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瘋臨天下

正文 第六十章 文 / 童歸寧

    周威心思純直,到底還是有些在意,便詢問曹姽:「那個胡人是誰?」

    「胡人?」曹姽一愣,想了想,便笑道:「周兄果然注意到他,不愧是久在軍中之人。他是被康樂公新進提拔為校尉之人,算是有些能耐。」

    因阿攬不但有胡蠻長相,還有短髮紋身,從嶺南之地而來的百越人印跡並未完全退去,周威一併也看在眼裡:「我若沒看錯,他從前是奴隸吧?康公為人最是中正,即使沒有什麼出身的偏見,一個奴隸提拔作校尉也未免……」

    這樣就解釋了沈洛與這人為什麼在一起,沈家曾是與周家齊名的江左武宗,沈洛被流放為奴,在周家並不是什麼秘密。

    曹姽略有些尷尬,並不想將自己被奸人所害,差點遭匈奴人所擄的事情告訴周威。但周威不比旁人,她猶豫再三,仍然是據實以告。

    饒是周威在戰場上歷練過,此時也不由一陣後怕,無論是被中人所賣亦或是被人擄去,這個戰亂割據年代裡,一旦女子落入這般險地,不論你出身如何,面前都是無盡的地獄。

    周威覺得心痛不已,懷中所藏另一道密旨此刻已如火灼一般刺痛他的心,他深深吸了口氣,這才看著曹姽凝重道:「往後我在你身邊,必不讓你再遭遇這樣的事情。」

    因這語氣太過嚴肅,曹姽雖好奇,一時卻也不便開口,反而一臉狐疑。

    周威這才探入襟口,摸出一卷精緻的帛書遞給曹姽:「我要與公主商議的事,都在這裡面了。」

    布帛上是曹姽十分熟悉的、甚至可以臨摹至八成相似的母親的字跡,可是這短短數句卻如鐵石一般沉重,曹姽看畢細細收入袖中,歎了一口氣望向周威:「這便是周兄來此地的真實目的?」

    周威抱拳:「正是!一切聽憑公主差遣。」

    曹姽覺得有傍晚的勁風吹過臉上,雖是初春,卻寒烈如刀,她從不知自己也會有這麼一天,巴郡一戰竟然也和自己扯上了關係。上輩子自己在做什麼,是縱馬游春,還是於宮內鶯桃樹下,等待那個踏葉而來的郎君?

    周威見她不說話,不安地抬起頭,卻見曹姽臉色沒有驚訝,甚至沒有驚慌,只是一派沉肅,這未免過於鎮定,然就是這樣的曹姽,總是出乎他意料,又讓他心折。

    須臾,曹姽卻笑起來,問周威道:「周兄也上過戰場,大戰之前,一般要做些什麼?」

    周威也不矯情道:「自然是痛飲一番。」

    曹姽慣常做男子打扮,想來也很便利,便欣然道:「就當為周兄和庾太守接風,今日不醉不歸!」

    二人聯袂而出,庾希也收拾妥當,眾人氣氛熱烈,一同往朱雀大道上的茶樓而去,曹姽選的不是別處,正是老相識嬌娘的地方。

    嬌娘豪爽大方,卻也帶著濃重的風塵氣。庾希是官場出來的人,早已歷過這等陣仗,只是周威還年輕尚未娶妻,年紀輕輕已是高階將領,並不同普通士兵一樣找女人廝混,因此頗不自在。

    連帶著他對曹姽出入此地也有些微詞,曹姽卻興致高昂,反嘲笑道:「非我不拘,而是周兄太迂腐。這話我不好說,倒要勞煩庾太守和周都督一說,一定要找個美麗賢惠的世家女郎,予周兄為妻。」

    這話把周威急得滿臉通紅,只好憋悶喝酒。又因庾希是在座長輩,他即便如坐針氈,也只好作陪。

    酒酣耳熱,曹姽讓大小虎、阿攬及沈洛與自己同坐一席,也不顧上下之風,那阿攬酒量很是了得,輪番喝下來也不見他推脫,這樣酒品很得庾希好感,便又問起他來歷。他說得也很是實誠,既不因曾為奴隸而顯得卑微,也不因救了曹姽而顯得自傲,不亢不卑,很是大氣。

