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重生之娛樂中華

正文 第255章 新的計劃(下) 文 / 南宮小白

    趙宇將自己這部劇的標準定為與十年前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看齊,實施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尤其是音樂一項上,對天娛音樂的原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我把一部劇的製作當做燒菜做飯的話,那原聲音樂就是味精,沒有味精,菜的味道可就不鮮美了。雨凡,亥泉,你們音樂公司能圓滿完成《笑傲江湖》背景音樂的製作任務嗎?」

    趙宇眼睛看著陳雨凡和胡亥泉兩人,希望他們能給自己一個信心滿滿的回答。只不過很長一段時間過後,也沒聽到他們肯定的回答。

    雨泉組合還是有相當不錯的創作才華的,他們演唱的許多歌都是自己創作。如果趙宇讓他們為《笑傲江湖》寫一兩首歌,他們倒是有這個能力完成。不過趙宇的意思,顯然不是那麼簡單,他對這部《笑傲江湖》在音樂上的要求,是如大製作的電影一般,要出原聲大碟的。而且最後出來的效果要向電影《東方不敗》看齊。這顯然不是一個容易完成的任務。

    兩人如此猶豫,趙宇也沒過分催促。

    散會後,他與兩人一起看了看搬進北樓沒幾天的音樂公司。音樂部升級為音樂公司也沒多久,還是一副新公司的模樣。

    兩三年的發展下來,音樂公司無論在人員數量和設備的更新上,都有了不少進步。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提高不少,唯獨這個經營業績,就是沒一點長進。

    公司旗下目前有雨泉、還有各個超女歌手,他們實力都很不錯,又都是很有才華的創作型歌手。這幾年陸陸續續的發佈了幾張專輯,成績都還可以,雨泉99年的《冷酷到底》還達到了200萬的銷量。

    但總的來說,都沒有達到音樂部門剛成立那一年的水準。每年的營收都在3000萬左右徘徊,隨著開支的增加,利潤水平更是連年下滑,與公司其他業務部門的高歌猛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再加上總公司也不怎麼重視,趙宇這幾年都沒怎麼管過音樂部門的事,這都讓音樂部的感到有些抬不起頭來。

    在音樂公司視察一圈,趙宇還是碰到熟人了。

    趙宇有些意外的說道:「陳昆,你什麼時候加盟我們天娛了,我怎麼不知道?」

    「告訴你幹嘛?如果我跟你說了,無論你給不給我開後門。我都會不痛快的。」

    經過胡亥泉的介紹,陳昆加盟天娛音樂也就幾個月時間。應趙宇的要求,天娛音樂開始招收在音樂創作,樂器等方面有專長的音樂人,何家明就是這批招進來的音樂人中的一位。目前,公司正在訓練的一個女子十二樂坊組合,就是一些在民族樂器上有專長的音樂院校學生組成。

    「亥泉,雖然說你們是新公司新樓,不過我卻沒看到有什麼新氣象!」

    胡亥泉被說得低下了頭。的確,公司上下包括他胡亥泉在內都沒什麼精氣神。雖然音樂公司在國內同行中,能維持一個有利潤的局面非常不容易。但放眼整個公司,就屬他們音樂公司表現最差。他覺得自己這個經理是有責任的。

    「你們音樂公司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行業本身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音樂市場主要是靠碟片市場的收入,這實在太脆弱了。如果電視劇市場也要單靠音像市場活著。天娛傳媒今天絕對不會活得這麼滋潤。碟片市場深受國內盜版的衝擊,這是它脆弱的一個方面,碟片市場還受到越來越普遍的互聯網的免費大潮衝擊。這更讓它雪上加霜。

    趙宇對著周圍音樂公司的同仁,頗有些沉重的說道:「我很悲觀,有時候甚至懷疑,唱片這一行當在未來還能不能存在?」

    這話實在有些危言聳聽,音樂公司的人聽了心裡都不是滋味。趙宇倒不是故意打擊他們,而是他心中真的有這樣的憂慮。他記得就是知識產權保護較好的歐美,唱片業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在他記憶中,世界知名唱片公司,百年老店百代唱片,幾年後也倒閉關門。可見,這是一個長期趨勢。這也是趙宇這幾年對音樂公司不怎麼關心的緣故,他對音樂公司給不出一個美好的願景規劃,唯有選擇逃避。

    當然,趙宇今天過來不是給他們澆冷水的,他是給音樂公司打氣來的。

    他對著音樂公司歌手、創作人、樂器手、管理人員等一幹員工朗聲說道:「唱片業也許會死,但音樂一定會有需求。所以,我們得試著換一種活法。」

    「我們以前的活法是培養歌手,賣唱片。如今這條道路越走越窄,我們換個思路,我們賣音樂。」

    賣音樂?

