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伊甸園之謎(一) 文 / 迷奇夢蝶

    少康長大後,給姥姥家看牲口。後來聽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後代有虞氏那兒。就這樣,少康從小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練了一身功夫本領。他在有虞氏那裡招收人馬,開始有了自己的隊伍,後來又得到忠於夏朝的大臣、部落幫助,反攻寒浞,終於把王位奪了回來。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少康滅了寒浞,可夷族和夏朝之間的鬥爭還沒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們的弓箭很厲害,後來,少康的兒子帝杼即位,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戰勝了夷族,夏的勢力又向東發展了。

    經過長期發展,夏人分為兩支,一支姜姓民族,這就是周朝母系的祖先,另一支就是羌民族,嫦娥後來就是跟隨這支羌民族經輾轉來到青海、甘肅、四川一帶,最後定居於四川盆地以西的汶山郡,再後來,羌族與氐族(戈基人)融合,進一步便發展成為了蜀山氏。

    聽完女王的敘述,歷史學兼考古專家賈立波立刻糾正補充道:「嫦娥的丈夫是后羿不假,他是夏朝第六任君王也不假,但夏王后羿與射日的后羿不是同一人。一個是傳說中的天神,一個是傳奇的凡人,至於為何民間有一部分人會有這樣的誤會,原因有這樣幾點:一是,射日和篡權在百姓看來前者更英武,一般人只知道或者只記得前者,而兩人都是歷史神話中做過響噹噹事跡的人物,一般人就隨之把兩人做過的事跡混同為一人之事。

    二是歷來儒家極度避諱夏朝的后羿篡權的事實,更不能容忍一朝多姓的歷史存在,但后羿在位八年、寒浞更是當政六十年,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所以古代儒家學者苦心積慮地在字面上做文章,要麼乾脆不提夏有后羿這個人,要麼用各種方法不承認夏朝曾有兩位異姓的當政者,使得從字面流傳出來的一次次加工過的民間故事漸漸地給人一種誤區,甚至是淡忘了夏朝那個當了帝王的、嫦娥真正的原配,而一部分人誤以為史上只有一個射日的后羿。

    其實,歷史上兩個后羿的年代相差數百年,那些儒者改得了史實改不了年代,所以索性連嫦娥的身世也改了,改成神仙后羿的伴侶,在夏朝后羿的幾百年前就已經飄舞飛天,入駐廣寒宮了,而真正的嫦娥,也就是夏王(后羿)的王后,卻無人問津。」

    女王聽完後立刻反駁道:「我駐廣寒宮是不假,那只是我幾千年中的區區短暫時光,我更多的歲月是在人間度過的,當過王后也不假,那也僅僅幾年時光,與她幾千年的歲月長河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我的不死之身,看慣了歷朝歷代興起與衰亡,人世間的春花秋月,一代代人的生老病死,看慣了地球上的滄海桑田……

    我差不多都經歷過大嗥(伏羲)出入於都廣建木之下,經歷過治水英雄女媧、大禹、開明氏鱉靈、杜宇、李冰父子、天文學家周代的萇弘……等等一干人物所處的古老年代,所以說,我在蜀地呆的時間也很長,已達四、五千年了!」

    專家們也激動地應答道:「你是中國古代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神仙,也可以算中華民族的始祖,你的不死身軀以及你的青春永葆而不老,本身就是偉大的傳奇,至於你與夏朝國君后羿是不是再續前緣?我等凡夫俗子無從評判,也無資格評判,那是對您貴為老祖先的大不敬了,儘管您的歲數大得可以作夏朝后羿多少輩份的祖母了,可是愛情能讓時空相隔、年齡阻隔嘛?顯然不能!兩情相悅,那是人間快意之事,更何況您擁有永遠年輕、青春不老,情感豐盈的尊位呢。」

    女王高興地接道:「多謝你們的誇讚與理解,唉,人世滄桑途殊難料,我所處的時代已也就是七、八千年前的時期,當時就流傳說距今約201萬——204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就有原始人類在巴蜀山水間活動了,或者更準確地說,四川盆地在數萬年前,就早巳是一片風光旖旎物產豐饒的國度了。

    這裡氣候適宜,一年四季雨量充沛,溫潤潮濕,特別適合多類果樹及其他植物生長,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存在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這裡有著大量的原始森林,又有湖泊、河流等豐富的水源,加之氣候溫暖適度,確實是人類的棲息的美好家園。

    當時蜀地已經在使用銅刀了,又在蠶叢氏、柏灌、魚鳧,至杜宇一系階段,從昭通帶回更為成熟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在與土著濮彝等族的融合過程中,建立了真正的蜀山王國。」

