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91章 與時俱進是正道 文 / 彼岸三生
葉宇見丘處機木然不語,於是又道:「諸位師兄所說的沾染了俗世之塵,使得道家的經義不再純粹。那師弟斗膽請問丘師兄,這全真教的教義就真的純粹嗎?」
「葉師弟所言有理,所謂萬物皆有法,然萬物亦無法,凡是都是陰陽旋轉相融相生,也並非一成不變。看來在這件事情上,是貧道過於桎梏了……」
丘處機是個明白人,聽了葉宇的這幾句話之後,也在慢慢接受葉宇的這種思想。
葉宇看了他一眼,說道:「丘師兄,是大智慧之人,如果想要道教繁榮,師弟這裡有兩點意見……」
「請說」
「師兄應當知道,有一個外來宗教,在民間曾有抬頭之勢。此教派源自於番外,自東漢年間就有傳入中土,然歷經四次傳教,最後在前朝武宗年間廢除,自此衰退」
丘處機聞聽之後初是雙眉緊鎖惑然不解,之後卻是猛然一醒:「師弟說的可是番邦傳入的天主教?」
「正是」
葉宇沒有去糾正丘處機的詞語錯誤,其實天主教只是基督教的前身。因為丘處機能夠對這個基督教有印象,這已經超乎了葉宇的意料之外。
歷史上基督教主要分四個階段官方傳入中國,民間則可追述至東漢年間。
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認為基督教義主張的正真,於是特別下詔准許亞述會在唐朝傳播,同時在長安義寧坊建造教堂。
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尊封阿羅本為鎮國**王,教會極盛時達到「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信徒二十萬眾的規模。
所以當眾人只看到佛道在中途盛行的同時,其實基督教已經在中國慢慢根植,也曾達到盛極一時的地步。
不過到了晚唐,唐武宗即位後,廢除佛教,同時也根除廢掉基督教,自此基督教一蹶不起。
歷經多年的沉浮之後,佛教在這場浩劫中浴火重生,更是以烈火燎原之勢再次復興,可是基督教卻從此走向了一種沒落。
由此可見,當權朝廷的態度,對於宗教的興盛於衰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丘處機面露沉思之色,隨即沉聲問:「師弟的意思是……」
「丘師兄何不取長補短完善教義?基督教主張幫助貧困,撫養孤兒,醫治百姓,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我道門中人雖有不少鋤強扶弱解危濟困之舉,但終究過於弱小,且不能形成影響」
要想體現道家的諸多善行,絕對不能學習雷鋒精神,否則這種善舉永遠不能得以發揚,不能得到更好的宣傳工作
雷鋒精神,做好事不留名,倒是有古代俠客所具有的風骨。雖然值得推崇與鼓勵,但是這僅僅只是個人行為。
若是一個宗教的初衷是行善積德,那麼這種有意營造的宣傳,其實反而能惠及更多的人。
丘處機聽了之後,還是皺了一下眉頭。葉宇這意思就是要全真教平時多做善事,這一點倒是沒有什麼不妥,畢竟行善積德也是修道之人的一種修為。
但是要是真的形成了一種規模,這其中的諸多困難尚且不說,這也有違了道家所說的大道無為的思想。
修道之人避居深山修行,為的就是遠離喧囂尋求道法自然的境地。可若是按照葉宇所說的那麼做,那修道之人就等於深陷於塵囂之中。
見丘處機猶豫不決地樣子,葉宇歎了口氣道:「丘師兄,修道之人在沒有成仙得道之前,還仍舊活在塵世之中,照樣還要食人間煙火,那麼就理應受到塵世地束縛。」
「凡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也定然是有所而求。可是道教的宗旨就是無為,也就是信了後什麼也沒有了。老百姓得不到好處,最後信的人怎會多?」
「這……」這一句話可謂直擊到了要害之處,使得丘處機臉色頓時陰沉了起來。
因為今日便是離開之期,葉宇此刻也不想如何委婉的勸諫,於是直言道:「這也是現在偽道,比正統的道教興盛的原因所在」
葉宇說的偽道,就是現在各地道宮那些道士也在用神怪招搖裝騙,但那些都不是道教的真義,反而會徹底敗壞道教的聲譽。
但是即便這些人是招搖撞騙,但仍舊有大量的百姓虔誠信奉。
這是為什麼?
因為這些招搖撞騙的不良道士們,向百姓許諾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卻依舊盲目追求的事物
如同山寨的各種產品,這些東西的衍生必有其道理可言。因為那些名牌的東西昂貴遙不可及,所以就有很多人去願意買廉價的山寨貨。
道家將思想定位的如此之高,其實也是一種哲理的象徵。但學術以及哲理若是一直束之高閣,將來終究會被世人所摒棄。
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一門哲學,他之所以能夠廣泛地運用於實踐,以及建國的核心思想也是它,就是因為這種哲學思想很接地氣
接地氣,就是平民化的象徵,它給人們賦予了一種前景美好的**幻境,至於是否真的能夠實現這不得而知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思想讓知識分子有了一種前景美好的追求。正如佛教中教義一樣,只要虔心向佛,將來會榮登極樂世界,不墜地獄沉淪之苦。
至於能不能,那就只有去問死人了
「丘師兄,何不招集同道道友,修改道義,稱:信仰道教虔誠者,**遺留人間,神魂進入九天淨土自在逍遙;不信仰道教者,六道輪迴不免於苦,苦海紅塵難以超脫這樣道教才有侵略性,也才能夠發揚光大」
葉宇的這番言論,是綜合了基督教與佛教的長處,旨在將道教的無為思想進行改革,能夠更適合的融入天下百姓的心中。
丘處機也算是個極為沉穩之人,可聽了葉宇的這番話,驚訝的他半天都沒有合攏嘴巴。
這樣一來,道教還能稱為道教麼?
「丘師兄,夏穿紗、冬穿棉,時不同,則策亦不同。無論任何事物,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長久繁榮下去。就像修道之人清靜無為,可是如果沒有陳拷老祖進見本朝太祖,為太祖造勢,道家那有今天光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