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兩漢往事

正文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 文 / 閒雲漫關

    官場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按資排輩。雖然會有一些個例,年紀輕輕就能一步登天,但這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都還得規規矩矩地排隊,一步一步來。但請相信,每逢遇到隨便插隊傢伙,會讓很多人對他嗤之以鼻,當然也有「艷羨」的成份在裡面。

    晁錯無疑是隨便插隊的那個人群裡邊的數,也自然不會招人待見。

    要說「內史」這個職務也算不上多麼牛氣,三公九卿的級別要比它高得多。可縱然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表現出了不滿。其中最為不滿的人非丞相申屠嘉莫屬。

    這讓人有些莫名其妙,一個丞相去和內史較真,似乎有**份。然而,申屠嘉的不滿是有理由的。

    理由一:晁錯的人際關係很差。

    晁錯極其孤傲,說話很難聽,蠻不講理,甚至得寸進尺,不給對方任何喘氣的機會。

    早在太子府時,朝廷裡就有很多人看他不順眼。過往,晁錯的主要精力用在太子府,和群臣搞的摩擦的機會很少,因此也沒鬧出什麼過火的事情。可現在不同了,他搖身一變成了當今炙手可熱的人物。接觸的機會多了,得罪的人也相應多了,對他不滿的人也就多了。

    理由二:晁錯很早就提出了一個大家都反對的建議——削藩,並且現在常在劉啟耳邊吹風。

    實際上,「削藩」這個建議,晁錯早在劉恆時期就提了出來。誇張的是,這位仁兄很執著,一連上了幾十次書,把削藩的好處分析的頭頭是道。可劉恆只是微微一笑,把他辛辛苦苦寫的文言文放在了一邊,做為消磨時光的日常讀物,閒來無事時翻看翻看。

    在當時,他的這個建議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有朝廷大員,也有地方諸侯。雖然大家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但結果都一樣——反對。

    事實上,這個建議劉恆在內心深處是支持的,但他很清楚此舉背後隱藏著什麼風險。對劉恆來說,他想去幹這件事,但還沒精力也沒膽量去捅這個馬蜂窩。

    但晁錯發了瘋似的一封接一封的寫信,讓劉恆對其欣賞之餘也頗為無奈。群臣可不這樣想了。你晁錯算個什麼東西,一天到晚喊「削藩」,唯恐天下不亂。因此,大家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而晁錯旁若無人地喊口號,從文帝朝喊到現在,絲毫沒收斂的意思,因此大家對他很不滿。

    理由三:皇帝太過信任。

    晁錯一直以來都是劉啟最為信任的人,所以他這個「內史」非同尋常。

    劉啟稱帝后,無論是大政方針,還是廷獄量刑,所有事情都會徵詢晁錯的建議。並且只要晁錯拿出了方案,劉啟通常會採納。甚至三公九卿們拿提出的建議,還得經過晁錯審定後皇帝才會認可,否則根本辦不了。況且皇帝做出的決策,也只下給晁錯,經晁錯手才能轉發到各部委。

    久而久之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

    過往,三公九卿直屬皇帝,其中丞相為最。而現在風向改了,三公九卿和皇帝之間多了一個層級——晁錯。他一個人,幾乎架空了整個政府部門。更在很多時候,丞相申屠嘉做出來的決議,內史晁錯大筆一揮就能給他改的體無完膚,這口惡氣,任誰都受不了。

    剛繼位的劉啟用這種掉了個的機構設置,一舉掌控朝廷大權。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晁錯很有能力;同樣,他也很危險。不過他此時是顧不上考慮這些的。

    然而,大家雖然很不滿,卻無可奈何,連丞相申屠嘉也無計可施,因為劉啟對晁錯的信任是無人可以比擬的。

    就在此時,晁錯的老對手進京了。這個人是袁盎。

    袁盎也不是個省油的燈,說話難聽程度不比晁錯遜色,得罪過的人也一點不比晁錯少。可有意思的是,性格相似的兩個人,恰恰尿不到一壺。這二人的關係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四個字來形容。

    兩個人在很早以前就接下來梁子,至於接梁子的緣由不得而知,但表現的非常出格。

    按照常理,在朝廷混了幾十年的人,縱然之間心存芥蒂,也不會表現的太過明顯,通常會背地裡發暗箭、使陰招,明爭暗鬥,置對方於死地。

    而這二人的表現卻很直白——從不搭腔,晁錯居坐,袁盎去;袁盎居坐,晁錯去。並且一有機會就把對方往死裡整,不拼的你死我活不算完。

    這麼一個人,按理說在此時是不適合進京的。因為晁錯的勢頭正足,做為「世仇」,腦子只要稍微正常點,就不會選在這個時候露頭。

    而袁盎還是在這個時候進京了。說實話,他這次進京,要麼是找茬來了,要麼是送死來了。但不管怎麼說,他是奔著晁錯來了。如果晁錯是個「闖禍精」,那袁盎絕對算是根「攪屎棍」。互不對眼的兩個人,半斤八兩,誰也不用笑話誰。

    不過袁盎進京的理由很充分——省親。

    前邊介紹過,早在劉恆在世時,他一連說了幾次話,甚至把當時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噁心的要死,當然也得罪了一大波人。最終,劉恆也受不了他,安排了個都尉的崗位,把他趕去了隴西。由於這個人能力超強,劉恆很快把他調去齊國當丞相;噁心了幾年齊王劉則後,又把他調任吳國丞相,接著噁心劉濞。在吳國一直幹到現在。

    要說他在吳國這幾年,也不是白待的。最大的成績是發現了一個問題——吳王劉濞不老實。

    這實際上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早在他剛準備去吳國時,他的「智囊」侄子袁種就給他講:吳王驕橫,且吳國多作奸犯科之人,你要揭發其罪行,定沒好果子吃,不如天天喝酒,屁事不幹,捎帶勸劉濞不要造反,方可全安。

    袁盎的確也是這樣搞的,他在吳國喝了幾年酒,和劉濞的關係也處的挺不賴。可處著處著,他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劉濞越來越不老實了,尤其是每聽到「削藩」兩個字時,老臉就會很不自覺地抽搐幾下。

    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袁盎決定進京。一則逼逼風頭,二則捎帶辦件事情,好讓朝廷別一天到晚拿「削藩」兩個字刺激瀕臨崩潰邊緣的老劉濞。

    就這樣,袁盎回京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