    「同時,這裡也是動物在冰川時代的避難所,」地質專家李昱光也感慨道,「四川盆地的最後形成,正是在冰川期間,成都平原形成時,在周圍的高原上,仍處於冰川期的尾聲,而盆地內卻是氣候溫潤,萬物繁衍,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遷往這片生命的樂園,當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在這裡生活時,完全用不著穿衣蔽寒,這裡就猶如冰川期間的一隻巨大的保溫盆,氣候溫和而濕潤,因此,四川盆地是一塊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極為適合人類起源、生存、勞動、居息、繁衍和遠古文化蓬勃發展的偉大土地,實實在在是巴蜀古文化萌發、生長的良好溫床!」

    女王接著話題聊下去:「距今1—2萬年前,蜀地(四川盆地)已初步形成了若干區域性文化中心,相應地產生了無論其活動範圍、經濟活動還是文化傳統都不盡相同的原始氏族公社,由此也就初步奠定了新石器時代經濟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巴蜀人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巴蜀圖語,這種巴蜀圖語比後來的漢字還早,伏羲時代的河圖與洛書,其實就是巴蜀圖語,『字以象形』便為圖,而『洛書』就出於四川境內的『洛水』流域,也就是『雒水』,即今天的沱江一帶。《華陽國志:巴志》載:『涪陵郡……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叉,也號靈叉』。」

    「什麼?女王下坒下,您說『洛書』出於四川境內的「洛水」流域,也就是『雒水(今天的沱江)』?這讓我們這些學歷史的深感異外,為什麼呀?」

    「因為夏後的大禹和他的巴蜀妹子塗山氏將巴蜀圖語帶至中原,再由巴蜀圖語演變成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所以『洛書』及『龜背圖』並不是中原民族發明的,以至於後來的《山海經》就更加生動形象地印證了上述事實,《山海經》算是中國古代最老的著作了吧?它就是巴蜀地區所流傳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它裡面所講的天下之中,不是說別處,專指的就是四川盆地,這裡在遠古時候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歷史學家賈立波對《山海經》的歸屬還是表示認同,解釋說道:「《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內容包羅萬象,主要記述古代地理、動物、植物、礦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過去認為是大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

    女王說:「不管怎樣得來或成書的,有一個事實是不可辯駁的!後世的史書稱『都廣』的地方,其實就是廣都,乃今天四川雙流縣、崇州市一帶,在成都市南部、西部。《太平御覽》引《蜀王本記》說:『蜀王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說明廣都不僅是古蜀蠶叢、杜宇的瞿上城所在之地,也是開明王朝前期建都的地方。而稱為『建木』的通天神樹,正好就出自於古蜀王國的都廣之野,而在《史記:周本記》中,把「都廣之野」就直接引作「廣都之野」,郭璞在注《海內西經》中後稷之葬時,也說是『廣都之野』」。

    女王還饒有興趣地解釋道:「伏羲、女媧兩兄妹恐怕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傳說人物吧,那是我的父母呀,大約在6000年前的遠古時代,洪患頻繁,治水平患,伏羲、女媧開始了治水的年代,女媧為修補共工怒觸不周山而引發的天缺口洪水患,可謂是殫精竭慮,積薪燒崖,使其猛然膨脹,再澆以冷水,使其猛然收縮,用銷煉石崖的辦法開鑿水道,並意外地獲得了『蘆灰』,即能聚沙成石的神奇凝固劑——石灰,這便是女媧補天的『五色石』,又稱上帝的『息壤』」。

    對於這樣的說法,專家們表示理解與認可。是呀,現在峨嵋山就是見證,它現在雖是集自然風光與人類文化宗教藝術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但它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近二千年的佛教文化史,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周代以前便有僧人前來朝拜,因為這裡是「帝之下都」。

    當時,伏羲與女媧居住於峨嵋山兩個古洞(現在的攝身崖旁),而峨嵋山就是《山海經》中描述的「海內崑崙山」,被稱為古代蜀人希望能與眾神往來的仙山,峨嵋山在悠遠的上古之時,便是「太帝之居」的靈山,其遺跡隨處可見:上天梯、天門、玉皇亭、九龍井、接引殿、桫欏花(為天地花)、七天橋、金殿(天帝之殿)等等,這些都是典籍所載「天宮」景象。

    《路史》載:「黃帝藹峨嵋,見天真皇人。」,「軒轅帝曾在此(三望坡)三舉望祭於斯。」,《莊子》則言:「黃帝游於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

    峨嵋山攝身崖旁,現今仍存有「伏羲」「女媧」兩個古洞,峨嵋山與同處於千里岷山之域的四姑娘山、風景秀麗的中國道教發祥地的青神山、鶴鳴山一起,自古被奉為傳說中的靈山,是眾神居住的地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