    音樂部的一干人等有些疑惑,不知道這個活法與以前相比,有什麼不同。

    趙宇解釋道:「我們以前包裝歌手賣唱片,也是賣音樂的一種,但光是這麼一種途徑太狹窄了。音樂不是只有歌曲這一種類型吧?商業模式也不會是出唱片一條路,對吧?」

    趙宇的講話引起了音樂部所有人的興趣,手頭有事或沒事的人都紛紛圍坐在他身邊。女子十二樂坊的幾個美女也手拿著樂器滿臉好奇的聽著,趙宇正好拿她們做例證。

    「就比如我們音樂公司正在培訓中的女子十二樂坊,就是我們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我們既然能賣歌曲,為什麼就不能試試賣純音樂賣樂器演奏這種音樂模式呢?為了能賣好歌曲,唱片公司花大力氣包裝歌手,為了能賣好演奏音樂,我們照樣可以包裝樂隊。公司實力越來越強,包裝能力你們是不用懷疑的。」

    趙宇有時在想,唱片業的式微,除了新技術帶來的衝擊外,是不是也有人們對流行歌曲已經膩味了的關係呢,畢竟,就算是發展最晚的內地,聽眾都已經被流行歌曲轟炸幾十年了,應該也有些審美疲勞吧?

    >

    或許,向聽眾推銷新一種音樂模式,會給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

    趙宇繼續闡述他的想法。

    「我們可以包裝樂隊,包裝樂手,我們還可以去包裝詞曲作者,包裝音樂製作人。我們通過打造創作者、演奏者個人品牌的方式,推銷我們的音樂。

    在我看來,能創作旋律、譜寫曲譜、能編曲能作詞的這些創作人,他們才是真正懂音樂的人,他們才是音樂工業的核心人物。公司應該把資源重心放在這些人身上,這些人才是值得音樂迷們去追捧去崇拜的對象。我們去宣傳去包裝這些人,也才能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讓普通人把對音樂的追求放到音樂的創作上。」

    在座的人當中,除了雨泉楊昆汪風幾人外,其他都是些創作、幕後或是演奏方面的人才,聞聽趙宇的想法後,都感到非常振奮,這意味著公司以後的資源會向他們這些人傾斜。雨泉等歌手也沒什麼不滿,他們本身也都是創作型歌手,對此並無牴觸情緒。

    胡亥泉站在公司經理的角度,提醒道:「公司資源向創作人才傾斜,從一個音樂人的角度來說,我樂見其成。不過從市場角度出發,包裝歌手的這條路走了幾十年,商業化非常成了,港台這邊也都是一直這麼做的,我們貿貿然去改動,風險不小吧?」

    「我的意思不是說全盤否定包裝歌手這條路,歌手方面,公司還是要去培養去包裝的,畢竟這是成熟的商業道路。我只是覺得這條道路越走越窄,我們有必要去探探新路。或許這條路很艱難,市場回報不理想,但我們一定要試著去做,決不能坐以待斃。」

    趙宇自己也清楚,這樣幹的結果,從商業角度來說,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就比如公司眼下重金打造的女子十二樂坊,在國內也只是不溫不火的局面,倒是在國外挺受歡迎的。但這有什麼關係呢?這樣做,起碼對國內音樂創作的提高有正面引導作用。即使短期內回報低,但如果原創的優秀作品多了,從長期來說,終歸不會吃虧。以目前天娛傳媒的實力,是有能力堅持這筆長期投資的。

    見胡亥泉疑慮未消,趙宇說道:「亥泉,我們其實沒必要去學習港台模式。選個會唱歌的人,然後去包裝一下推向市場,這種事情做起來其實難度不大。內地在流行樂壇上之所以落後一大截,主要是我們發展太晚,等我們開始發展時,唱片市場又不行了,只能說是沒趕上好時候吧?」

    「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曰本,是歐美,因為他們的樂壇是有著強大的原創能力做支撐的。而港台的流行樂壇看起來似乎挺熱鬧,但原創能力實在太差。

    我前段時間查資料發現,光是曰本的中島美雪一個人創作的歌曲,就有70多首被港台歌手翻唱,好多都是聽眾們耳熟能詳的歌曲。70多首?霍霍,快頂上華語流行樂壇的半壁江山了。」

    趙宇當初發現這一事實時,當真是震驚莫名,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華語樂壇在原創能力上的極度落後。港台到底是人少地小,情有可原,但內地那麼大一個地方那麼多的人口,樂壇的崛起豈能靠大量翻唱別人的作品來支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