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邊塵

正文 第六十八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文 / 一煙飛絮

    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對生活基本都秉持一個原則:勤儉持家。一般的小地主的節儉吝嗇程度尤甚,綜其原因,根子落在「民以食為天」上。

    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種子品種問題,畝產一直不高還不是大問題,抵禦天災的能力極度薄弱更是致命傷。如果遇到天災,基本上就只能逃荒。所以,幾千年的農耕社會裡,農民靠天吃飯。唯一能減輕這種風險的是對土地的擁有和富足的勞力。

    人們由此產生對土地的執著渴求的情結,或許多少可以解釋中國歷史上人口的膨脹和國土的膨脹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猶如一個小孩拿著寶物招搖過市,極不安全,這其實也就陷入一個怪圈,龐大的田產土地要有與之匹配的實力,實力增強又反過來要求對土地的擁有不斷增加,土地兼併不可避免。

    一個大地主的興起,往往與此類似。經過幾代人的省吃儉用到後來的瘋狂地添置土地,除了擁有本村絕大部分土地,田產土地會向周鄰村莊擴張,甚至擴張到外縣域。路塘秦家還沒有達到那個地步,但路塘大多田產卻在囊中,甚至外村也有少量田產。

    秦員外名叫秦幫魁,對世道有自己的看法。秦家那麼田產不可能親自耕種,需要人做事,勢力再強大,也需要睦鄰友好,至少不能與周鄰關係太差。對於家庭內部,秦幫魁也有自己一套。子女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娶的兩房老婆,都為各自的崽女齷蹉不斷,這讓秦幫魁煩不勝煩,也就打消了再娶三房四房的打算。

    大房吳氏五子一女都已成年,秦家大部分家產在自己子女手中,要不是秦幫魁壓著。王氏母子生活水平估計就是夾生飯的水平。

    吳氏年輕,腦子轉動得快,每每能猜到秦幫魁的心思,自然就能投其所好。秦幫魁對王氏多有偏顧,卻不能做得太過突出,擔心引起大房子女的反彈,反而對王氏不利。

    要麼讓秦玉秀嫁人,要麼送她到城裡讀書,一方面出於對張黑七的預防,一方面。經此橫禍,秦幫魁也有意對王氏進行安排。

    現在家裡的田產和生意基本都是大房吳氏的子女在打理,聽了何達強對江信北楊友寧的敘述,秦幫魁有意開闢另一條財路,交給王氏。王氏還年輕,以吳氏的心性,秦幫魁擔心自己翻蔸後,王氏及倆子女的依靠很成問題。

    秦幫魁腿腳不便,讓王氏做主去和江信北楊友寧談。王氏心領神會,頗為心動。女兒嫁人這事不好說,嫁人得講究門當戶對,匆匆嫁人最擔心的是所嫁非人。王氏傾向於送女兒外出念學。

    王氏找到鄭毅,進一步瞭解江信北和楊友寧。中午時分,江信北和楊友寧起來,王氏藉著來感謝倆人的機會。順帶問候一些自己想知道的東西。

    反正有求於人,對王氏的客氣,江信北對做山貨營生有意說些打算。無非是為了引起王氏的興趣。

    言者有心,聽者有意,王氏心中更是堅定了起初的決定,可以把送女兒外出讀書和這件事結合起來。

    南河不過比到新寧縣城遠二十三十里路,九十步與一百步的區別,南河書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名義上是送女兒去讀書,實質上是把這項生意交給女兒打理。王氏覺得再派幾個實誠之人跟江信北楊友寧打交道,女兒也不虞沒人照顧。

    離開江信北和楊友寧的房間,不覺比較一下這倆人是否適合做女婿,王氏狠狠地疾走幾步,不知道自己怎麼冒出這麼荒唐的念頭。

    這事情,王氏不想假手於人,授意在秦家做事的自家子侄王志華和鄭毅交談。

    既然這倆人是秉承秦幫魁的意圖,江信北很高興。江信北對王志華不熟,態度無可無不可,對鄭毅比較熱情。王志華感受到了,心裡尷尬,不過鄉下人都有一種奴性,形勢比人強,還談不上心裡不快。

