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中外英雄傳

正文 第四十四章 戰時貿易 文 / 平房種

    抗戰爆發後,國共合作,首先是實現軍事上的合作,這有利於促進國共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展。但受國民黨軍隊編制的限制,***領導的兩個軍,即八路軍和新四軍,師的編制受到嚴格限制。為加強黨的領導和我軍實力,師下設旅。

    旅的建制,不招風,不起眼,可以不動聲色暗裡發展,名為旅實大於師。旅下還有團的編制。拿我八路軍一一五師的教導五旅和新四軍獨立旅來說,實際上其軍事實力大於師,而一一五師,名為師,實際比國民黨二、三個軍的人馬都多的多。

    從一九四三年開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已轉入全線守勢。為鞏固佔領區,日寇妄圖把中國變為太平洋戰場的後方基地,更加緊了對我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蠶食」。國民黨頑固派,配合日軍對我根據地進行封鎖和圍攻。

    因此,在敵、偽、頑的夾擊進攻下,我軍的經濟供給十分困難。

    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四三年四月,八路軍一一五師的教導五旅和教導二旅奉命合併,成立濱海軍區。陳士矩任司令員,符竹庭任政委(符竹庭犧牲後,由開國上將唐亮繼任),何以祥任參謀長,賴可可任政治部主任,蔡長風任後勤部部長,彭顯倫任後勤部政委,李元、李昇平任後勤部副部長,黃乎兼衛生部部長,曹思明任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另外,後勤部下設會計、出納、軍需、被服、軍工、軍械、運輸、裝備、生產、貿易、總兵站、衛生部等單位。

    濱海軍區下轄三個軍分區,歸屬一一五師和山東軍區雙重領導。根據黨中央的戰略意圖,軍區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建和設根據地,把濱海地區建成廣泛開展游擊戰的可靠後方和依托,為全面反攻和戰後作準備。

    由於敵人對根據地連續不斷的「蠶食」、「封鎖」、「掃蕩」、「禁運」,濱海軍區成立後一直肩負著一面作戰,打擊日、偽、頑,反「掃蕩」,大小戰役持續不斷,一面建設根據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雙重任務,後勤部的擔子尤為沉重。

    一九四二年至四三年,**同志先後發表了《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經問題》、《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動》和《組織起來》等著作,為我軍建設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明確了基本綱領,指出了自力更生、生產自給是我軍民克服經濟困難的根本途徑。

    **、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參加陝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極大地鼓舞了指戰員們把濱海地區建設好的決心。

    為粉碎敵人的「大掃蕩」,保衛建設根據地,濱海軍區後勤部黨委根據軍區黨委指示,針對濱海地區的具體情況,經過幾次討論研究,制定了建設根據地和保障部隊供給的五項基本任務:

    一、廣開財源,活躍經濟,籌集經費,提供資金;二、發展軍需生產,達到軍需物資基本自給;三、建設軍工廠;四、建設醫院,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培訓醫衛人員,保障部隊人馬健康;五、發展兵站交通線,加強前送後運工作。

    沒有經費,部隊就難以生存。沒有資金,部隊就沒有了一切。根據當時部隊財經狀況,首先必須克服經費上的困難,側重點是抓經濟收入,這就必須廣開財源。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濱海軍區東臨黃海,曬鹽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魯鹽全國有名,當地群眾和一一五師機關也都以曬鹽為財源。

    濱海軍區後勤部先從曬鹽上找出路,苦幹數月,終因準備不充分,急於找財源,缺乏技術、經驗,倉促上馬,造成失敗。在當時部隊資金、物資極端短缺、各部隊急等錢物的情況下,籌集經費的第一個辦法初試失敗,蔡長風深感擔子重壓力大。

    「吃一塹,長一智」。濱海軍區後勤部對曬鹽問題總結教訓,重又進行了仔細分析。還要不要繼續曬鹽再試一下?蔡長風深入調查整個鹽市購銷生產運輸狀況,仔細研究分析後,向陳司令員報告說:「首長,如果繼續曬鹽,即使成功,銷路怎麼樣?經濟效益到底有多大?我心中無底。」

    「這……那你看著辦吧!我老陳還是那句話——成功的功勞是你們的,失敗的責任由我承擔。」陳士矩給部下打氣地說。

    蔡長風經深入周密調查,瞭解當地鹽市、陸海運輸及當地搞生產和做生意的各種途徑及其它財源和市場情況,全面考慮,權衡利弊,分析對比,當機立斷,果斷決定放棄曬鹽,立即調轉方向,另找出路,改為上海海運貿易。

    為了慎重起見,蔡長風先派人與山東、蘇北的海外貿易商行洽商聯絡,先摸情況。經軍區同意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下,蔡長風先選擇了一位家住日照並與上海關係較深又兼營運輸的跑商進行合作,先行試點,取得成功。

    為了使生意做得穩妥,少出差錯,蔡長風與商人還達成了幾條口頭的君子協定:一是派去隨船和做生意的八路軍後勤幹部不暴露身份,均以老闆、小老大、夥計的身份作掩護,但生活起居與老闆一起;二是對外一切應酬由老闆負責,風險由他承擔;三是在經濟上保證不叫老闆吃虧,貨物所佔的艙位、交稅及必要的送禮開銷均由兩家分擔,利潤兩家均分。

    經軍區黨委批准,由蔡長風直接領導的濱海軍區海上貿易很快就開始了。

    蔡長風分別在石臼所、濤雒鎮開設了兩家以地方商號為掩護實為軍區後勤部的貿易商行,按市價收購花生油、豆油、皮革、花生、紅棗以及魚、蝦、蟹、貝干海貨等土特產,經篩、選、包裝後運往上海出售。

    開始,後勤部不去人,由商人代運代銷,試了兩次,經濟效益不錯。

    後來,蔡長風就先後決定由後勤部搞對外貿易較有經驗的幹部董金梁、邵釀泉、汪滔同志專門隨船跑上海負責銷售和採購。濱海軍區後勤部駐地到上海四百餘海裡,如果海上天好順利,平均一個月可跑個來回,資金周轉較快,經濟效益不錯,貿易搞活了,為軍區廣開財源創出一條新路,改善了處於困境中的部隊物資供應。

    由蔡長風直接負責的濱海軍區在山東、蘇北一帶的海上貿易,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部隊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提供了部分資金和一定的物資基礎,特別是解決了在根據地範圍內根本無法解決的緊缺物資來源,如醫療器械、藥品、通信器材及其他各種極缺的軍需、民用物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