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山權色

正文 第119章 御書房裡起紛爭 文 / 彼岸三生

    而虞允文與蔣芾二人,顯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虞允文率先辯護道:「陛下,以老臣之見,葉大人所言應當屬實

    「不錯,葉大人雖有欺瞞陛下之意,但那也是重孝道而為之,請陛下莫要聽信讒言」

    虞允文與蔣芾二人的力挺,自然引得身後的一幫重臣紛紛響應,一時之間也是紛紛附議爭辯再起。

    「蔣大人,說話還請慎之,下官也是據實情稟明,你卻聲稱此乃讒言,蔣大人究竟是何居心?」曾迪並非省油的燈,聽著蔣芾如此話中帶刺,他自然不能忍氣吞聲,所以便用不軟不硬的語氣質問蔣芾。

    蔣芾顯然不屑與曾迪爭辯,而是直截了當的冷哼道:「不過是一個近習,你有何資格質問老夫?」

    「你……」簡簡單單幾個字,將曾迪罵的是面紅耳赤起來。

    近習,是指皇帝身邊的寵臣,雖然字面意思並沒有特殊的意思,但是這個詞漸漸地成了貶義詞。

    但凡從皇子開始跟隨,直到登基為帝的這些臣子,都可以稱之為近習之臣

    曾迪當年在趙有還是皇子的時候,就一直跟隨在趙有的身邊,可以說趙有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曾迪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所以這個近習二字,既可以泛指皇帝身邊的輕信之臣,也可以代指輕易弄權的奸佞小人。

    這當然是一個誤區,但是對於曾迪而言就已經足夠了。

    就如同一個官二代,他可能真的憑借實力一步步登上高位,但是總有人十分不屑的稱了一句:因為是官二代而已

    無需太多的嫉妒與諷刺,就這幾個字就已經達到了羞辱地效果

    所以當蔣芾說出近習兩個字,就等同於在全盤否定他曾迪的能力,否則曾迪也不會氣得氣結難言。

    「蔣大人,凡是都要講究一個理字,言語諷刺並不能掩蓋事實,葉宇公然欺君,可是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

    太尉張說見蔣芾盛氣凌人,就十分的氣不過。因為平日裡在朝堂上,蔣芾這種出身世族之人,總是因為看不起他們這些外戚與近習之臣,而多番用言語予以奚落和諷刺。

    於是氣憤不過,又接著道:「再說了,方才不過是葉宇的一面之詞,何以當真?請問蔣大人,葉宇隱藏行跡私自前往金國,是真的為了孝道,還是別有用意,這些你能斷言嗎?」

    「這」

    「若真是為了祭拜掃墓,又該何至於隱而不言?大可以想陛下稟明事情原由,何至於此?」

    張說一番反擊,讓蔣芾頓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應。正如張說所言,方纔那不過是葉宇的片面之詞,是否真的為了孝道還真是難以說清。

    其實這些倒不是什麼大事,最為重要的是這件事情與金國公主聯姻扯上了關係。

    若是葉宇不能合理的解釋玉珮的由來,那麼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衍生很多種致命的謠言,這將來對葉宇的聲譽將是一個極大的影響。

    畢竟在當下的環境裡,宋金兩國的恩怨可是日久見深,娶一個女真女子本身就會遭受鄙夷,更何況是葉宇這種在士子之中聲望極高的公眾人物。

    若是事先二人沒有絲毫的關係,而是由於皇權之間的利益關係賜婚,這倒是能夠合情合理的說得過去。

    所謂皇命大如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倘若葉宇是在此之前,早與金國的公主有了私情,那麼對於葉宇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葉宇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原有的遠見卓識與功績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根源是在於當年宋金對決時的光輝一現。

    當年危難之中力挽狂瀾,又在比試的立意上面,對金國是毫不退讓半分,這是當今士子們追崇葉宇的主要原因。

    自古愛國情操最濃郁也最迂腐的人群,不是底層只求溫飽的農、工、商,也不是居於廟堂之高的群臣,而是這些處於中間環節的文人士子。

    可以說他們無病呻吟,也可以說他們目光短淺,更可以說他們自不量力空談闊論,但不能可否的是,他們這才是集聚愛國情操的源泉。

    所以,無數愛國詩篇,大多都是從這群人中產生……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將民族的仇怨看很深,將漢人與蠻夷的種族看得很重,這是文人之間的一種操守,一種中華文化的一種品格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這句話其實最早源於朝鮮與日本,其實如今看來並非什麼文化與疆域,而是一種精神傳承的斷絕。

    宋朝之後的文人,操守已經漸漸的趨於淡化,也已經學會了什麼是逆來順受

    曾不聞,滿清入關多數文人委曲求全,摒棄文人操守而去歌功頌德。縱使反清實力暗流躁動,最後還是學會了慢慢接受。

    而崇禎皇帝死於煤山,最後以操守赴死的不過是個宦官,這與南宋崖山赴死的文臣武將而言,豈能不讓漢人扼腕歎息蒙羞於九泉之下?

    如今葉宇在這件事情上若是不能處理妥當,這勢必會成為葉宇的一大污點。

    這對於一個臣子而言,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年漢朝的蕭何就是因為名聲太高,為了不讓漢高祖劉邦嫉妒,故此設計自己貪污的污點來保全自身。

    但這在虞允文與蔣芾的眼裡,卻不能讓葉宇有這個污點。

    因為他們有著將葉宇推上皇位的計劃,如今正在籌劃好的機會讓葉宇名正言順,所以在這個關鍵時刻,是不能出現任何的反面影響。

    御書房裡吵吵嚷嚷沒有一刻的消停,要說這御書房裡最為冷靜的三個人,那應該只有福王趙琢、慶王趙愷以及受害者葉宇了。

    看著這些群臣爭辯不休,與當眾叫囂的婦人對罵已經相差無幾,趙有終於沒有忍住,當眾呵斥道:「夠了」

    皇帝發怒非同小可,方纔還跟菜市場一樣的囂鬧,頃刻之間便成了鴉雀無聲

    孝宗趙有環視了眾人,隨後將目光落在了慶王趙愷的身上:「皇兒,有何看法?」

    「父皇,以兒臣愚見,四弟定然有什麼難言的苦衷」慶王趙愷略作猶豫之後,便直言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哦?何以見得?」趙有顯然對趙愷當眾稱呼葉宇為四弟很是欣慰,於是沒有去詢問葉宇是否有什麼苦衷,而是順著趙愷的話繼續追問。

    「以四弟之貌以及才學,自然是深得天下女子傾慕,那金國蠻夷女真之女就更是不能例外,所以這定是那金國公主的一廂情願……」

    慶王趙愷見眼前父皇臉色稍緩,知道自己說的合乎父皇的心思,於是又道:「而金國皇帝在函文描述之事也不可當真,金主此次主動聯姻,無非是在有意拉攏四弟,以及有意分化父皇與四弟之間的君臣之宜」

    趙愷的一番分析頗有道理,孝宗趙有聽罷之後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這既是對趙愷分析事情的一種認可,也是對趙愷能在此刻幫襯葉宇而感到欣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