢就把事情給做好,這些道士們自然樂意至極,只是這種事情自然不好擺到檯面上清清楚楚談買賣,看來還須得私下多多接觸一下那位梁管事,探探端王爺的底細。

    無論如何,這道觀總算開始營建起來了。既然不需要自己掏錢,趙佶也樂得看這些道士們能在這山野之間興建出怎樣富麗堂皇的道觀。這道觀主體便由數座大殿組成,而其餘的零碎建築幾乎遍佈整個雲台山。

    比如說要把一個山洞挖掘開拓出來,建一個寧封子登仙洞,老實說,趙佶也自詡通讀道典,卻委實瞧不出那山洞跟幾千年前的寧封子有什麼關聯。不過大概是自己肉眼凡胎難辨仙蹤,那登仙洞卻甚得山野中的動物青睞,單單各種糞便就挖出了幾大擔,日積月累有的甚至已經結成石頭一樣堅硬的殼,單單清理出來就是一件極大工程。

    除此之外,諸如此類的還有所謂阮公巖,據說那是竹林七賢裡那位阮籍躺在上面睡覺打鼾的地方。一汪山泉泉眼被開鑿把泉水引出來,那是酒仙劉伶酩酊大醉後遺落的酒杯所化。總之,每天都有新發現,每每見證到道士們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深厚功力,趙佶都頗有一種自己有先見之明,慧眼識珠的沾沾自喜,隨便選的一個地方竟然真是道根深厚的仙家庭院。同時也益發感慨,古人智慧不容小覷,那些穿越者到了古代上街賣彩票都能走上人生巔峰,哪來的底氣?

    總之,這段時間來趙佶跟在道士們身後看著他們一個個火眼金睛,將這雲台山裡一草一木都能跟那列仙傳裡故事攀扯上關係,若是得了官方的承認,再請上一群文人來詩詞歌賦渲染一番,百十年後,這雲台山儼然已成道家新洞天,只怕要比那遠在西陲、鳥不生蛋的崑崙山還要有仙氣的多。

    當然趙佶跟在這些道士們身後觀賞他們的工作,也並非一直都是吐槽的心境,應該說是著實學到了一些營造聲勢的手段。而且道士們做這些工作也是有底線的,並不是任意而為,一定要在經籍上找到理論的依據,才肯將之搬運到現實中來,態度相當嚴謹。比起後世網絡上多數譁眾取寵的炒作,自是充滿了專業的學術論據,節操未失,令趙佶很受啟發。

    趙佶自己這裡跟著道士們漫山遍野遊蕩,虛心學習,他的行轅裡卻發生了一樁意外。

    那位雲台派掌門滿懷悲壯準備孤注一擲,遣散了門派弟子,打算自己與山門共存亡。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活一張臉,早先雲台派自己把聲勢搞得太熱鬧,只覺得自己佔了地利大便宜,加上來訪賓客的吹捧,自是飄飄然儼然已經將自己當作正道中流砥柱來看待。可是如今事到臨頭,才驀地傻了眼。若就這麼灰溜溜的撤出山門,自是成了一個莫大笑柄,日後門人弟子再行走江湖,自無臉面可言。

    乖乖交出山門那是行不通了,但若要拒不撤走,那是在自己作死,膽氣臉面是有了,命卻沒了。冥思苦想,那雲台派掌門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他首先派門人弟子跟官府敲定換置山門土地的事情,且先把山外產業地契拿在手裡,留作雲台派日後東山再起的資本,保全臉面的問題自然要交給自己。

    這位掌門人想出來的妙計是,自己衝到王爺行轅前,大喊三聲「祖業難保,愧對先師」,然後橫刀自刎。如此一來,勇氣有之,悲壯有之,同時也能不真惹惱官府去追究。唯一不美,自然就是自己這條小命不保了。但捨此一命,雲台派既得了名氣,實惠又落入囊中,日後門人弟子行走江湖,江湖朋友們提起此事來自是高看一眼,如此也算死得其所了。

    於是,安排好諸多後事後,這位掌門人便慷慨赴死。趙佶這次出京,攜帶的侍衛本就不多,加上他還在外面,因此行轅附近侍衛不多,倒也被這位掌門衝到了行轅大門前。或許是壯懷激烈的腦補太多,抽出刀來的時候竟然忘記了事先想好的台詞,只低頭想了片刻的時候,便被行轅裡衝出來的侍衛當場擒下。

    回到行轅後,趙佶從梁師成口中得知這件事的始末因由,不免忍俊不禁,同時心裡也有幾分惱意。那位雲台派掌門當真別出心裁,竟想出這招借自己搭橋揚名的妙招。想了想,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懶得理會,讓梁師成將人轉送州府,直接以行刺入罪,同時將安排給雲台派置換山門的土地產業給封鎖起來。既得裡子又有面子的好事,他還想要呢。

    於是,那位掌門人求死不成,自己鋃鐺入獄,同時州府衙門也四處緝拿雲台派的門人弟子。一時間,這件事在北地武林傳得沸沸揚揚,這雲台派果真膽大包天,竟然膽敢行刺當朝親王!當然也有一些論調在說官府這事做得委實不大地道,將人家經營了幾十年的山門給一紙徵收,是個人也要狗急跳牆。

    不過,在趙佶的授意下,這雲台派籌劃的細節漸漸流傳出去,原來他們先拿了官府給的好處,事後不忿,才又動念行刺。於是,輿論風向漸漸轉變。在這過程中,丐幫中人的消息傳播自是功不可沒。

    這件事轟轟烈烈傳了大半個月,趙佶才向官府表態,只究首惡,餘者莫論。而且又從雲台派那些被抓捕的弟子中挑選出幾個身家清白,有親族擔保的,將他們被查封的山門產業發還回去,讓他們繼續傳承下去。

    有了丐幫數量龐大的水軍,這件事自是被渲染的**迭起,漸漸在江湖上宣揚開來。這當中雲台派自然是擔任了不知進退的角色,而端王爺卻深明大義,雖然雲台派行刺不容於王法,但其對門派忠義的情懷卻可嘉可憫,所以赦免了一些被牽連之人的罪過,甚至就連首惡也沒有被砍頭,而是發配滄州,且還讓雲台派繼續傳承下去。這種寬宏大量,以德報怨的做法,當真仁義至極。

    ————————————————————————

    熱情拜求凌晨之後推薦票,謝謝大家支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