    這種形式的交談算不上正式商談,王志華難得插上話,自覺當個配角。以後打交道的事情還多著,誰做主還說不定。

    第二天,江信北楊友寧回到楊村,楊全禾楊全能哥幾個出獵去了。本想順便把楊家的獵肉帶走,江信北只好安排楊友寧等一天,如果家里長輩還沒回來,想法子和各家其他長輩商量一下,盡快帶出來。過年就要說到就到了,周凡和丁掌櫃那一萬多斤獵肉得盡快兌現,才好做下一筆生意。

    天氣寒冷,沒幾個出門的,長塘街面上顯得很清冷。

    龐振民和張才景下瓜坪去了,守家的只龐老頭和歐全海。不過常來的幾個小夥伴倒是沒有落下,江信北進屋的時候,龐老頭正指揮這眾人清理各個房間。

    龐老頭見江信北進來,丟下眾小子,跟江信北打聲招呼便去生火,弄飯。江信北應答一聲,轉過去招呼幾個十四五歲的小子。來到歐全海身邊,遞過一枚大洋,要歐全海到鎮上人家買些酒菜。出門在外,不能小氣了,一直是江信北秉承的信念。雖說本鄉鎮,但畢竟不是西林壁,即便長塘這些人幫不上什麼忙,善待他們,最少能獲得他們家人的好感,攬足自己的人氣人脈,不用擔心有人使壞。太過小器,如果有人使壞,還真的叫人防不勝防。

    自從那晚在長塘發飆,江信北自己都沒想到會有意外的收穫。長塘這幾個小屁股簡直把江信北當做自家崇拜的偶像,要不江信北少有在長塘露面,即便平時見面江信北對他們不錯,單憑龐振民,還不足以吸引長塘街面上的小屁股有事無事總愛往這裡跑。

    歐全海買東西去了,江信北隨意走走看看,很是滿意,便和幾個小子東拉西扯。

    歐全海買東西回來,給龐老頭當下手,沒一會兒便弄好飯菜。江信北招呼眾人一齊用餐,其樂融融,又是一陣熱鬧。

    中飯後。江信北得趕回西林壁,臨出門,龐老頭送出門來,問道:「振民想把各

    個房間整理一番,好分別放置各種貨品,信北,你看還有什麼安排。」

    「阿公,這樣很好的,其他的你看著辦就是了。」

    既然把長塘的事情丟給龐振民祖孫,有什麼想法直接跟龐振民說了。至於龐振民怎麼做,只要不出紕漏,江信北就很少插手。不過,江信北覺得有必要回去跟二哥好好說說,龐振民祖孫的做法沒什麼不妥,能延續的要盡量延續,千萬不能前功盡棄。

    龐振民跟龐老頭說過,江信北打算讓龐振民道瓜坪主事,長塘這塊得盡快交給江信忠。長塘這屋子怎麼說也打理了兩個多月。見證了祖孫倆從顛沛流離到安穩落腳,龐老頭見江信北牽馬而去,心中有些不捨。有心想留下幫江信忠,又不想和龐振民分開。如果江信北真把這裡交給江信忠。江信忠不發話支開龐老頭,龐老頭還真不好提跟孫子到瓜坪的事情。

