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一章 徐州戰始 文 / 雨天下雨

    楊德明任職作戰處處長期間可是參加了無數次統帥部的最高戰略軍事會議,如今面對區區一個會戰級別的作戰會議自然是難不倒他的,只見他站了起來,然後腳步沉穩的走到牆上的地圖前朗聲道:

    「諸位長官、同僚們也都清楚,如今我軍雖然雲集徐州一線,兵力之多前所未有,但是對面之皖軍於江北徐州一線也是彙集了至少八萬人以上的兵力,而且根據情報處的情報現實,皖軍還在持續從兩江其他地方抽調部隊增援蘇北一線!

    除了蘇北地區之皖軍外,在宿州一線還有張懷芝的魯軍萬餘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王占元第七師進入安徽,似乎和魯軍發生了一定的矛盾,情報處的消息顯示魯軍已經開始把原本增援於宿州一線的兵力彙集在鳳陽府一帶用於防備王占元第七師。從這個角度來說,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軍在的少量壓力!」

    「不過王占元第七師盤踞在河南、安徽交界地區,也使得統帥部預定派遣第三軍一部深入安徽腹地的計劃落空,兩者相抵的話,對於我軍的總體影響不大!」

    「目前而言,我軍的戰略核心依舊是在蘇北尤其是徐州一線,自從前日我軍第十師攻克邳州後,我軍從東部方向進攻徐州的側翼危險已經消除,而在西部方向我軍第一軍固然會面臨著宿州魯軍之側翼危險,但是該部魯軍至今未見有動身北上之跡象,即便是北上,我軍只要分兵一旅也足以攔下該部。

    體力上我軍多部已經休整多日,全軍上下體力充沛,士氣上我軍自從入關作戰以來未嘗敗一敗,全軍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是士氣高昂,上下一心皆有為大總統死戰之決心!

    軍械和兵員上,我軍各部雖然在入關以及南下作戰中有所損傷,但是經過多次的人員補充以及投誠士兵的加入,人員上各部基本都保持滿編製狀態,裝備上輕武器我們一直都是不缺的,而重武器上雖然略有損失,但是經過俘虜的敵軍火炮、重機槍補充以及軍械部緊急調運的部分火炮、機槍等武器,各部的重武器的損失缺口大多是被補充了回來,如今我軍各部狀態雖然不及入關之前,但是也依舊為齊裝滿員狀態。

    後勤上,統帥部的軍需部、軍械部已經利用京漢鐵路、海運、京杭大運河等多個方向為我們作戰部隊提供的大量補給,前線部隊每門身管火炮已經囤積炮彈一百五十發以上,中小口徑迫擊炮每門囤積炮彈八十發以上,重機槍每挺有子彈三千發以上,輕機槍子彈五百發以上,步槍子彈平均一百五十發以上。糧草上足夠我軍現有騎兵、後勤用馬的飼料半月份,士兵口糧十天份,以目前前線囤積之彈藥、糧草以及其他後勤物資,已經足以讓我們發動一場持續半個月的大規模戰役!

    結合上述,職部認為已經具備了對徐州發起總攻的條件!」

    楊德明繼續道:「由於統帥部要求我等謹慎行動,而且也沒有給予我們太緊張的時間限制,所以職部認為進攻應當以步步為營,徐步圖之。

    首先第一步,我們應當派遣攻佔邳州的第二十旅繼續西進,徹底封鎖宿遷和徐州之西南方向的聯繫,切斷皖軍由宿遷向徐州增援的通道,於此同時第十九旅應當繼續南下,從東面危險宿遷以及清江浦一帶,用以牽制皖軍後續由兩江方向增援而來的部隊以及後勤補給!

    第二步,我們應當派遣一旅部隊南下宿州,防備宿州方向之魯軍張懷芝部北上增援……」

    隨著楊德明逐步一句一句緩緩道來,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徐州戰役,而是圍繞著徐州展開的一整個蘇北會戰!

    奉軍和皖軍、魯軍進行的這場戰役,狹義上來說是為了爭奪徐州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決戰,但實際上戰場不僅僅是在徐州一地,而是遍佈了整個蘇北地區以及安徽北部的宿州地區,戰場的寬度達到了兩百多公里以上,雖然受限於雙方參戰兵力不多,三方加起來也不超過二十萬,和後世上抗日戰爭裡的徐州戰役、共國內戰的雙方淮海戰役規模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對於當代中國而言卻已經是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會戰了。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的是徐州戰役,但是前期雙方的交戰卻是集中在徐州的外圍地區以及蘇北的其他戰線上來,因為其他戰線能夠直接影響到雙方在徐州的最後決戰。

    奉軍試圖在徐州一舉擊潰皖軍主力,把段祺瑞的擴張勢頭給打壓下來,而皖軍也是試圖依靠徐州這顆釘子,把奉軍給擋下來,以便獲得更多的時間來拿下南方省份,消化兩江地區的勝利果實,對於任何一方而言,他們都容忍不了失敗!

