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天災不斷湧現 文 / 迷奇夢蝶

    這一段時間以來,四川省人民政府各級官員可謂天天都精神緊張,時時刻刻都在奔波於四川各地,發現和處理各種奇聞怪事,因為,中國自從進入二零零八年以來,災難與**事件瀕發不斷。

    從一月下旬開始,長達一個月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波及了二十一個省(區、市、兵團),農作物受災面積一點七七億畝,絕收二千五百三十萬畝,森林受損面積近二點六億畝,倒塌房屋三十五點四萬間,是百年難遇的罕見災害。

    緊接著雅安市發生了較大規模的不明疫情,累計報告不明病毒感染者3321例,其中424例死亡,有2899例正在住院治療,其中重症病例2481人,病危者1910例。

    三月八日下午十七點五十六分,峨眉市氣象局打來電話報告,群眾在峨眉山金鼎寺上空觀察到了罕見佛光現象,並且在由南至偏東北方向的幾百里遠的雅安、蘆山、寶興、邛崍、崇州、都江堰、理縣、彭州、什邡、綿竹市、汶川、北川、平武、青川、劍閣、廣元等地的高空上,發現蔚藍的天空中伴有一條帶狀彩雲。

    帶狀彩雲形似人的兩排肋骨,末端處,很像飛機掠過的尾跡,但絕對比飛機的尾跡更加寬大、厚實和豐滿一些,它像是對處於雲向的垂直線上的大地預示著什麼似的。

    後來,汶川縣氣象所又來報告,說是在汶川上空有一幅橙色或者橘紅色、呈輻射狀的彩色雲層浮現於空中,天空和雲有明顯的分界線,多出現波狀,有數條的帶狀雲同時相交在一點,而這個點就正好在汶川(茂縣或理縣)的上空,而從此點開枝散葉的雲帶,猶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

    更為嚴重的或者說令人不解的是,天空晴朗,未有打雷、變天、颳風、下雨的情況發生,可汶川當地低空溝谷中,還出現了短暫的藍白為主、黃色為輔的發光現象,這是從地上低空中發出的閃光,決不像閃電那樣是發自於高空或遙遠天際處。

    而且,形態也各異,有帶狀、球狀、柱狀、瀰漫狀等,令人奇怪萬分,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報告的人還說,該閃光已灼傷了一部分人體的肌膚,致人暈倒,甚至還燒焦植物枝葉,並引發了幾處山火…

    人們請問專家,這種現象如何解釋?

    專家們進行了討論研究,天文學家陳紫陌認為:「這種現象,在科學上稱為地光現象,在即將要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的極震區多有地光出現,呈現片狀或團狀的低空朦朧的閃光,個別的甚至還伴有燃氣。

    這叫低空大氣的放電,表現形式上,山區為多、平原為少,震時最多、震後較少,地光多伴隨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噴沙冒水、噴氣等自然現象同時出現,常沿斷裂帶或一個區域作有規律的遷移,且與其他宏觀微觀異常同步,其成因總是與地殼運動密切相關。」

    而另一位專家孟初寒也解釋說:「一般說來,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所在地。

    而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的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

    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從而形成了地震雲,很顯然,我們是接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號,照如此說來,那裡即將要發生地震羅?!」

    而運用星體運動與長期天氣、地震預報專家欒巨慶答道:「也許可能吧,那種條形彩雲就有可能是某種暗示,它的科學名字叫地震雲,地震雲的交匯點垂直於地面的那個地方,極有可能就是將來震中所在地。

    地震雲出現的時間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如果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則所對應的地震強度就越強。

    古代早已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這樣的記載。」

    「地震雖然是地殼內部的一種應力運動,但它和某種特定天像有一定的對應關係,我記得春秋時期的晏子曾說:『吾見勾星在房心之間,地其動乎?』」徵兆災害地質學家徐好民說道。

    「《漢書·天文志》也有這樣的記載:維星散、勾星信則地動。有星守三淵天下大水、地動、海魚出。意思是:維星散不成行、勾星伸直則發生地震;有星守護在三淵星座旁,也要發生地震。」

    以「磁暴二倍法」預測地震的專家張鐵錚補充道,由他推出使用的地磁「幅度法」(後改名為「紅綠燈法」),國家地震局一直沿用,再後來又改為「幅相法」。

    「是呀,我記得一九三五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志》中就有『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的記載。」天文預測專家陳紫陌也補充道。

    「可是,地震這個東西很難琢磨,猜不透,預不准,世界性的難題,不過啦,也不是完全無章可循,古代人們科技水平那樣落後,卻還有不少對地震的觀測記錄。」地質學專象李昱光也說道。

    「是啊,是啊,我記得《詩經》裡好像就有……」另一位天文預測專家孟初寒若有所思地說道。

    「不錯,那是記錄了公元前770年陝西岐山的一次大地震,詩經裡是這樣記述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如此一來,咱們這兒極有可能發生地震!」陳紫陌肯定地回憶道。