    ………………………………………………………………………………………………………

    一晃間,江信北出門已經七八天。

    就在本村,花不了多少時間。新婚之後,劉貞和江信忠該回門,該看望的長輩都看過了。劉貞本來不會如這幾天那麼急切地盼望見到江信北。卻抵不過石鶯那異樣的眼神。

    這種心理只有劉貞自己清楚,說來還有點羞愧。

    江家的房子有個新人進屋,就顯得狹小了很多。江家三間瓦房,左邊兩間打通作為江信友和石鶯的婚房,右邊兩間本來是江敬林倆老的睡房,在石鶯嫁進江家的時候,隔了一間出來做廚房,神龕後背一間小房子做雜貨房,平時放些酒水油鹽酸菜醃肉之類的。江信忠,江信北和江信楠三兄弟睡樓上的倉房。如今劉貞嫁進江家,總不能把倆老攆上樓上去住,只好把石鶯的房間再次一分為二,前房石鶯住,後房江敬林倆個老傢伙住。把原本江敬林倆老的睡房和廚房重新打通連上,作為劉貞的新房。

    這本來也是家裡協商好了的,石鶯即便有點想法,男人不在家,也就說不出口,估計即便江信友在家,依著江信友對待幾個弟弟的態度,石鶯恐怕更加不好說,最多只會在床頭跟江信友嘀咕幾句。

    考慮到了年輕人新婚勁頭,卻沒有料到江信忠哪裡來的神勇,晚間響動過大,弄得第二天石鶯老拿異樣的眼神看劉貞,接連幾天,劉貞終於領悟到石鶯眼裡的無言之意。

    江家的情形,劉貞知道一些,石鶯也是一個命苦之人。江信友當兵去了,這年頭,石鶯相當於年紀輕輕守活寡。劉貞和江信忠的折騰如果沒有節制,那無疑似在石鶯面前示威般,故意撩撥石鶯,而石鶯卻只能啞巴吃黃連。

    劉貞羞惱之餘,想到嫁進江家之前,江信北說過把長塘交給江信忠打理的話,盼著江信北回來,盡快落實,盡快搬出。

    吃過早飯,其實應該叫中飯,楊卯幾帶江玉致出去竄門,江家其他人,要麼上山,要麼下田,要麼進菜園子,各自忙活去了。有新媳婦進屋,家務自然要交班。

    萬事妥帖,劉貞覺得有些無聊,心思又開始亂竄。

    「貞妹,一個人在家呀。」

    劉貞抬頭,見是本家族房兄弟劉玉坤,應答一聲,沒有任何表示。

    劉玉坤頗為訥訥,站在一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劉貞回過神來,「坤哥,有什麼事嗎?」

    劉玉坤吞吞吐吐,好一會兒,劉貞終於弄清楚劉玉坤的來意。

    其實劉玉坤和劉貞年相近,相差在月份。劉玉坤家兄弟姐妹多,常常吃了上頓愁下頓,今天前來求劉貞幫忙跟江信北說一聲,等著就要過年了,劉玉坤想跟江信北做幾天事情。

    自己的事情,還不知道怎麼對江信北開口,劉貞有些為難,又不忍心拒絕劉玉坤。

    劉貞:「信北出去了,還沒回來,等他回來了,我幫你試試吧。」

    劉玉坤著急,怕劉貞搪塞自己:「沒在屋?我看到信北回來了,他會去哪裡呢?」

    劉貞鬱悶之極,不好發作,她能理解劉玉坤的心情。

    本村本寨,又是族房,劉玉坤家的情況,劉貞太熟悉不過。

    以當下農田論,最好的水田,畝產不過四百來斤,一般就二百多斤。一個大勞力一年整不了幾畝田,如果是租種別人的田,刨除租賃農稅及其他費用,剩下的,年成好都不到四成。以一個成年勞力每天要下力做事,飯量起碼得按一斤計算,每年就得四五百斤穀物。即便勒緊褲帶,勤儉節約,拮据度日,那最少也得種植三畝以上的土地。加上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沒有十多畝土地,根本騙不了肚皮,至於穿著,生病,讀書識字,什麼的,再出現高強度付出和低產出收穫帶來的其他意外,就只好聽天由命。

    劉玉坤家人多地少,勞力有餘。即使租種稻田,土地仍然不足,家境可想而知。如果不能找到一些額外的經濟來源補貼家用,今年過年恐怕又是一個難過的年關。

    似乎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劉玉坤道:「那我等下再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