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五十六章 磁石幻影再現 文 / 迷奇夢蝶

    夜已經很深沉了,山崗和密林都浸潤在濃重的嵐霧中,蜀龍山、鳳凰崗正袒露著豐滿而博大的胸懷,均勻地呼吸著濛濛夜露,好像在消彌前一陣子的喧嘩,在鄰近的一座峰巒後面,有幾顆不起眼的小星星,在緩緩移動的烏雲中若隱若現,彷彿眨巴著神秘的眼晴,驚詫地望著夜沉沉的大地。

    天邊的閃電還沒有停歇的跡象,時不時的閃光,照得大地、密林、閒花野草也泛泛發亮,遠處山崗頂上厚密的灌木樹葉子,稀稀疏疏,朦朧混沌,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有一隻隻夜鶯在惋囀著它的喉嚨,有幾顆單薄的矮樹,樹枝壓得很低,閃電過後,雷聲隱隱還在天邊作響,彷彿正在精心孕育著一場新的生命。

    果然沒多久,雷聲便重新加大了馬力,由遠而近地滾了過來,閃電在雷聲前面舉著火把,飄忽、閃動,積極擴張,無孔不入,將刺眼的光束刺向大地。

    專家正在激烈討論時,雷聲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快,更越來越猛,轟隆隆…卡嚓!一聲炸雷在專家頭頂爆開,接著便是磁——磁……的閃電聲,跟著就聽見遠處空中沙沙沙的聲音,向山崗這邊趕了過來。

    一會兒,人們眼前就出現了「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景象:

    一座古代城池,城門緊閉,城牆旗桿上飄著「宋」字模樣的旗子,旗桿下立著許多拉弓搭箭的士兵,旁邊有一些流動軍哨在城牆上走來走去,並不時向城下遠處探望。

    隱藏在灌木草叢中的解放軍官兵們立刻緊張起來,拉槍栓,子彈上膛,瞄準後就要開槍射擊,專家們立即出面制止,說這是自然界的一種石磁幻影現象,並非真實的,大家不必如臨大敵,相反,倒是可以作為戰爭電影來進行觀摩。

    「什麼?戰爭電影觀摩?在這荒郊野外連電都沒有,哪來的電影觀摩?你老不會是哄我們開心吧?」有幾個圍在專家身邊的戰士說道。

    「我哄你們幹嗎?這真是來自於自然界的免費電影,一會兒就要上演!」

    「好吧,那我們就耐心等著看你說的這個免費電影!」

    前面那些夜空中顯示的畫面越來越清晰:城下塵霧迷漫,馬蹄聲聲很急,好像是有大隊人馬奔來。沒過多久,就有旗上繡有「蒙」的篆刻字樣的人馬殺氣騰騰地來到城下叫陣,城樓上緊急應戰,箭矢如雨點般向城下人群飛去……

    城下也動用拋石器械予以還擊,巨大的石頭砸向城牆及城內,宋軍士兵紛紛躲閃,但還是有士兵死傷。

    城牆上聚集了更多的弓箭手,萬箭齊發,射中城下不少蒙軍士兵紛紛中箭墜落於馬下,餘下的騎兵不得不忙慌躲閃,甚至緊急後退……

    城牆上一片歡呼勝利,甚至還擂起了震天動地的戰鼓以鼓舞士氣,咚、咚、咚……響個不停,蕩徹山野,飄揚空中。

    城下的蒙軍並不甘心失敗,也迅速擂起了戰鼓以激勵士氣,準備再度攻城,於是,騎馬的指揮官一聲令下,吹起了進攻牛角號:「嗚——嗚——」一聲長嘯,傳向蜀龍王城方向,蒙古裝束的士兵們受此激勵與催促,又一次肩扛樓梯奔跑著奔向城門下衝了過去,城上城下,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一遍……,驚天地,泣鬼神啊。

    城牆上照例是密集的箭矢飛出,甚至,還有士兵將事先準備好的大石掀下,砸向城下,砸向地面,衝在前面的一部分蒙軍士兵頓時被砸得腦漿迸裂,連他們肩扛的長梯也被攔腰砸斷。

    城牆根倒下了無數蒙軍士兵,血流漫地,腥氣沖天撲鼻而來,被砸傷而未被砸死的士兵痛得滿地打滾,哭爹找娘。而城上無數箭羽直插遠處飛來的士兵身上,一個個中箭翻身落馬,後來未中箭的將一看不禁大駭,又要丟盔卸甲,惶恐萬分地往後撤退。

