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55章 新科狀元上大學 文 / 彼岸三生
然而身為武臣擔任樞密使,在大宋一朝來說並不多見,所以⊥李顯忠這等武臣擔任樞密副使,雖然屈居於虞允文之下,但也是地位尊崇一時無兩。
當然,一向與虞允文交好的老搭檔蔣芾,則由樞密副使改為戶部尚書。
而就是這二人的一升一降,已然體現了朝堂之上的勢力變動。這既是慶王趙愷的有意為之,也是孝宗趙有的點頭默許。
雖然恭王趙悍之事後,孝宗趙有對虞允文等人沒有追究,但已然不像當初那般信任了。
所以無論是出於朝堂的一種平衡,還是為趙愷日後接替皇位做準備,虞允文這些人勢必會成為打壓的對象。
至於此次代替葉宇出面的百里風,則被直接升任為宜州通判。這大半年裡,由一介布衣成為宜州推官,如今又直接升任通判之職,這種做官的速度就是沈金川也沒法比。
孝宗趙有本欲要對葉宇進行封賞,但葉宇卻在垂拱殿上婉言拒絕了。因為他如今年紀輕輕就位居要職,已經是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若是在更進一步豈不是風口浪尖之上?
春闈的會試在這期間終於結束,考中進士的舉子名單也都位列貢院的金榜之上,今年的科舉較之於往年卻顯得隨意許多。
由於孝宗趙有的身體狀況的原因,所以最後一關的殿試也就省略了,直接以進士榜單上前三名,欽定為一甲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
在這一榜進士之中,有兩個名字葉宇十分的熟悉,因為這兩個人正是武青忠與李墨。
武青忠是他在巡視浙東寧德縣所結識的書生,話說與其妹武青音倒是有過交集。而且在福州的秋闈州試時候,葉宇還親自評定了秋闈第二名。
至於李墨,葉宇就更是認識,在滁州的時候無論是之前的葉宇,還是重生而來的他,都與這個李墨明爭暗鬥不知多少次。
這二人如今全部都在金榜之上,武青忠不負所望位列會試進士榜第一名,故而名正言順的成了今科的狀元郎。
而李墨幾經科場,雖然未能列入一甲前三,但也是名列第四,位居二甲首位
武青忠如今高中榜首,自然要登門拜訪葉宇這位恩人。而此次葉宇也沒有絲毫的拒絕,當初在福州之時他避而不見是為了避嫌,如今武青忠金榜高中倒也無所顧忌。
葉宇本以為武青忠此次拜訪只是出於一種禮節,卻不料武青忠竟然當即行了拜師之禮。
這可讓葉宇頓時慌了手腳,心說這一甲前三可都是真正的天子門生,如今這一榜的狀元向他行師生之禮,這可是有違規制的事情。
最後在葉宇的勸說之下,這才打消了武青忠的執拗念頭,不過武青忠當即提議要在清流書院進修一年
武青忠的這個決定讓葉宇頓時感到一陣無語,心說你這好好地官職不當,於嘛非要進入我的清流書院進修?
不過葉宇回思一想,若是能讓新科狀元進入清流書院進修,這倒是替清流書院打了一個響亮的活廣告。
看到了嗎?科舉雖然決定人才,但狀元也要到清流書院進修
這說明什麼?說明清流書院已經凌駕於八大書院以及太學院之上,這個廣告不僅打得響亮,而且還十分的具有影響力。
所以對於武青忠的這個提議,葉宇並沒有予以拒絕,反而還十分的欣喜地接納了這個提議。
京城是大宋舉子聚集之所,一塊長長的榜單之上,三年的消磨與寒窗苦讀,也不過就是那幾百個名額,那麼剩下成千上萬的皆是落第舉子。
這些人各懷悲憤的不知該如何面對以後的路,也更無顏面對父老鄉親,所以在高中金榜進士們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這些人卻是心情抑鬱難捱酸苦。
而就在這些落榜舉子準備收拾行囊準備各自回鄉,準備三年之後再戰科場的時候,一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
新科狀元不願做官,甘願回爐進入清流書院進修一年
這個勁爆而又新鮮的新聞,頓時成了京城爭相議論的話題,人們談論新科狀元之餘,更多地則是天目山下的清流書院。
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書院,能夠讓一榜的狀元甘願回爐進修?
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書院,能夠使得官位不做而去虔心專研學問?
這一連串的問題縈繞在眾人的心頭,同時也讓眾人想起了當初清流書院的對陣盛況
是誰,豪言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
又是誰,侃侃而談,使得三千太學盡俯首?
不錯,正是那個屢屢讓人高山仰止的葉宇葉承天
一時之間,所有在京的落第舉子抱著好奇之心,紛紛湧向了天目山下的清流書院。
當眾人看到清流書院之中,不僅有新科狀元武青忠,還有如姜夔、陳亮以及楊萬里、尤褒等在職官員任教時,所有人都紛紛下定決心就讀於清流書院。
一場科舉,使得大宋舉子聚集於京城,既是朝廷擇優選材的盛況,也是清流書院打響招牌、擴充生源的大好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科舉會試,使得清流書院這個名字,永遠的記在了讀書人的腦海之中。
清流書院依舊在不斷的擴建,其規模是越來越大已經超出了一般書院的範疇。況且葉宇創辦的這所私人書院,裡面所涉及的分類學術過於繁雜,這種體制也漸漸地與當下書院背道而馳。
所以葉宇在書院步入正軌,且生源不斷倍增的情況下,當即決定將書院改名為:清流大學
書院是以傳道濟世、兼容並蓄、自由講學為特徵,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種極具特色的制度。書院萌始於唐,盛於宋,廢於清,前後歷經了千餘年的歷史。
但如今葉宇所創辦的這所書院,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本書院的範疇,隱隱有了後世大學體制的雛形規模。
所以將這所具有後現代意義的教學機構命名為大學,是一件最為合理的事情。
因為這種大學的教學體制雖然源於西方,但是『大學,一詞在中國古已有之。
(第二更……呵呵,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