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7章 :禮部侍郎 文 / 古武
「在下正是日本國使節團團長。」我彎腰作揖,十分小心地說著。
「哼,還得接待這麼一幫化外蠻夷。」那個人從袖子中取出一個手帕擦了擦頭上的汗水,今天的天氣不算是太熱,但是對於他這種體型的人來說就是要命的天氣了,秋老虎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對於我眼前的這個胖子來說。
「禮部鴻臚寺的回文上說順天府同知會將我們引到會同館,還望同知能夠引路。」
「你著什麼急,」那人又擦了擦汗水,但是滿腦門都是汗,手中的手帕早已濕透,我看著那個胖子的樣子,不由的苦笑了兩下,把自己的手帕遞了上去,沒想到那個胖子連看都不看一眼,就說了一句:「蠻夷的東西,我是不會用的,收回去吧,」說著就把我的手帕扔到了地上,並從另一邊袖子裡拿出一塊手帕,接著擦汗。
我強忍的怒火,從地上撿起了手帕,這時候李如華坐不住了,上前一步,啪的一聲,一個巴掌就打在了那個胖子的臉上。
「你……你……你幹什麼?」那個胖子應聲倒地,手捂著左臉,左臉紅紅的,因為胖的原因,也看不出臉是不是被打腫了,他身體顫抖著,手指著李如華,「你敢打我,你知道我是誰嗎你就敢打我,你們這幫化外蠻夷。」
「化外蠻夷?睜開你的狗眼好好看看,本姑娘是遼東都督僉事兼任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女兒,你不要命了嗎,說本姑娘是化外蠻夷。」
「什麼,李成梁?」那個胖子聽到這話嚇了一大跳,李成梁的兩個官職,遼東都督僉事和遼東總兵,單拿出哪一個都比他這個順天府同知要大,先不說遼東總兵,就說遼東都督僉事,這是正二品的官銜,而他的那個同知,撐死了正五品,即便他是京官,中間的品級差也是不可忽視的。
「姑奶奶饒命,小人錯了,小人之錯了,」那人態度的轉變速度也是夠快的,磕頭認完錯之後,站起來滿臉堆笑,看得我頭皮一陣發麻,雞皮疙瘩起了一身。
在李如華亮明身份之後,那個胖子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個勁的對我賠禮道歉,在順天府休息了一會兒之後,那個人又把我們引到了會同館,我們剛到會同館的時候,一輛馬車也走了過來,一個人從馬車上走了下來,這個人穿著一身紅色的公服,衣服的樣式是盤領右衽袍,紅色的衣服上還有無葉的散答花花紋,每個直徑大概有兩村,腰間是金荔枝腰帶,頭戴一頂烏紗帽,展角長一尺二寸。
「閣下可是日本國大使劉雲劉明遠。」那人看到我之後徑直向我走了過來。
「不才正是劉雲,敢問您是……」
「本官乃朝廷禮部右侍郎丁士美,表字邦彥。」那人拱了拱手。
「原來是丁侍郎,失敬失敬。」我急忙行禮,自從六部創立以來,侍郎在歷朝歷代都是高級官員,在整個六部裡面,尚書是一把手,二把手就是侍郎了,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權歸六部,由六部總理天下事務,六部官員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明朝禮部侍郎是三品官,而且是正三品,雖然從品級來看,比正二品的都督僉事要低一點,但是就實際地位而言,丁士美絕
看書/網同人。
對比李如華他老爹也就是李成梁的地位要高,一個外官和一個京官,光這一點二者就是無法相提並論的。看到丁士美之後,就連李如華也變得有些謙恭起來,這讓我十分驚訝,看來她也要考慮她老爹的立場啊。
會同館,元始置。掌接伴引見邊地少數民族首領外國使者等事。屬禮部,有禮部尚書領會同館一人、大使、副使等員。而到了明朝,會同館改屬兵部,掌京師驛傳事務,有大使、副使。明朝的法律大典《明會典》記載說:「自京師達於四方設有驛傳,在京曰會同館,在外曰水馬驛並遞運所。」這條記載說明,明朝的「會同館」,是當時設在首都北京的全國驛站的總樞紐。就其職能而言,會同館一方面是當時設在首都北京的全國驛站的總樞紐,另一方面也是大明王朝國家級的高級招待所,這裡可以供外國使節和王府公差及高級官員食宿。有時還由政府在這裡舉行國宴,招待來自鄰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進貢人員。而我現在就屬於後者,被招待的來自日本的進貢人員。
「本官癡長幾歲,就稱呼你為明遠老弟,不介意吧。」丁士美在前面走著,邊走邊說。
「我不介意的。」我撓了撓頭跟在丁士美後面。
「那就行,明遠老弟啊,聽你的口音,好像不是日本人,有一點北方口音,但好像又有一點別的口音,不知道明遠老弟是哪裡人氏?」
