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1、千古興亡多少事(一) 文 / 鹽焗雞蛋
那些小吏出身的官員聽到要加班,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誰讓他們剛剛成了官員呢!雖然這個位置比較虛,可是也算是提高了他們的待遇。既然待遇高了,那就要負責的更多,加班也是應該的。現在剛剛獲得待遇,如果他們就抗拒加班,那說不定到時候景文就不給他們好的官職了。他們也都是老吏了,當然知道領導的話就說真理的道理,絕對不能夠違抗。而如果因為抗拒加班而不得升職提高待遇,那恐怕他們都要哭了。所以,只要是一個稍微有一些遠見的人,都不會在這個時候抗拒加班。
「大人,只要你一句話,我們馬上開始做事!」吏科組長高明馬上保證道。
而別的傢伙也連忙保證,保證願意放棄休假時間,為景文這個領導服務。
「好了,我們既然是大唐政研室,那就要研究我大唐的政策,為了我大唐的政策研究做準備。而我們第一個課題,也就是馬上要開始的這個課題,叫做千古興亡多少事。」景文說道。
「大人,這個課題是什麼意思?」楊佳問道。
景文接著說:「所謂千古興亡多少事,也就是為了探索我們為什麼華夏那多年以來,都是改朝換代那多次。而我華夏經過了多少次亂世?這些亂世是為什麼呢?我們這段時間就是要研究這些東西,探索為什麼會產生亂世,而我們要怎麼樣避免亂世。只要我們能夠弄明白,那我們大唐可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什麼?」
那些小吏都以為景文吃錯藥了,居然要研究這個課題。這些小吏雖然也知道天下經常出現亂世,可是這些亂世是怎麼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而且,他們平常也只是為了一日三次而努力為政府工作,拚命爭取那個千分之一的獲得品級官位的資格。而他們其中的幸運兒畢竟是少的,更多的不過是為了養家餬口而努力而已。現在景文居然說出要有要研究這些課題。這個也太高大上了,讓他們這些非常「自卑」的小吏有些受不了。
在他們眼裡,這些事情是那些大人物應該想的,而那些大人物都不一定能夠弄明白。如果那些大人物弄懂了,天下還會有亂世嗎?所以,他們都不認為自己能夠弄得懂這個課題。可是景文居然要弄這個課題,顯然他們都有些無法接受。
「大人,我們恐怕不可能弄得懂啊!」高明說道。
可是景文馬上說:「你們不用管這麼多,你們在我的領導下,應該能夠有所收穫的。」
那些小吏聽到了景文如此頑固。也不好說什麼了。
他們不知道,其實歷朝歷代之所以會經常爆發亂世,經常改朝換代的結果已經在景文的腦子裡面了。景文身為後世人,當然知道改朝換代的原因,可是他不可能直接說。景文之所以讓這些小吏過來,除了他們工作經驗充足,並且還有一個原因他們瞭解基層的變化。尤其是剛剛經過了亂世,現在天下剛剛太平,可以說他們剛從了一個亂世變成了一個盛世。這個基層的經歷更是難得。他們剛剛加入政府工作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隋朝亂世,朝不保夕。而後來唐朝一統天下,他們也算是有了再盛世時候的執行政府公務的經驗了。而唐朝建立了十多年。他們也從原先為了征戰天下,到現在修生養息的轉變。所以說,這些小吏是從亂世,到征戰。到太平,到修生養息這些非常豐富的經驗。亂世,征戰。太平,修生養息,這些民生數據都記錄在他們的腦子裡面。
景文就是要利用自己後世所知道的理論,然後讓他們在基層工作經驗聯繫起來,然後就很容易的就能夠得到一個天下興亡的各種數據理論。而景文的理論基礎,加上了這些小吏的實際執政經驗,這樣加起來就非常容易得出一個興亡的結論。景文的論點也可以得到了證實,這樣對於那些朝廷大佬的說服力可是很大的。這些基層的變化,各種數據的變化,也就是說明了國家的變化的過程。經過了這些變化,那一切都能夠非常明白了。如果景文直接去和皇帝說千古興亡的原因,恐怕李世民也不會相信,反而會認為景文吹牛。只要有了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那任何人都反駁不了。這個也就是後世執政講究數據的原因。各種民生數據,其實是體現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是否進步的依據。當然,如果某些傢伙故意弄一些摻水的假數據忽悠領導,這個是另外說的。
「好了,你們準備好,先休息一下!你們現在也有些舟車勞頓,休息兩天。過幾天,正好是大家過年的時候,你們就有的辛苦了!我也不是那麼不講人情的人,所以你們還是休息好,這樣才能夠好好工作。幾天之後,大家休息的時候,你們就去政事堂裡面,我們一起開會討論!到時候,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景文說道。
而這些傢伙很快就離開了,而景文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能夠聽懂多少,不過到時候景文也會把他們往自己想的哪方面去引導。古代的官員,相比後世的官員主要是思想上有所落後。古代的官員不能夠從歷史發展觀來研究政策,而且也不能夠高屋建瓴的從高處俯瞰整個歷史。雖然唐太宗都說以史為鑒,可是這個以史為鑒只是避免古人犯的錯誤,可是這個對於分析歷朝歷代的發展並不是能夠真正的幫助。現在就是要從歷史的角度,把歷史的數據列出來,然後才能夠分析出歷朝歷代發展興衰的原因。只要分析出來了,那對於這個國家可以說是震撼的。而到時候,誰敢輕視自己這個政研室?這個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景文就是要弄出來這個第一把火,而且是燒遍全國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