    反倒是庾希半天沒說話,他喝得的確有些多,便不自覺說出了真心話:「是條漢子,老夫觀你相貌,似也是不凡之人。若不是你為我東魏效力,老夫一定讓人除掉你。」

    庾希說完這話便醉死過去,留下數人尷尬沉默。周威這才第一次正視這個先前引起自己注意的胡人,庾希這話雖然過了,卻並不是全無道理。

    他朝阿攬拱手打破沉默:「壯士救公主於危難,某感激不盡。」

    阿攬也同他拱手:「公主與康公俱以有過獎賞,周郎君再謝,某愧不敢當。」

    周威自覺失言,自己又不是曹姽的誰,憑什麼謝人?他便將碗中酒一飲而盡,抹抹嘴邊道:「那某便先干為盡,你我二人均效力軍中,哪日該當切磋一番,也不枉與壯士相識。」

    一句「你打不過我的。」總算沒有說出口,阿攬知道面前這位少年將軍雖有意曹姽,但卻是個忠厚良善之人,他一手抓起身邊酒罐,將余酒盡數喝完,周威頓時覺得對方也是豪勇之人,更生好感。

    那二人熱絡著,察言觀色的沈洛卻看出不妥,只好一言不發。大虎搖了搖身邊端著酒碗怔楞的曹姽問道:「公主?公主?你發什麼呆呢?!」

    曹姽咬牙,阿攬那個混蛋,自己何時賞賜過他什麼東西?分明是他霸著不還,若不是這酒有些上頭,她此刻臉上的紅暈一定會被人看出來。

    嬌娘看在眼裡,心裡暗笑,這才上來招呼道:「諸位,諸位,時候不早了,還請各位回去好生歇息,不然新來的城守大人第一天上任就要睡遲啦。」

    周威將庾希帶回驛站,曹姽本來就酒量不錯,被夜風一吹就全醒了。回到都督府已是二更,她卻讓人不要走,甚至把阿攬和沈洛也留下。檢查了周圍沒有閒雜人等後,曹姽才從袖中摸出一卷小小布帛,展開對眾人道:「周威帶來了母帝的密旨。」

    餘下人全部跪在了地上,不過其中只有阿攬,有生第一次與皇帝產生了聯繫,他心裡一陣情緒洶湧。

    曹致令庾希替下曹姽,是為庾希入蜀定局創造條件。明面上她召曹姽還朝不過是打了個幌子,她要周威藉著護送曹姽還朝的借口,率領一支東魏與北漢朝廷皆不知道的奇兵,通過水路,沿長江溯流而上,進入蜀中。

    曹致所圖,是東魏不能晚於北漢,甚至要先於北漢,進入成都控制大局。因此在康肅所帥主力之外,布一支奇兵卻是非常必要的事情,這樣一件關乎全局的大事,她最終決定交到曹姽手上,甚至派了周威來協助她。

    「巴蜀是險惡之地,我雖不是在正面迎敵,但不代表不危險。不過……」曹姽笑盈盈地看著阿攬和沈洛:「如此千載難逢的良機,我想你們不會錯過。既然選擇入了兵籍,就沒有退縮的餘地了。不過沈洛,你要好好想一想,因為最後的結果,你仍然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二人死死跪在地上,誰都不說話,尤其沈洛,在地上叩了三叩,咬著牙道:「萬死無悔!」

    翌日,曹姽將康肅留給她的營救有功的十八人,一一點來。其間大多都是類似阿攬與呼延莫這樣的胡人,也有沈洛和劉寶這樣的漢人。他們均是奴隸出身,歷過生死,也嘗過常人不曾嘗過的艱辛榮辱,對於得之不易的良民身份和陞遷之功更為看重,又極為忠心,可堪使用。