「這個……」被他這麼一問我就僵住了,我該怎麼回答,說我是吉林省人,他知道吉林省,說奴兒干都司人氏,那不就完全是蠻夷了嗎,我的祖宗啊,對不住你們了,我把心一橫,「在下乃是遼東都司人氏。」
「誒!!!」反應最大的不是丁士美,也不是金彪,而是李如華,她突然就跳到我的面前,速度之快,我都沒有看清她是怎麼出現的,她跳到我的面前,十分用力拍著我的胳膊,「你是遼東人,你竟然是遼東人,你怎麼不早說。」
「你也沒早問啊,」我白了李如華一眼,看到有些驚愕的丁士美,我急忙解釋道,「這位大小姐是遼東都督僉事兼遼東總兵官李汝契將軍的千金。」
「原來是李汝契將軍的千金,李汝契將軍上一次進京述職的時候,本官與他有過一面之緣,令尊英武非凡,當是國家棟樑。」
「丁侍郎謬讚了。」李如華轉過頭來,謙恭的回答著丁士美。
正說話間,我們已經進入了會同館的正堂,底下人將這些物品全都送入府庫,我、丁士美、李如華和金彪四人徑直走入大堂,分賓主坐定。
「明遠老弟啊,不是本官多嘴,本官看你的使節團大多不是日本國人,而且你與你的幾個手下說話也都是在用官話,而且這裡又有汝契將軍的千金,這件事情……」丁士美沒有接著說下去,但是我已經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他在懷疑我,懷疑李如華,甚至在懷疑李成梁。
「這件事情,說來話長,我們在上京途中,在一處驛站遭遇山賊襲擊,我因為有事情外出,倖免於難,但是我使節團百十餘人盡被山賊殺戮。」說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崔文虎,不覺掉下幾滴眼淚,
「原來是這樣。」丁士美捋著鬍子,點著頭。
「幸而汝契將軍慷慨,派人護送我入京,同時有贈我禮品以為貢物。」我擦了擦眼淚,端正坐姿。
「看來是本官多慮了。」丁士美小聲嘟囔著,「看年紀,明遠你也似乎也過了而立之年,不知可否考取了功名。」
「在下自幼流落在外邦,未曾考取功名,而且現在的功名,不考也罷。」我擺了擺手。
「哦!這是為何?」丁士美一下子來了興趣,坐直了身子。
「今之所謂開科取士,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太祖皇帝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八股之文,規範了格式,本來是好的,但是科舉考試只須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准發揮自己的見解。這就有些不對了,這樣開科取士,取到的不是人才,而是一幫鑽研八股的腐儒,這樣如何治國,沒有實際見解,這樣讀書,根本讀不出什麼效果。」我越說越激動,手上的動作不覺打了起來,一下子打翻了桌子上的茶杯。
「在下失禮了。」我急忙扶起已經翻倒的茶杯,不斷的道歉。
「明遠有如此見解,令本官耳目一新,」丁士美絲毫沒有理會打翻的茶杯,倒是身子向前移了移,「不知道明遠對於當今時政如何看待?」
「在下是個外人不好評論大明時政。」
「無妨無妨,這裡只有我們四人,即使說了,也沒有人會知道的。」說著丁士美又把門關上了。
「那在下就獻醜了。」我一拱手,收拾一下情緒,「若在下是首輔,定當向聖上進言,改革朝政。」
「改革?如何改革?」
「倣傚宋朝範文正公和王荊公改革,整頓吏治,加強軍備,擴大財源,節省開支,關注民生,使天下之財藏於民而非藏富於國。」
「那明遠以為如何整頓吏治?」
「歷朝歷代,特別是先宋,官員人數過多,造成朝廷開支的激增,同時也嚴重降低了辦事效率,朝堂臃腫,只花錢而沒有實際,所以整頓吏治的第一步就是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將節省下來的金錢用在老百姓身上,鞏固國本,使國家長治久安才是治國的上上策。」
丁士美沒有說話,只是捋著鬍子點點頭,似乎是同意我的說法,我看到這樣,也就放下了忌憚,又開始說道:「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只是整頓吏治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定期考核,正如範文正公的慶歷新政中所提倡的,明黜陟,精貢舉,擇長官,每三年考核官員一次,考核官員的政績才能等等,陞遷有能力有德行的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若不如此,貪官污吏橫行,則國將不國也。」
「哦,明遠還有何良策?」聽我說完,丁士美急忙追問道。
「在下才疏學淺,不敢妄言良策,只是有一點看法。」
「速速說與我聽。」可能是十分高興,丁士美的第一人稱從本官變成了我。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