    而隨著徐州外圍地區的戰役相繼爆發,奉軍的對徐州這個城市本身的進攻也是開始了。

    十月六號,經過長達上千公里的機動,歷盡鐵路運輸,馬匹牽引,奉軍終於是把兩個**重炮營總攻二十多門一百毫米加農炮給拉上了徐州前線,並在徐州西部城郊架設了起來對徐州展開了奉軍的首**規模炮擊。

    隨後,奉軍裡各部隊彙集起來的大量七十五毫米野戰也是相繼擺開了陣位,朝著遠方的徐州進行大規模的炮擊!

    第一軍、第二軍兩軍的七十五毫米、一百毫米野戰炮加起來數量可是高達一百多門,比他們手裡的山炮其實還要多,前清時代`開始,按照北洋編製搞出來的不管是北洋常備軍還是奉天常備軍又或者是其他各省新軍,其步兵師的炮兵團編製一般是兩個野戰炮營和一個過山炮營,而當代國內各軍閥的正規部隊基本上都是北洋時代的編制,儘管各個軍閥的編制細節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正常情況下一支部隊裡,其野戰炮一般都是比過山炮要多的。

    但是這種情況只能說是最理想的情況,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奉軍的幾個主力師以及王英楷之前手底下的幾個師,再剩下的只有老

    老北洋時代的各軍閥手底下的少數幾個嫡系部隊了,其他的不管是北洋各軍閥新擴編的部隊,還是前清時代新軍改編而來的南方聯邦部隊,其實上炮兵部隊都是極度缺乏,一個步兵師別說弄滿編的五十四門七十五毫米火炮了,其中還得有兩個野戰炮營了,人家連五十七毫米的火炮都湊不齊三個營。

    這種情況實際上還體現在各軍閥部隊裡的混成旅,包括奉軍的混成旅在內其實裝備的都是過山炮,很少有說裝備野戰炮的。

    然而今天在徐州城外的奉軍炮兵卻是屬於例外,奉軍在國內算得上是精銳部隊了,而這些部隊更是奉軍裡頭的精銳,參戰的各部隊基本上都是奉軍主力,每一支部隊的炮兵部隊基本上都是滿編的,儘管裝備的火炮來源多種多樣,但是不管怎麼說每個步兵師也能編有三個營的火炮啊,但就是這一點,國內其他軍閥的部隊就比不上。

    世人為什麼視奉軍為國內第一強的軍閥,不僅僅是因為奉軍人數多,實際上奉軍的人數不算多,南方聯邦的兵力加起來比奉軍多多了,皖軍的總兵力少說也有十來萬,不比奉軍少到那裡去,國人視奉軍為國內第一強軍,是因為奉軍的前身乃是第三鎮、奉天常備軍兩個鎮,這可是三個老北洋的部隊,而以此為基礎擴張而來的奉軍不管是訓練有素的官兵還是武器裝備,實際上都比其他軍閥部隊好很多。

    再者趙東雲搜刮錢的本事不小,花錢的本事更大,這幾年算是把東三省搜刮了個底朝天,愣是把麾下的部隊武裝成了國內第一強軍,別的不說,單單是奉軍如今將近三百多門的七十五毫米身管火炮就不是國內其他部隊可以相提並論的。皖軍也有十幾萬人,但是火炮數量也就一百多門而已,先不提他裡頭還有著不少的五十七毫米過山炮以及舊式的架退炮,只算數量的話也是連奉軍的一般都不到。

    更別說奉軍還有二十幾門的一百毫米加農炮,這玩意可是比短身管的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還要昂貴的玩意,除開要塞、海防、海軍,只說陸軍的話,其實日`本陸軍以及遠東地區的俄軍陸軍也沒多少同口徑的加農炮。

    國內的那些軍閥們為什麼視趙東雲為最大威脅,不管是王英楷還是段祺瑞還是說王士珍、王汝賢,張懷芝他們不用別人鼓動,自己就很默契的聯合起來對付趙東雲,不是趙東雲長的醜惹人嫌,而是因為奉軍實力實在太強,這不聯合起來反抗的話,遲早得被趙東雲一個接著一個收拾掉。

    這個就和去年他們聯合起來對抗趙東雲是一樣的,雖然時間已經相差一年,但是本質上並沒有變化多少。

    隨著上百門野戰炮對徐州進行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東部、北部、西部三條長達三十多公里的戰線上,數以萬計身穿青灰色軍服的奉軍士兵們也是在軍官們的銅哨聲中對徐州發起了第一次進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