    曹姽點了這十八騎,又與周威一道,與庾希道別出城,離開襄陽數里之後便喬裝打扮,輕騎一路趕到集兵之處與康肅會合。

    五月冰雪已融,康肅領三萬先鋒先攻涪陵,同一時間,北漢從北進攻漢中郡。雙方並沒有遇到大的抵抗,而是一路勢如破竹,北漢直取沿路城鎮直到劍閣之下,康肅則在巴郡遇到了第一次像樣的抵抗。

    與此同時,曹姽從襄陽領二千人出發,如果她一路順利,不被發現,那麼她很可能比康肅先抵達成都。成都王佔據天險,自傲自大,如今被打到了家門口,才發現局勢不對,蜀軍分兩線作戰,但劍閣所在壓力較輕,反而康肅在巴郡遇到了重兵,阻滯不前。

    曹姽想是如此想,一路帶人坐數十艘快舟從水路,一路直達南充要地。此地東鄰達州,南接廣安,西依遂寧、綿陽,北靠廣元、巴中,又因成都王分兵無暇,兵力部署並不充足。

    況且,曹姽看看難得席地而坐而坐的眾人,一連坐快船十餘天,她這個從小長在建業的人都受不了,何況那些兵士。就連阿攬,竟然也難得懨懨地靠在一旁,即使依靠著非凡的毅力,他一路行來,也已經吐了兩三回。

    周威也建議在進入南充之前稍事休整,因為一旦嘉陵江防衛森嚴,趁夜不得過的話,那麼他們就只能從毗鄰嘉陵江的錦屏山翻過去。如此一來,勢必增大了兵士的負擔。

    事後,曹姽不得不感謝這一英明的決定,如果不是他們早到半天,繼而棄船登岸,在林地裡掩藏起來休息,那麼現在他們就是別人嘴裡的肉了。

    負責打探的斥候傳回來的消息,離他們不足三里,竟然出現了一支數千人的軍隊。看行軍與裝束,來者是北漢軍無疑,周威猜測定是北漢大軍在劍閣受阻,便分兵想要另闢蹊徑。

    這樣一來,北漢竟然打起了東魏一樣的主意。

    幸而是曹姽先發現對方,暫時佔據了主動,但是對方人數遠勝於己方,南充的嘉陵江口沙洲統共就那麼大塊地方,繼續偽裝商船,不說騙過蜀軍,估計連北漢人都騙不過。

    為今之計,只有早做準備,狹路相逢勇者勝了。

    北漢太子劉熙被阻於劍閣之外暫時偃旗息鼓,他並非不想立功,而是不想冒進。對劉熙而言,康肅在巴郡的攻取勝負才是決定他何時進兵劍閣的重要因素,等到東魏把成都王的兵力消耗殆盡,北漢再出手也並非很遲。因此劉熙詭計頓生,便令座下勇將丘麟末帶了五千人繞道南充入成都,如此一來卻是和曹姽迎頭碰上。

    北漢軍都是北方人,急行軍數天難免疲乏。此時要過嘉陵江口岸,也打的是休整之後,再拼一場仗的準備,此刻已經是人困馬乏。

    丘麟末的名字,遠在建業的周威聽說過,曹姽不過是略略耳熟,因他是北漢一員勇將,上陣以來從未輸過。究其原因,不過是因一字「勇」,因他不但武藝超群,兼且完全不要命。

    這位勇士卻不知道,此時北漢大軍的身後丘陵裡,卻有不速之客的眼睛,在虎視眈眈地盯著他。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庾希說得要除掉阿攬的話,引自後趙高祖石勒的少年軼事,十四歲時,他跟同鄉到洛陽做販賣營生,曾倚上東門長嘯,被尚書左僕射王衍看到,很驚奇,跟左右說:「剛才那個胡人的小孩子,我聽他的聲音看起來有奇志,恐怕將來會擾亂天下。」

    那個時代名士也喜歡看人面相的,五胡十六國的奇人異事很多,是個精彩紛呈的年代,不過同樣的,不是一個流行的題材……

    編輯本周又給我榜單了,即使不加更,每章的字數也會變多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