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剖析亂因 反躬自省(3) 文 / 銥星876
9
原來,不過是虛驚一場。
皇帝一行終於看見,奔來的,不過是一大群拖兒帶母的逃難的百姓,並不是什麼叛軍。
皇家眷屬門,心情放鬆了下來,急忙開始忙碌起來。
那些逃難的百姓,看見這些達官貴人,一個個飢腸轆轆,狼狽不堪。他們一些人在望賢宮外四處張望,一些人在路邊尋找著野菜、樹葉,甚至採摘著沒有成熟的瓜果之類充飢,老人孩子在不停地流淚哭泣。
這些善良的百姓們,不禁對他們大起惻隱之心。
他們把隨身攜帶的高粱餑餑等寒磣的食物,施捨給了這些顯赫的貴人們一些。
這些逃難的貴人,不顧臉面,也沒有講究食物是否潔淨,就爭先恐後地,為自己和妻子孩子爭奪起來。
可是,食物畢竟非常有限,僅夠慰解大家的一點飢渴問題。
顯赫的貴人們,把百姓們進獻的高粱餑餑等糙米飯搶食淨盡後,大家依然無法填飽自己的肚子。
有的年老體衰的人,甚至根本就沒有沾上一粒米。他們明明知道,逃難的百姓,也沒有攜帶更多的食物,還是用求乞的目光,眼巴巴地看著那些百姓。
「鄉親們,誰家還有多餘的食物飲水,分給貴人們一些,孩子們餓得可憐啊!我們家離得近,等形勢好轉一些,我們回家弄去。」
帶領鄉親們逃難的鄉紳郭從謹,見孩子們哭得可憐,急忙又呼籲道。
「我這裡還有一點!」逃難的百姓,竭盡所能,又找出了一些食物分給老人和孩子,但還是不濟事。
飢餓的皇家眷屬們,看著皇帝和百姓,再次哭成了一團,情景淒涼萬分。
李隆基看見這樣淒慘的場面,勉強地嚥下了幾口餑餑,吃了一塊炊餅,喝了幾口水之後,就再也吃不下去了,急忙把剩下的食物,交給了身邊的人。
李隆基忍不住地落下熱淚來。他強忍住自己的眼淚,悄悄地走開,回到了宮眷堆裡。
見那些達官貴人們,平時極端輕視的,無知無識的黎民百姓,在國難當頭,自己也沒有攜帶多少食物飲水的情況下,居然對皇帝一行,還如此地慷慨大方,那麼厚道
:
百姓們緊緊地圍住皇帝李隆基,哭成了一團,不願皇帝一行,出發南去。
眼見此情此景,李隆基泫然欲滴。
當著皇家眷屬,禁衛軍將士、高力士等臣僚,及父老鄉親的面,李隆基也忍不住留下了一眶眼淚。
痛定思痛,李隆基當著大家,開始痛切地責備起自己的過失來:
「朕的罪孽深重啊!」李隆基掩面悲泣。
「如今的慘景,都是朕一手造成的啊!朕實在是太糊塗了啊!朕如今是愧悔不已啊!
朕用人不當,養虎為患,最終鑄成了安祿山反叛的大錯,對不起父老鄉親,對不起天下百姓啊!
看見這所有的淒惶局面,朕實在無顏,面對天下百姓,實在愧對父老鄉親啊!
老天啊,都是朕犯下的過錯,你要責罰,就責罰朕吧!不要把災難,降給朕的無辜百姓啊!」
李隆基傷心欲絕,頓腳捶胸地哭泣起來,周圍的哭泣聲,響成了一片。
眼見皇帝熱淚盈眶,悲痛欲絕,痛切地責備自己,帶領鄉鄰們一道逃難的那位德高望重的鄉紳郭從謹,也是老淚縱橫。
鄉紳郭從謹,雖然已經將近八十歲,滿面皺紋,鬚髮皆白,依然精神矍鑠,頭腦清醒。
他使勁地擠開人群,掙扎著,走到了李隆基的身邊,代表鄉親們,向皇帝進言,安慰著皇帝。
郭從謹的那些話,到了此時,還一直縈繞在李隆基的心裡,震撼著李隆基早就已經麻木了的心靈。
李隆基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認真虛心地聽取過,並且耐心認真地接受過這樣的諫言了。
鄉紳郭從謹,那時恭敬地向李隆基行了一個大禮,握住李隆基的手說道:
「陛下啊,小民今天有幸,能夠得見聖上龍顏,冒死進言幾句,敬請陛下傾聽。
陛下啊,小民聽說,每一個王朝興盛滅亡的徵兆,都會顯示在天心民意之中。
陛下英明睿智,一定深刻明白這個道理。」
鄉紳郭從謹的話,在李隆基的耳畔迴響不停。
「我們的大唐帝國,雖然經歷了開元盛世,國勢蒸蒸日上,但實際上早就已經醞釀著危機。
陛下久居深宮,高高在上,並不瞭解人心的變化,不清楚安祿山叛變的深刻內因,不明白如今民怨沸騰的根本原由來自哪裡。
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左右著王朝的衰亡與興盛,決定著人心所向,是真心擁戴,還是背離怨恨。
陛下可知道,貪官污吏無休止的搜刮掠奪,利益階層貪婪無度的壓搾與剝削,早就已經傷透了善良百姓的心。
善良的百姓,無辜受虐,先是苟且,忍讓,接著是不滿,發洩,最後發展到怨恨,反抗。
安祿山那狗賊,不過是利用了天下人的不滿與怨恨,而以清君側為名,舉起反叛的大旗。
其實,安祿山心懷惡念,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啊!以前也有人,冒死前往宮門,揭發安祿山叛賊的罪惡和陰謀。
陛下卻偏聽偏信,認為舉報者,是在污蔑大臣,挑撥君臣關係,竟然下旨,把進言者誅殺。
這樣的結果,遂使安祿山叛賊,更加有恃無恐,狂妄自大,氣焰囂張。
叛賊們才得以依照他們自己既定的計劃,實施叛亂,以至使陛下流亡在外,祖上蒙塵。
聖明的君王,總是尋求賢良烈士的忠言直言,努力使自己耳聰目明,不受蒙蔽。
太宗皇帝信任魏征,相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就是為了這個緣故啊!
小民記得,陛下當初,是何等英明睿智,從善如流啊!可惜這一切,統統成為了往事!」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