    「那我們馬上向上級打個報告,讓地方各級政府都行動起來,做好地震來襲前的預防工作。」孟初寒非常著急。

    「現在就報告?是不是太早了點兒?再有,上級問我判斷地震的依據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解釋?總不致於把下面匯報來的現象,再加上古代史書的記載來進行推測而得出要地震的結論吧?那樣的話,是對人民的極端不負責!」李昱光心裡充滿矛盾,也主張報告,但心裡又沒底。

    「那倒也是,更何況現在處於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如果我們貿然拋出即將發生地震的消息,那還不得引起全民恐慌,繼而影響全國維穩的安定局面,一旦沒有地震發生,那我們的預報工作將如何收場?」欒巨慶也不無憂慮地說道。

    有一些專家如陳紫陌、孟初寒等,主張應該上報,而且拖延不得,畢竟是人命攸關的國家大事,他們認為:「根據峨眉市氣象局、汶川縣氣象所匯報的地震活動異常、地震波速度變化,以及蜀龍山區地殼變形,岷江流域河流水位異常變化,汶川地電、地光及地磁變化,還有綿竹、北川、彭州等地動物異常情況,以及年初以來四川地溫異常升高等等,可以判定這些地方即將發生強震!」

    「單單僅憑上述這些異常變化並不一定說明就是由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的升降就與降雨、乾旱、人為抽水和灌溉有關,而動物異常往往與天氣變化、飼養條件的改變、生存條件的變化以及動物本身的生理狀態變化等等有關,產生非震的動物異常的因素有天氣變化(如魚類上浮,蛙類遷徙)、生理變化(如動物生病、發情)、環境變化(如水體污染)、敵害侵擾等等。

    產生非震的地下水異常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氣候(降水、蒸發、氣溫、氣壓等)、水文、地質、土壤、生物等幾個方面,也有人為因素,包括灌溉、開採、注水、排水等等。

    但產生非震的植物異常的因素,是植物生長發育中遭病蟲害或氣象異變,地表形變等,我們不能將感性的東西上升為事實、真理,那樣的話,就會虛報,招致人們漫罵…」地質專家李昱光表達了不同意見,插了一句。

    「你也不能全盤否定動物們的反應,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一般來說,一個7級地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範圍可達一、二百甚至數百公里,震級大,其異常分佈範圍也大,震級越小,異常的範圍也越小,隨著地震震級增大,動物異常的種類、數量、分佈地區和反應的強烈程度都有相應的增加。

    一般說來,3級左右的地震前,個別動物出現異常反應,5級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區範圍內,常見動物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異常,7級左右的強烈地震前,較大地區範圍內,許多動物出現大量的強烈異常,動物異常反應與烈度的分佈關係明顯,烈度越高的地區,異常反應量越大。」陳紫陌覺得不能不匯報上去。

    孟初寒也說道:「我們要有所行動!現在可做的是繼續觀察研究,廣泛收集情況匯報,仔細觀察動物們的異常情況,尤其在地震活動重點監視區域,選擇周圍環境安靜,干擾和污染比較少的地點。

    觀察點可設在動物園、氣象站,或在有一定規模的飼養場和養殖場,最好與其它的前兆手段觀測點合設或地點相近,便於資料的綜合分析,定點定時觀察,並記錄動物的行為活動、水溫、氣壓環境變化等,對於野生動物可作定線觀察,早、午、晚定時各一次,記錄所見到的各種動物的種類、數量和天氣狀況。觀察結果要做到定時上報匯總,及時作出時——空分佈圖,進行綜合分析。」

    「還要注意觀察地下水的異常現象,大震前,地下含水層在構造變動中受到強烈擠壓,從而破壞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層的狀態,使地下水重新分佈,造成有的區域水位上升,有些區域水位下降。

    另外,水中化學物質成分的改變,使有些地下水出現水味變異顏色改變,出現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氣泡等。

    地下水位和水化學成份的震前異常,在活動斷層及其附近地區地區比較明顯,極震區更常集中出現,以前,災區群眾就曾說過: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泉水渾,天乾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徵兆災害地質學家徐好民說道。

    「不少大震震前數小時至數分鐘,少數在震前幾天,會產生地聲從地下傳出,有的如飛機的『嗡嗡』聲,有的似狂風呼嘯,有的象汽車駛過,有的宛如遠處悶雷,有的恰似開山放炮,地震帶地聲的分佈很廣,高烈度區更為突出。

    以往災區群眾就這樣的經驗說法,根據地聲的特點能夠判斷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聲發沉,小震聲音發尖,響的聲音長,地震在遠方,響的聲音長,地震在遠方,響的聲音短,地震在近旁。」欒巨慶也附和道。

    「最重要的是制訂一套地震預測應急方案,彙集專家商討對策,向上級建議,動用一切偵測設備,對重點區域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執班的觀測記錄,不能放過任何蛛絲螞跡,積累依據,找出線索,統籌分析,最終判斷出是否發生地震,以便及時向上級和百姓發佈預警訊息。」李昱光最後拍板定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