    蒙軍統帥大發雷霆,急攬韁繩策馬前去,想扶起攻城的長梯,不料,一陣密集的箭矢射來,又伴隨無數的巨石從城牆上滾落,可憐的統帥與

    看書網網游kanshu.以扭轉四川戰局的頹勢,鞏固上流社會。

    余玠在四川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系,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岷江江畔的蜀龍國王城,就是這一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之一。

    蜀龍國王城坐落在蜀龍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1300米,山下黑水河、岷江、雜谷腦河三水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裡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

    早在縱目蠶蟲時代就已初築蜀龍國王城,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繫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

    這一切使蜀龍國王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蜀龍國王城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後,四川邊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蜀龍國王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滅宋戰爭。蒙哥乃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攻佔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等率軍進攻兩淮,分散南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親自率領蒙軍主力進攻四川。

    蒙哥以四川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部隊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兵力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徵調來的部隊,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佔據劍門苦竹隘、中壩、綿州城、綿竹城、方亭、天彭、灌口等地,迫近蜀龍國王城。

    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去蜀龍國王城招降,卻被蜀龍王城的南宋守將王堅所殺,蒙哥怒火中燒,決計發兵征討,蜀龍國王城保衛與爭奪戰由此展開。

    1259年(宋開慶元年)二月二日,蒙哥率諸軍從蜀龍灘渡過岷江,進至蜀龍山紮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蜀龍國王城下,七日,蒙軍強力猛攻一字城牆。

    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

    蜀龍國王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上等條石壘成的平均五米多高的城牆,架雲梯也難以攻入城內。

    而且,這座城池修有堅固的地道,當陸路被截斷,城內和城外的聯繫可由地下秘密通道作為人員進退、物資運輸的通道,這些秘密通道的入口處多為暗門(當地俗稱蠻子洞),不易讓人發現,局外人更是無從知曉這些秘密機關。

    這些地下秘密坑道的出口,多隱蔽在江岸山巖間,與水路、陸路皆通,既可保障物資供應的源源不斷,又可以退出敵人圍牆之包圍圈,從背後夾擊敵方。

    九日,蒙軍猛攻王城西門,久攻不克,毫無建樹,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蜀龍國王城參戰,一攻就是二十多天,雙方傷亡慘重。

    但宋軍乃守城,防禦工事堅固,固若金湯,勝似鐵鑄,從下往上望去,該城突兀拔地,險不可攀,四面懸崖峭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又兼以逸待勞,始終處於優勢,而蒙軍乃攻城,兵力佈署雖多,但耗損極大,又加之牢師遠征,處於劣勢,始終無法取勝。

    三月到來,蒙軍先後進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但均遭到強烈抵抗而致全線失利。

    從四月三日起,大風、雷雨、冰雹等自然災害又持續了二十天,更增添了蒙軍的淒涼悲觀失望情緒。

    大雨停後,蒙軍於四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雖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最終還是被宋軍前後夾擊而打退,屍體遍地,傷者不計其數,哀鴻遍野。

    五月,蒙軍又屢攻蜀龍國王城不克,氣急敗壞的蒙哥汗急得團團轉卻無計可施,他心煩意亂,暴燥不安,自他率軍入蜀以來,沿途所經各山城寨堡,無不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一路摧枯拉朽,尚未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

    因此至蜀龍國王城後,蒙哥滿以為乘一鼓作氣之雄勢,攻拔其城,萬萬沒想到遭遇的卻是啃硬骨頭似的攻堅戰,絕想不到蜀中蠻荒之地,競有如此堅固的王城和如此頑強的守軍,如今已久屯於堅城之下,攻之不克,棄之亦不願,成騎虎難下之勢,對將帥兵卒之士氣影響極壞。

    儘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蜀龍國王城地勢險峻,致使其不能發揮作用,蜀龍國王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玨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益州漢兵也來協助攻城,董文蔚激勵將士,挾雲梯,冒飛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迫撤還。

    蜀龍國王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裡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

    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裡之言為膽怯、迂腐,因此,蒙哥汗未採納術速忽裡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一拚到底。

    然而,面對蜀龍國王城,素以機動靈活、兇猛驃悍著稱的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己之長技,時間在一天天滑過,蜀龍國王城還是久攻不下,到是損兵折將日多。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威虎寨,王堅率兵拒戰,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

    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蜀龍國王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於蜀龍山中的一座破廟中。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kanshu.)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